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如何以「筷子」來衡量人品的?(組圖)

作者:禾子編輯整理 發表:2025-05-22 06: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筷子
觀看如何使用筷子,就知道有沒有教養。(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日本民間有一句諺語:「觀看如何使用筷子,就知道有沒有教養」。別小看筷子這看似簡單的兩根小木棍,在日本成為了衡量一個人品格和修養的重要標尺。

筷子據傳於7世紀左右傳入日本,由「遣隋使」從中國的隋朝帶回。後來在飛鳥時代(592年∼710年)由政治家「聖德太子」將其發揚光大。從那時起,筷子便逐漸融入日本飲食文化,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獨特的使用方式和禮儀規範。

與其他使用筷子的亞洲國家相比,日本筷子有其獨特之處。日本筷子的尖端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筷子更為尖銳,這使得它們更容易調整力道,也提供了多功能性,方便單手撿起、分割、搗碎、承托、夾緊、移動、滾動和夾取食物。此外,日本筷子的標準長度自江戶時期就按性別區分,男性的是23cm,女性的是21.5cm,是根據當時男女的身高和手的平均尺寸為基礎制定的。

在這段歷史發展中,日本人獨特的美學意識與禮法隨筷子的使用逐漸成型。所謂的「用筷禁忌」,指的是違反箸食文化(日文中「箸」就是筷子的意思)禮儀的行為,這些禁忌不僅僅是簡單的用餐規則,更承載著日本人對生活儀式感和對他人尊重的態度。

日本人的筷子為甚麼橫著放?原來是神與人之間的區分


筷子那邊是潔淨神聖的領域;筷子這邊是俗不可耐的人間。(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中國人餐桌上筷子通常垂直擺放,而在日本,筷子是橫放的。

日本作為農耕文化的國家,至今未曾受到過遊牧民族的大規模侵入,因此他們保持著從唐代學來的古代中國餐桌禮儀——筷子橫著擺放在餐桌邊。

筷子橫著一擺,表示了一種區分:筷子那邊是潔淨神聖的領域;筷子這邊是俗不可耐的人間。因此日本人用餐前,會在筷子這邊向自然謝恩,說「いただきます」(我領受了)。

日本人對正確持筷的方式要求很嚴,具體說來有以下「筷子禁忌」:

1.叩箸(こうはし):不要用筷子敲擊碗盤或杯子,這會發出不悅的響聲,被視為不禮貌行為。

2.渡箸(わたしばし):避免用筷子將食物傳遞給另一雙筷子,這聯想到火葬後拾骨時的動作,被視為極不吉利。

3.擦箸(すりばし):不要用摩擦的方式去除一次性筷子的小木刺,這樣不僅顯得沒禮貌,還可能暗示店家提供的筷子品質不佳。

4.立箸(たてばし):筷子直立插進白飯中是最大的禁忌,因為這與佛教葬禮中「 」插著筷子的米飯「 」的習俗相近,極為不吉利。

5.交叉筷子:不要讓筷子交叉擺放,這會讓人聯想到死亡,被視為不吉利。

6.拜箸(はいばし):不要拿著筷子說「我開動了」(いただきます),因為這會暴露筷子的前端,不符合禮儀。

7.寄箸(よせばし):不要用筷子移動碗盤,這既易產生響聲也可能造成湯汁溢出。

8.差箸(さしばし):不要用筷子指人或指食物,此舉可能被認為是缺乏教養

9.握箸(にぎりばし):不要像拿湯匙一般握著筷子,這不僅姿勢不美觀,還會使用餐氛圍變得緊張。

10.突箸(つきばし):不要用筷子戳刺食物,而應正確地夾取食物

11.逆箸(さかさばし):避免逆著拿筷子或反向夾取食物。

12.淚箸(なみだばし):夾取食物時若帶著下垂的湯汁,意味著失禮。

13.迷箸(まよいばし):在多道菜間來回挑選,顯示出對餐桌禮儀的不重視。

14.探箸(さぐりばし):在菜盤中挑來挑去被視為不禮貌行為。

15.舔筷子:漫畫裡看到把筷子含在嘴裡舔的動作似乎很可愛,但對於日本人來說舔筷子是不禮貌的。

日本人認為,筷子的使用方式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教養和品格。如果能熟練地遵守各項筷子禮儀,表明此人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懂得尊重傳統文化和社會規範。相反,如果違反這些規則,可能會被視為缺乏基本修養。

正確使用筷子需要一定的自我約束和耐心,這種能力在日本社會中被視為重要的品格特質。

他們是怎樣從小培養孩子這種品格呢?

日本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導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一般來說,當孩子2~3歲時,父母會開始引導孩子學習持筷,到了5~6歲時,大多數日本孩子已經能夠熟練使用筷子。到了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教師會對學生進行生活指導,其中就包括午間吃飯時指導筷子的拿法、飲食時的規矩。在筷子禮儀中培養孩子耐心、專注和尊重他人。

所謂「筷子之道,人品之窗」,日本人將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這也體現了日本社會對細節的重視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