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朱德的扁擔」文革中變「林彪的扁擔」?(組圖)

作者:禾子編輯整理 發表:2025-05-09 1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朱德的扁擔」文革中一度變成「林彪的扁擔」。(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朱德在官方宣傳中長期被塑造成「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典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一篇頌揚朱德艱苦樸素精神的文章——《朱德的扁擔》被編入了小學教材,成為幾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目的是打造一個「偉大光輝形象」。

「朱德的扁擔」講了什麼呢?大意是,1928年,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實際是暴動失敗後逃竄)後,因物資匱乏,需要從往返有五、六十里的茅坪去挑糧。當時走的都是崎嶇山路,身為軍長的朱德也與戰士們一起挑糧。戰士們心疼並無比愛戴朱德,便偷偷藏起了他的扁擔。不料朱德又找來一根新扁擔,並在上面寫字標記「朱德的扁擔」(據不同版本記載,有寫「朱德的扁擔」、「朱德記」或「朱德扁擔,不准亂拿」等說法),使得戰士們不好意思再藏起他的扁擔。寫得多麼「生動感人」啊。

這篇課文吹噓出朱德「與士兵同甘共苦」的形象,也成為「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的經典範例,被無數次講述、演繹,成為紅色洗腦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越來越多的人對朱德的扁擔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首先,關於扁擔上的文字,各種版本說法不一:有的說寫著「朱德的扁擔」,有的說是「朱德記」,還有的說是「朱德扁擔,不准亂拿」八個大字,到底刻沒刻字?刻的什麼字?

而且可笑的是,有網友指出,井岡山博物館收藏的所謂「朱德的扁擔」上使用的是簡體字,而在1928年,簡體字尚未推廣,這明顯是一個大烏龍。要知道民國時期「担」的正體字是「擔」,「乱」的正體字是「亂」。

此外,朱德本人是否真的在井岡山時期親自挑糧?有沒有人證、物證?這些都成了謎團。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編寫教材的編輯們似乎並未向朱德本人或知情者求證過這些細節。

紅軍年代,朱德最愛的其實不是扁擔,而是「大煙」(鴉片)——這在一些歷史資料中都有提及。早在紅軍時期,中共部分蘇區就開始收取鴉片稅,中共在「假抗戰」期間,主導鴉片種植和貿易,以緩解財政困難。朱德作為當時的軍事領導人,有吸食大煙的習慣,這與他在官方宣傳中「艱苦樸素、與士兵同甘共苦」的形象形成鮮明反差。不過,這個事實有損朱德「偉大光輝」形象,當然不能進小學生課本了。

朱德的扁擔最荒誕的變化發生在文革期間。1966年文革爆發後,朱德被打倒,被稱為「大軍閥、大野心家、黑司令」,大字報和標語不僅貼滿了北京街頭,還貼到了中南海,朱德女兒朱敏要進中南海看父親,被傳達室攔住,說證件失效的事情都曾發生過。

與此同時,林彪因緊隨毛澤東,被捧為接班人,地位日益突出。於是,在1967年2月,小學課本中的《朱德的扁擔》悄然變成了《林彪的扁擔》。故事內容幾乎照搬原文,只是把主角的名字換成了林彪。更改後的文章甚至聲稱,是林彪在南昌起義失敗後,帶隊上井岡山與毛會師,並親自挑糧。連井岡山革命紀念館中的扁擔說明,也一度被改成「林彪的扁擔」,那個生動的刻字細節原封照搬。

據相關回憶和資料,朱德在得知「扁擔」故事被用作政治宣傳,甚至被換成林彪的名字時,半自嘲半玩笑地說:「一根扁擔嘛,借他用用,總會還回來的。」

陈毅与林彪、朱德、邓小平(16:9)
朱德一語成讖,歷史發生了大逆轉。(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朱德一語成讖,歷史果然再次出現了轉折。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爆發,林彪在逃亡蘇聯途中墜機身亡,成為叛國者。林彪的形象一夜間從「偉大的接班人」變成「千古罪人」。

中共政治宣傳是隨意和荒唐的,歷史人物的形象,完全取決於政治需要,一夜之間可以「換臉」。教材中的《林彪的扁擔》也被悄然撤下,主角又換回了朱德。扁擔的所有權,隨著政治風雲的變幻又回來了。

由於「朱德的扁擔」被政治操弄,民間也流傳出不少相關的笑話和諷刺。有人戲稱:「扁擔都能換主角,歷史還能信幾分?」如今,這篇造假的文章已經從課本中被剔除。其實,在中共宣傳中,類似的故事屢見不鮮。無論是「董存瑞炸碉堡」、「黃繼光堵槍眼」,還是「雷鋒日記」,都曾因政治需要被不斷加工、虛構。

朱德於1976年7月6日在北京去世,終年90歲。朱德父子和么孫三代人均下場淒慘。朱德蹊蹺死於毛澤東前,廣泛流傳被謀殺和「投毒滅口」等不同死因版本。朱德獨子在文革中遭迫害致病,於1974年死,終年50多歲。朱德么孫朱國華在1983年鄧小平發動的「嚴打」運動中,以「流氓罪」被槍決,終年25歲。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