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們一起閱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別總拉著老師的手,說:孩子就交給你了!有教無育,何談教育?只養不教,何來教養?何況,孩子是你親生的,他的世界只有你最懂。
2、孩子犯錯了,請收起你的護犢之心,精心觀察好好修剪。孩子總有瑕疵,但父母的眼睛都自帶美圖功能,你庇護得了一時,庇護不了一生啊!
3、父母在家不要吵吵吵了,父母恩愛才是真正的富養。在校書山題海,回家硝煙瀰漫,你到底要把孩子逼成哪樣才善罷甘休?
4、同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平時不聞不問,考差了大發雷霆,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5、當人們說這個孩子和那個孩子的不同的時候,其實主要是指這個家長和那個家長的不同。
6、同在一個班級,教是一樣的教。如果你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不要向孩子提學習要求,更沒有資格責備他們。
7、當你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充分回報的時候,要這樣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潛能將更不能發掘。然後心平氣和做該做的事。
8、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教師如此,家長也是如此。
9、別逼你的孩子考第一了,第一只有一個席位,人生還有萬種可能。逼到最後,孩子不是逃學就是厭世。到時候,你放的火,老師也救不了。
10、不要張嘴就說孩子不怕我,教育是說服而不是降伏,親子之愛何須怕?老師不能靠拍桌子塑人,父母也不能靠打孩子立威。
11、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為讀書型的父母,那就從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靜地看書。如果你不能在書桌前坐半個鐘頭,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從早到晚堅持五六個小時的艱苦學習呢?
12、孩子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閱讀。
13、其實,無論是基礎知識,閱讀還是寫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徑都是課外閱讀。
14、所謂智力,就是閱讀能力。
15、父母不必君臨天下,請與孩子平等相待,好好談心有商有量。父母與子女若不能心意相通,家庭教育的半壁江山就淪陷啦!
16、一次考試分數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長是否負責任,卻必然地決定了孩子發展的方向。教師的一視同仁總是相對的。對於教育責任感特別強、能與教師緊密配合的家長,教師對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別關注一些——這很公平。因為沒有家庭配合,教師努力全然是做無用功。
17、學生取得優秀成績所依賴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專注性和求知慾,這些素質,對於孩子的成長,太重要。
18、作為教師,我們比誰都知道分數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數更重要的,我們時刻不能忘記。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對困難,具有獨立戰勝的勇氣和能力;第四,成績優秀。
19、對於那些富於攻擊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們自己,天長日久,他們會成為人群中不受歡迎的孤獨者。當然,教師會竭盡全力,不讓這種情況發生。作為家長,對此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家很任性。」這實在是家長自己應當深刻檢討的事情。現在的孩子,性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視,及時扭轉。否則,學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20、對於教師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於家長中。當大家都動起來,群策群力了,這個集體才叫厲害呢!有人說老師帶的不是一個班,而是兩個,一個是「學生班」,一個是「家長班」。
21、家長群不是茶話會,不要七嘴八舌論是非,私事最好私下再聊,公事請懷公益之心。因為,我們都需要安安靜靜的教育。
22、不要著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間斷和興致勃勃。只要他在讀,只要他這週比上週進步就值得高興,就應當鼓勵。
23、不必糾結作業多了或少了,作業問題是個千古懸案,多了你就要減負,少了你又說放羊,左右為難啊!老師也愛民主,但要滿足所有人的民主,就變得無解。
24、別把老師放在一起比比比,學生有高低,老師有長短。學校無法為每個孩子配完美老師,好比你不會交給學校一個完美孩子。
25、一次考試的分數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掌握了沒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歡讀書。即使從應試的角度考慮,從長遠來看,讀書也是所有功課植根的土壤,他的貧瘠與豐厚,關係實在重大。
25、讓學生直面學習中的困難,打破快樂輕鬆學習的神話,這是每一個明智的師長要做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穫的,將不僅是知識,更有毅力、恆心,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26、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為了將來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則問題越積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將不堪其苦。
責任編輯:wendy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