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歷史繁華之地——南潯古鎮(圖)

發表:2019-12-14 09: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追尋歷史繁華之地——南潯古鎮
追尋歷史繁華之地——南潯古鎮。(Stefan Fussan/wiki/CC BY-SA 3.0)

南潯位於湖州市之東,與江蘇省吳江縣交界,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人文薈萃,環境秀美,且名勝古蹟甚多,在明清時代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名鎮和旅遊勝地。明萬曆年至清代中葉,蠶絲業和手工業、繅絲業的興起及商業的發展,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鎮上的巨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隻金黃狗」。南潯歷史上園林眾多,自南宋至清代鎮上大小園林達27處。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實江南所僅見。

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用「物華天寳」、「人傑地靈」來讚頌洪都,如果借用此語概述南潯古鎮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也相當貼切。她地處蘇杭嘉湖的中心點上,南宋以來已是「水陸衝要之地」;「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原因潯溪河而名潯溪。後來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佑季年(1252)建鎮,南林、潯溪兩名各取首字,改稱南潯。明萬曆至清中葉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得半個鎮」之說。南得之所以一躍成為江浙雄鎮,主要是因為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附近遍地皆桑,家家養蠶,戶戶繅絲織綢」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南潯是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一個巨富之鎮,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潯鎮升級為市。早在北宋時期,南潯古鎮的絲綢就已經非常有名,張姓人家據說正是看好南潯的蠶絲業興旺,從安徽、湖北遷到南潯,千百年來張氏人家為南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由於經營蠶絲業,張姓人家也積累了萬貫家業。南潯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崇文重教,僅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名、京官56名、州縣官57名。近、現代在全國有影響的專家學者有80多名。

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這是一個比喻,按照他的財富多少來區分的,五百萬銀子以上的稱象,一百萬以上不到五百萬的稱牛,十萬兩以上不到一百萬的是稱狗,南潯的許許多多大小富戶,中間有許多呢,有好幾家姓張。

「四象」與「八牛」

劉鏞(1825~1889),為「四象」之首,據傳劉鏞的財富達二千多萬兩銀子之多,被譽為四象中「劉家的銀子」之美稱。30年代南潯民謠云:「劉家的銀子,張家的才子,龐家的面子,顧家的房子」。當劉鏞發跡後,深感列祖以來,都缺少文化,雖有財,但無祿,不上門第,故亟力教子讀書,應試科舉,使他的四個兒子都能進入仕途,劉鏞也因兒子的及第,恩封為通奉大夫,達到了榮宗耀祖的目的。劉鏞還把女兒嫁給一品大學士徐甫的兒子為妻,另一個女兒嫁給蔣錫紳之子清學部總務司郎蔣汝藻為妻,使劉氏更加光耀了門第,在南潯成了一戶有錢有勢的大戶。

佔四象之第二位的是張家。張頌賢(1817~1892),據傳他的財富僅次於劉家。祖籍徽州休寧,其父張維岳在南潯開一小醬鹽店為生。張頌賢的兩孫被譽為四象中「張家的才子」。

四象中還有龐雲曾(1833~1889),字芸皋,原籍浙江紹興,父為師爺。龐雲曾也為絲業行學徒出身,故通曉蠶絲經營之道。

顧福昌(1796~1868),是南潯的四象之一,國學生,因排行第六,創業後,被稱為顧六公公。

邢庚星,是南潯「八牛」之首,開設邢正茂絲經行,後易名為恆順絲經行。並開設典當,為南潯開設當鋪最多的一家。

至今倖存的有嘉業堂藏書樓、劉氏小蓮莊、陳氏穎園和張氏適園。南潯還有保存完整號稱「江南第一古民宅」的張石銘舊宅;有民國奇人張靜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絲商建立的公所絲業會館;有江南至今罕見的沿河民居建築群百間樓;有記載著動人傳說的「南潯三古橋」(通津橋、洪濟橋、廣惠橋)。

責任編輯:潤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