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打坐的神秘面紗(圖)


打禪
大自然中打坐恢復體力和補充能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對於許多繁忙的現代人來說,打坐、禪修已經比較遙遠且難以理解,打禪真對於健康真的有幫助嗎?打坐背後有什麼醫學道理,而它的神秘感又來自哪裡?

佛陀成道時,於菩提樹下端坐靜思,其後又在阿逾波羅樹(ajapāla)下七天、目真鄰陀樹(mucilinda)下七天、羅闍耶恆那樹(rājāvatana)下七天端坐思惟,這是佛教坐禪之始。經藏中又記載佛陀成道後,會在白日坐禪,傍晚用功完畢,從靜室出來,接著在屋外陰影處經行。

據維基百科記載,坐禪(梵語:pratisaṃlāna,pratisaṃlayana;巴利語:paṭisallānā,paṭisallīna),又稱禪坐、打坐、靜坐、燕坐或宴坐,是指在靜室內以坐姿禪修,源起於印度瑜伽。步行走動禪修叫作行禪、經行(梵語:caṅkramati;巴利語:caṅkamati),禪修的坐姿有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

坐禪傳入中國之後,道教及儒教也將坐禪列為自我修煉方法之一。

禪修
禪修和尚(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神奇的坐禪

中醫認為元氣乃生命之本,元氣足則體健。元氣是由人體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依靠五臟六腑後天水谷中的營養不斷滋生壯大。臍下小腹部位的丹田是元氣匯聚和腎精儲藏之所,固本培元就是通過護腎健脾來補充和恢復元氣。

中醫認為人的身體有「十二經絡」以及「奇經八脈」,十二經絡的氣血,每天隨著十二個時辰循環著,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奇經八脈,它們也有類似的氣血循環。中醫師們都知道,奇經八脈的內關和公孫是一組、外關和臨泣是一組、列缺和照海是一組、後溪和申脈是一組。

而人在打坐的時候,一旦兩手結印放在盤坐的腿上,而且讓腋窩稍微空開,會發現左公孫和右內關形成一條直線、左列缺和右照海形成一條直線⋯⋯也許古人已經發現打坐姿式能令奇經八脈因此而有相通的狀況。而通則不痛,百病也就隨著禪坐逐漸減緩到消失,進而達到淨化本體和禪修。

古神州先賢非常重視保養丹田元氣,常以靜坐來涵養道德、養生健體。靜坐又稱打坐,更是儒釋道所有修行者的必備功課。早在五千年前,有位叫廣成子的仙人曾向黃帝講「必靜必清」的長生之道,修煉圓滿乘龍飛升的黃帝長駐炎黃子孫心中,這位華夏文明始祖受到萬世尊崇。太極宗師張三豐精闢論述:「氣脈靜而內蘊元神,則曰真性;神思靜而中長元氣,則曰真命。」(《大道論》)「神仙者,煉元氣而化元神,已有神通之妙,水火無害……」(《玄音篇》)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身漁父打扮的唐代詩人張志和,借垂釣之名,行修煉之實!守真養氣,臥雪不寒,入水不濡。一日,他獨坐席子在江面飄行吟唱,雲中飛來仙鶴在他頭頂盤旋,不多時,張志和就在人們的目瞪口呆中乘鶴飛升遠去。《神仙傳》、《太平廣記》記載了很多這樣修煉成仙的故事。

精者可成道,粗者可祛病,還能安神延年、增智開慧。無論是歷代僧侶、武士、醫師,還是魏晉名士、唐宋文人、明清儒生,都與修身養性的打坐有著不解之緣。臺灣著名中醫師胡乃文揭秘盤腿打坐的神奇功效,能通奇經八脈,打通大周天循環,再加上心性的提升,就是走在修佛修道、返本歸真的路上…… 

《古今傳授筆法》載,東漢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133—192)的書法「乃神人所授」,他在《筆論》中強調寫字前要調整狀態,「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別說寫毛筆字,如此淨心誠意、沉潛莊敬、凝神靜氣,齊家治國、為官求學,什麼做不好呢?!

仕途坎坷卻曠達樂觀的蘇東坡格外推崇靜坐,他的切身體會是「其法至簡易,唯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實行二十日,精神自已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長期堅持靜坐的詩人陸游豐產又高壽,年過八旬仍精力充沛、耳聰目明,詩作愈發平和粹美。

靜坐是一代鴻儒、「大明軍神」王陽明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僅幫他強身健體,還讓他出了預測、祈雨、祈風的功能。除了新婚之夜跑到道觀裡打坐的趣聞,還有著名的「龍場悟道」,被謫貶貴州蠻荒之地的艱難時刻,他「日夜端居澄默」。

在打坐中豁然頓悟,聖賢之道是發之於本心的善念,根本不用向外部求取,於是開創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更奇妙的是,他五十歲那年在鎮江金山寺遇見了自己的前世——端坐在蒲團上的圓寂老僧的肉身舍利。(牆上有一偈語: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閉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靜定的功夫

靜坐看似簡單,但能否入靜很關鍵。種種思緒紛至沓來,心猿意馬,剛開始會有這個過程。別急躁,慢慢來,身體放鬆,閉目養神,聽風聲、水聲、鳥鳴,難得清閑,發呆也是休息調節,從工作壓力、競爭焦慮、貪慾煩惱中抽離,忘卻功利算計、誘惑和妒意,排除雜念,洗心滌慮,寵辱皆忘,大腦漸漸放空,心不妄動,才靜得下來、定得久。那是由淺入深、持之以恆才漸入的佳境。

「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專修靜定,身如玉」(《太清中黃真經》),心如朗月連天淨,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安泰祥和。靜能生慧,太上老君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一個人能夠常清靜,來自天地的真氣靈氣都會回到你的生命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易・系辭》)無思無為,身心安靜得一動不動,於是就能感應天下,萬事皆通。也許是天地人的精氣神縱橫貫通,才能達到那麼高的境界層次吧!

「靜坐觀眾妙」、「心靜海鷗知」的詩仙李白,不僅能感應眾生萬物的靈性奧妙,還在禪定中體驗到「大千入毫髮,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廬山東林寺夜懷》)的超凡殊勝,了悟輪迴解脫之道。焚香誦經的王維「安禪製毒龍」,在打坐中制服心中象徵世俗慾望的「毒龍」,靜到可以聽見桂花飄落的聲音。「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夜半忽驚奇事,看鯨波暾日。」陸游在《好事近》中描述了靜坐的安寧舒暢,「誰知此際超然處,不減廬山入定僧。」這是他在《夜坐中庭涼甚》裡對自己靜定程度的評價。



責任編輯:陳錦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