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恐龍的足跡會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此為玻利維亞的卡爾奧科化石遺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恐龍穿越南美與非洲
數千萬年前,南美洲與非洲原本是連成一體的超大陸——岡瓦納大陸。在這片古老大地逐漸裂解之際,僅剩的一條狹窄陸橋連結著今日的巴西與喀麥隆。如今,一項由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地球科學榮譽教授路易斯·雅各布斯(Louis Jacobs)領導的研究團隊,竟在這兩地發現了驚人相似的恐龍足跡,證實早在大陸分裂前,這條走廊就是恐龍穿越的路徑。
「兩地之間有一條狹窄的地帶,這條狹窄的地帶就是我們所說的走廊。」雅各布斯表示。這些足跡來自早白堊世,約1.2億年前,數量超過260個,屬於以三趾食肉恐龍為主的獸腳類,也可能包括一些蜥腳類和鳥腳類恐龍。儘管兩地相隔達3700英里,研究人員仍驚訝地發現,這些印記的形狀與地質特徵高度相似,皆印在古老河湖沉積層上,顯示兩地當時存在著相近的生態環境與地理條件。
科學家推測,該走廊地區可能佈滿河流與湖泊,孕育著植被與恐龍獵物,形成了一條充滿生命的遷徙通道。雅各布斯補充:「南美洲和非洲曾經像拼圖一樣拼合在一起,而且在整個歷史中,動物一定曾在那條看不見的邊界上漫遊。」「但令人驚訝的是,當你真正縮小到兩大洲連接末端的時間和地點時,你就能說這就是恐龍的移動方式。」
這項研究由新墨西哥州自然史與科學博物館發表,不僅揭示了遠古動物的行蹤,也為板塊漂移與生物遷徙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
懸崖上的足跡
南非出土最年輕恐龍足跡,腕龍如何行走在泥濘與海濱之間?
在非洲南端,一處隱沒於海崖與礁石間的保護區羅伯格自然保護區,成為最新一處讓恐龍留下足跡的地方。西方大學地球科學榮譽教授蓋伊·普林特(Guy Plint)與其研究團隊,首次在此地發現來自白堊紀時期的恐龍足跡,其中多數被判斷為著名的蜥腳類,腕龍所留下。
「我們很快就意識到,變形結構有兩種類型。有些結構顯示出普遍的斷裂跡象,這是強烈地震搖晃的特徵。然而,大多數結構並不能歸因於地震效應,而是具有一些獨特的突發性局部垂直載荷特徵,就像一隻重達數噸的恐龍的腳踩過柔軟的沉積物時產生的那種。」普林特說道。
這些足跡並不容易識別,因為岩層形成了垂直的懸崖,許多足印只能從側面橫切面觀察,腳趾印極為稀少。儘管如此,沉積層的特殊變形仍提供了寶貴的線索。有些足跡寬達1.5米,深度達半米至一米,顯示出巨大生物的移動力量。腕龍的前腳與後腳印記分布不均,也是這批足跡的關鍵特徵。因為前腳較小且呈桶狀,實際承受的地面壓力反而更大,因此更常留下深陷的痕跡。這也與腕龍行走於沙灘、泥濘或潮間帶地形時的步態相符。普林特指出:「這些(結構)表明恐龍曾陷入泥漿中一米或更深,人們不禁要問,牠們是否只是在穿越泥道,也許是在進行泥浴,或者甚至可能完全陷入泥潭。」
該發現刊登於國際期刊《Ichnos》,不僅是西開普省已知最早的白堊紀足跡,也可能是目前在南非發現的最晚期恐龍遺跡。由於地質活動與火山爆發使得保存條件極為嚴苛,南部非洲能保留足跡的地區寥寥可數。普林特強調:「這些盆地中只有一小部分露出陸地,所以如果你想尋找恐龍,你必須在那裡尋找。」
跨越時空的謎團
從非洲海岸到南美高地,這些距今億萬年的足印,不僅證明恐龍的廣泛遷徙與古大陸的拼合歷史,更揭示了地球曾經擁有一條通往未知的遠古通道。它們讓我們在今天仍能看見恐龍巨足落地的瞬間,沉重、穩定、向前。
每一個足跡,都是一頁化石書頁,在地層間低語,講述生命如何在變動的地殼上行走,然後消逝。而我們則是在這些足跡之間,尋找那條通往過去的線索。
責任編輯:水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