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30度乾隆帝愛過冬 古代皇宮咋取暖?(組圖)

發表:2019-06-03 10:1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古代皇宮怎麽過冬?
古代皇宮怎麽過冬?(圖片來源:Adobe Stocks)

中國北方冬天漫長而又寒冷。清朝時,一年內北京約有一百五十餘天是寒冷天氣,最冷時氣溫可達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在那個沒有暖氣,沒有電熱毯,沒有保暖衣、羽絨服、更沒有空調的時代,生活在紫禁城皇宮裡的皇上及他的嬪妃、皇子皇孫以及大量的宮女、太監,又是如何度過那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季的呢?

原來,中國古代的建築師們匠心獨具,他們在建築上採取了科學的設計,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也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裡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下面,形成了「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明清兩代的皇宮,冬季大多是燒炭取暖。為此,宮裡專門設置了負責冬季「供暖」事務的機構。如惜薪司,就是專管供應皇宮內薪炭的。明代時,這些機構的官員可以直達皇帝御前奏事,是比較有地位的,著「近侍牌子」之稱。清代時,皇宮內設有三個機構負責冬季「供暖」事務,連點火燒炕都有專人負責、專人管理。

這三個機構的太監,冬季裡的活兒可不輕鬆,就拿柴炭處管柴炭的存儲和分發的太監來說,紫禁城內人數那麼多,整個冬季所需木炭自然不少。有資料顯示,清代乾隆年間,宮內每日供應木炭的標準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貴妃九十斤,貴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孫十斤。而且,為了不污染室內空氣,柴炭處還得準備那種火力旺、耐燒且無煙無味的優質木炭。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詩中,曾較為詳細地記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況及其感受。詩曰:

  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

  皓月懸長空,朔風瓢碎霜。

  垂簾在氍毹,紅燭明塗堂。

  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

  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

清 銅胎掐絲琺瑯方形火爐
清 銅胎掐絲琺瑯方形火爐(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除此之外,宮中還備有炭火盆。那時的炭火盆樣式非常多,不僅體現了皇家的尊貴,還讓我們對當時的工藝水平嘆爲觀止。如圖這只火爐,以銅胎為坯,盤口,方腹,四螭形足。以掐絲技法、琺瑯料填色為飾,口沿上方四邊各飾一組雙龍搶珠紋,腹部兩面各為一對麒麟,兩面各為一組麒麟與馬,四邊皆飾海水江牙及水腳紋,螭形足上飾花卉紋及卷雲紋。

清 乾隆 畫琺瑯瓜楞式手爐
清 乾隆 畫琺瑯瓜楞式手爐(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再如這只手爐,是銅胎,橢圓形六楞式提梁手爐,爐內施白釉附懸銅膽。鏤空四瓣花與如意雲頭紋的銅爐蓋,爐身表面黃地飾纏枝花錦,每一楞上的開光內繪文人於庭院山林間對談、看書、寫字等情景。圈足下方有突出的雲紋式小足六,繪飾蔓草紋,底白地書紅色「大清乾隆年製」長方框三行篆書款。

清 乾隆款 銅胎畫琺瑯黃地開光人物手爐
清 乾隆款 銅胎畫琺瑯黃地開光人物手爐(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最後這只手爐,銅胎,橢圓形六楞式,直口,深腹,矮圈足,ㄇ形提梁,帶同形鏤空四瓣花與如意雲頭紋銅蓋,內附懸銅膽。器內施白釉,器表黃地,飾纏枝花錦,每一楞上的開光以變形夔龍紋圍成內繪文人於庭院山林間對談、看書、寫字等情景。圈足下方有突出的雲肩式小足六,繪飾蔓草紋,底白地書紅色「大清乾隆年製」長方框三行篆書款。

責任編輯:美玲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