一統於天道,是「大一統」之實質,亦是「大一統」之目的和最終之結果。(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在開篇前,先做一小結回顧。此前幾章論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一歷史變局中的大一統進程。然而,正如《大一統・序》中所提到「中國歷史有三大變局。其一是啟嗣禹位開啟家天下,其二是秦滅六國完成大一統。其三是近一百年的歷史。」而本系列所探討的並非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而是從此次歷史變局為切入,引出大一統的視角,再從此視角去反觀第一變局及第三變局,做出一些有助於看清當前大勢的思考。
今人提及秦代大一統在文明方面的表現,常常引用一句古語,所謂「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然而,這句話並非始見於秦,而其有文字留傳至今可查的,最早系出《中庸》。這句話在《中庸》中是用以形容周世。也就是說,周世尚未有大一統政治制度,然而卻已有了當時道德狀態,社會環境下的文明「大一統」。於是我們庶幾可以認為,「大一統」這一理念所涵蓋的歷史跨度,遠遠超出歷史第二變局所涵蓋的歷史跨度。如果確實如此,那麼「大一統」理念就必然有著比我們通常所理解到的更為深遠之內涵意義。
「大一統」理念之實質
本章所要做的則是對「大一統」理念本身的進一步思考。而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則是何為「大一統」,也就是「大一統」理念之實質或曰目的。
「大一統」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所謂「一」,按《說文解字義證》意為「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所謂「統」,按《春秋公羊傳註疏》「統者,始也」。乃知「大一統」是以「一」為統,統於天道。而天道,或曰道德,非是一個虛無的概念,正如上述引文中所提到「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道在人類社會中有其實實在在之表現,這就是文明。古之聖王治世無不法天象地,此一過程中,文明在其所處時代的道德狀態下,不斷傳播、傳承、融合、粹取,為了方便論述,我們可稱之為文明的運化。
「大一統」的實質是一統於道,即以道德教化天下,而道的表現正是文明,這也就是古時王者授命,都要修文德,廣教化的原因。
所以,一統於天道,是「大一統」之實質,亦是「大一統」之目的和最終之結果。
「大一統」文明意義在不同時代之表現
三皇之世,「以道化民」,五帝之世,「以德教民」。(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既然「大一統」實質是一個關乎文明之概念,那麼,他就並非僅限於有形之政體形式,更非是武力開拓(當下相當一部分人將「大一統」作為戰爭征服的代名詞在使用,此尤悖謬之甚)。
如果說在歷史第二變局中,秦始皇在向大一統的文明運化的目標邁進的同時,還應時代之需,確立了一個前古未有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治制度。那麼也就是說,在秦始皇以前的時代,在中央集權的政體制度出現之前,以「文明一統」為鵠的的「大一統」理念久來尚矣,且一直在當時的道德狀況下,有其不同時代之文明表現:
三皇之世,「以道化民」,普天之下無不如此,以「大一統」理念去理解,三皇之世的「一」就是道,「大一統」即是「統於道」。
五帝之世,「以德教民」。普天之下無不如此,以「大一統」理念去理解,五帝之世的「一」就是德,「大一統」即是「統於德」。
三王之世,道德狀況又有變化。三王以王道治天下,普天之下無不如此,以「大一統」理念去理解,三王之世的「一」就是王道,「大一統」即是「統於王道」。王道表現為合仁義,用公正,「以功勸民」等等。
回顧歷史,無論哪一時代,哪一個道德狀態,以文明劃一為表現的道德教化就是那一時代文明的「大一統」。
(未完待續)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