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發現,一度被官媒高調報導的由習挂帥的這些中央級機構近年來卻多數轉趨低調漸無音訊,港媒指這種」地下化」似與外部形勢不佳、內容不宜公開有關。圖為習近平在中共兩會上(圖片來源: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9月18日訊】(看中國記者林中宇綜合報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臺以來身兼中共黨內十多個功能不一的中央級小組、委員會領導人職務,被稱「全面主席」。外媒曾分析認為習其實是迫不得已。但外界發現,一度被官媒高調報導的這些機構近年來卻多數轉趨低調漸無音訊,港媒指這種」地下化」似與外部形勢不佳、內容不宜公開有關。
9月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翻查官方記錄,中央財經委自1月3日召開過第六次會議外,並無召開第七次會議的報導,顯然,第七次會議未對外公開報導,其議題當然也不為外界所知。
港媒《明報》在觀察這一細節時指出,近年,愈來愈多的中央級專門委員會轉入「地下」,隱身幕後,會議不再公開報導。
習近平據信是中共自毛澤東以來,身兼職務最多的領導人。自2012年掌權以來,除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三大頭銜,當局新設或強化了很多中央級領導小組,由習本人兼任組長,而這些小組的會議內容,官媒都高調報導,故一度有「小組治國」的說法。
目前由習近平挂帥的中央級專門委員會至少有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國安委)、中央深改委、中央財經委、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中央外事委)、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依法治國委)、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央網安委)、中央審計工作委員會(中央審計委)、中央軍民融會發展委員會(軍民融合委),除了中央國安委的首腦稱主席,其他委員會首腦均稱主任。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當時刊發一篇分析習近平的文章,直接稱習近平為「全面主席」。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之後,習挂帥的這些小組大多改成了委員會,仍維持定期開會的慣例,但已顯低調。觀察發現,現在僅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深改委)、中央財經委等少數中央級專門委員會的定期會議,還會公開對外報導。
不過,即使在十九大之前,這些專門委員會的會議有時也秘密召開,比如中央財經委在十九大前的前身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該小組會議首次曝光是2014年6月的第六次會議,而官方新華社後來的回顧報導才透露,該小組的首次會議是2013年4月召開,前5次小組會議都未作公開。
更多的中央級專門委員會,都是只在第一次會議對外作了公開報導。其中中央外事委於2018年5月15日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之後就再無消息。
也有一些這些小組開會的信息,從地方官媒間接披露,比如中央國安委於2018年4月17日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之後就再無開會的消息,但去年2月28日,福建省委召開常委會議暨省委國安委首次會議,卻提及「傳達學習貫徹中央國安委第二次會議精神」;今年4月23日,吉林省委國安委開會提到習近平「在國安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精神」。
《明報》認為,這些委員會會議的「地下化」,或與外部環境變化有關,一些敏感的會議內容不便公開,連帶這些委員會的領導成員變化亦諱莫如深,如國安委十九大前辦公室主任是政治局委員兼中辦主任栗戰書,蔡奇在2016年任北京市長前任常務副主任。現在,常務副主任已換成國安部長陳文清,而中辦主任丁薛祥卻從未用過國安辦主任的頭銜。
習近平中共十八大上臺後先是藉反腐固權,到十九大「習思想」入黨章,以及2018年兩會上成功修憲,被視為「定於一尊」,但隨著中美貿易戰和中共戰狼外交持續受挫。尤其進入2020年,中共政權陷入內外交困的危局中。
中共隱瞞病毒疫情、強推港版國安法,以及在新疆人權等諸多問題上,加上經濟下行,國內民怨激發,中共黨內反習聲音高漲,權鬥暗湧不斷,甚至直接提出要習下臺,令習正面臨難以擺平的困境。
不少觀察家都說,中共政權當下四面楚歌,內鬥也越演越烈。
然而外界對習近平一上臺就搞出的這一被戲稱為「小組治國」的模式,至今看法仍有分歧。中央社報導說,先前分析多認為,習近平此舉是借由繞過黨內既有機制而集中權力。即使近來轉趨低調,但仍不影響習近平集權。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程曉農曾對外媒分析說,「他(習)主要是不得已。」中共中央政治局這個班子不得力,有幾個常委都靠不住。「他自己不做,就會亂套。」
旅美政論家陳破空在所著《習近平之謀,共產黨之死》一書後記中認為,習近平上任以來全部表象的背後,黨內權鬥才是重點,其激烈程度遠遠超出外界的想像。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