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現代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許多國際矛盾和戰爭衝突由此引發。
石油在我國古代的名稱也很多,有石漆、石液、石脂水、石腦油、猛火油等。據有關文獻記載,我國古代較早發現石油的地方有三處,即今陝西延安、甘肅酒泉、新疆庫車附近。其中以延安地區為最早,大約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了。
石油進入古代人們的生活領域,除了作為燃料和車輛的潤滑劑以外,最普遍的是用於照明。開始是用自然凝固的或初步加工的原油作成燭,後來才加工成燈油。明代曹昭著的《格古要論》記述了陝北人民將石油煎制後用於點燈的情形。說明了,我國最遲在四百年前,已經發明了從石油提煉燈油的技術。
還把石油當做藥物用來殺蟲治皰。宋朝《嘉祐本草》《本草衍義》等藥書,都有關於石油藥用的記載。明代李時珍考察了我國石油資源及其歷史,對石油進行了藥理分析,提出了新的藥用見解,寫進他的《本草綱目》用石油煙炱(ti臺)制墨,是北宋沈括所開創,這是世界上以石油造炭墨的開始。
我國古代人民還掌握了鍛鍊鋼鐵用石油淬火的工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以柔鐵燒赤投之(石油中),二三次,剛可切玉。」此外,古代還用石油來油漆防水皮囊等。
石油用於軍事,從6世紀起不斷有史籍記載。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突厥人圍攻酒泉,北周軍隊用石油焚燒突厥人的攻城器械。突厥人用水滅火,火力反而更猛。結果突厥人大敗,酒泉解圍。北宋時,都城汴京的兵工作坊「廣備攻瓣作」所屬的十多個作坊中,就有以石油為原料的「瀝青作」和「猛火油作」。作戰時,將猛火油用「筒櫃」、「火罐」等機械裝置噴出,威力很大。當時還用瀝青作為延發劑來控制火藥燃燒速度。
依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晉《博物志》載:「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唐《酉陽雜俎》稱:「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採以燃燈極明。」又《甘肅新通志》載:「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肅州南山」。唐《元和郡縣志》記載:「玉門縣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極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墨取用,塗鴟夷西囊及膏東。」《乾隆新編肅州志》載:「嘉峪關西有石漆,今按赤金東南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土人取之燃燈」。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鑽井(「衝擊式頓鉆鑿井術」),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現存此工法的油井見燊海井。他們焚燒石油來蒸發鹽鹵製食鹽。10世紀時他們使用竹竿做的管道來連接油井和鹽井。「石油」一詞首次在宋朝《夢溪筆談》中出現並沿用至今。
古代發現的石油,開始僅是石油資源中極少量的自然露頭。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需要鑽井採油。據成書於公元130年的《大元一統志》記載:「在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又延川縣西北80里永平村有一井,……」。這表明在此之前古時人民已在這些地方鑽井採油了。
責任編輯:傑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