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絳山水,是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的一種設色技巧,也是其它類別山水畫的基礎,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繪畫中高難度繪法之一。其方法是先用濃淡,乾濕變化之墨線勾勒輪廓結構變化之後,再施以淡的赭石為主暈染山石和樹木結構處,最後用淡花青類色渲染即成。
《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籐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淺絳山水畫,以樹、石、雲、水為主要表現內容,以筆墨為構架,著色以淺赭為主。它的畫法特點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清代瀋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說:「淺絳山水,則全以墨為主,而其色輕重之足關矣。」他強調了筆墨仍為畫面狀物構形的基礎,墨色足後,略施淡彩,畫面色調單純統一,減少濃淡和輕重的變化,而其色多施於山石之上。
淺絳山水畫:在水墨山水畫的基礎上使用淺赭著色而為之
淺絳山水畫是在水墨山水畫的基礎上使用淺赭著色而為之的,所在關鍵在淺赭和水墨構架的對比應該協調,盡量不要過於強烈,當然繪畫本身的意義,不是畫家去完成某種形式,而是應造化而生法,這樣才能使傳統的淺絳山水畫法獲得生命。
清末民初興起的一種以黑色為主調的釉上彩顏料,加入少量調和油,在瓷胎上繪製山水畫,經過渲染淡彩等釉料經低溫,攝氏650∼700度燒制,藝術畫風與淺絳山水有異曲同工之妙,被稱為淺絳彩瓷。其融入文人畫的雅緻與清新,使陶瓷文化有了新的發展。
創作淺絳山水畫要注意筆墨的講究,因為淺淡的著色方法,無法將那些敗筆遮蓋住,這是區別於其它門類的山水畫法最明顯的一點。傳統中國畫的創作強調筆墨的勾、皴、染、點:「勾」是先以淡墨勾描出物像輪廓;「皴」是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表皮的脈絡紋理的畫法。畫時先勾出輪廓,再用淡干墨側筆而畫;「染」是同時用色筆和水筆,先著色筆,再用水筆把顏色烘染開,使其色調漸淡或漸濃的筆法;「點」是點苔。點用筆要輕靈,古人形容為「如蜻蜓點水」,在紙上輕輕一啄,迅速提起。點染可以增加景物的蒼茫氣氛,也可以加強畫面景物深淺遠近的對比,使之層次分明、豐富、生動。用墨方法可分為潑墨法、積墨法、破墨法、宿墨法,焦墨法等,這幾種方法也可以結合使用。潑墨加赭的淺絳山水畫法是近代諸多畫家常用之法,行筆需大膽,不提筆,不死板,也可重筆,注意留有飛白以及隨形的變化。
張大千的「黃山憶游圖」作於1956年,是近代淺絳山水畫的典範。畫面構圖嚴緊,用筆老辣,前景松樹橫向貫穿的大膽構圖絕無僅有。此畫張大千先以淡墨勾勒皴擦,復施以赭石,松樹之表現極具放逸之氣,雖有張大千早年臨摹的蹤影,但山石用筆於飛動俊逸之中更添渾厚遒健,可以看出50年代大千山水風格的轉變,風格更趨於成熟,不僅僅拘囿於早年石濤等畫家風格面貌之中,既有筆墨之意趣,又有樸拙渾厚之韻致,實為難得一見之精品。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