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妻子墳前哭泣的元稹、夢中與亡妻相見的蘇軾,他們告訴我們的是相伴的可貴。(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民間老話「貧賤夫妻百事哀」,被我們用來感嘆,一對夫妻如果生活貧窮,什麼事情都難以成功,久而久之便矛盾無數。可是,在古典詩詞中,這句話背後藏著一個男人對亡妻最深的眷戀。
唐朝的元稹,大概怎麼也想不到,他在妻子墳前寫下的悼亡詩流傳千年: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這是唐朝詩人元稹寫的《遣悲懷其二》,元稹共寫了三首《遣悲懷》,內容全都是悼念自己的原配妻子韋叢。韋叢出身世家貴族,20歲嫁給毫無功名的元稹,27歲就撒手人寰,陪他度過了一段十分貧困的日子,韋叢賢淑美麗,對生活毫無怨言,精心照顧元稹的起居。
所以妻子死後,元稹一度十分懷念,他隔空對妻子泣述著:以前我們開玩笑說過死後之事,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你生前穿的衣裳我已經將它們施捨出去了,但你留下的針線活我還不忍心打開。念著和你的舊情,我做了不少事;雖然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我們是共過苦難貧賤的夫妻,一朝分離,自然比別人更覺得哀痛呀!
可見這話的上半句才是重點,將「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聯繫到一起理解,它的原意是指,生離死別誰也難免,共苦過的夫妻有一方去世後,另一方會念著舊情,不勝悲痛,「看到什麼都是滿眼的心酸。」
元稹想說的其實很簡單:生死離別人人都會經歷,但我們這對共同熬過貧苦歲月的夫妻,失去彼此後的痛苦,比別人更加刻骨銘心。因為貧賤時相濡以沫的情分,讓這份失去變得格外沈重。這哪裡是在抱怨貧窮?分明是在懷念那個願意和他一起過苦日子的女人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話僅後半句廣為流傳,前半句卻少有人知了。
然而諷刺的是,寫出這樣深情語句的元稹在歷史上卻是以「人不如詩」聞名的多情男。他的詩寫得深情款款,人卻常常始亂終棄,妻子去世後沒多久便另尋新歡,一生惹下風流債無數。
如果按照他詩裡的意思,真正做到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的人,不是他自己,恐怕還得屬宋朝大文豪蘇軾。
元稹寫悼亡詩,蘇軾也寫悼亡詞。蘇軾的髮妻王弗與他少年成婚,感情甚好,可惜婚後11年她就去世,令蘇軾大受打擊,流淚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軾和王弗的愛情,才是「貧賤夫妻百事哀」最好的註解——不是因為貧窮而哀愁,而是因為失去了那個願意和你共患難的人而哀傷。
當然,如今人們更熟悉「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現代意義。只是從古至今,婚姻生活中的狀況總有無數,如果說貧賤夫妻就不能過好日子,歷史上也有貧賤時恩愛、富貴了反而分道揚鑣的夫妻呀?如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年私奔時一貧如洗卻恩愛無比,後來相如發達了,反倒想納妾,鬧得卓文君寫下「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來挽回。所以,婚姻中能不能過好日子,不在於貧富,關鍵還是看夫妻雙方的互相尊重和互相愛護。
每次看到這些被誤讀的古典詩詞,我都有種莫名的感慨。也許這就是文化傳承的宿命吧,在一代代的傳遞中,總有些東西會失真。但我還是希望,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能偶爾回頭看看,那個在妻子墳前哭泣的元稹,那個夢中與亡妻相見的蘇軾,他們告訴我們的,不是貧窮的可怕,而是相伴的可貴。
貧賤夫妻,如果真的相愛,就算百事皆苦,也能苦中作樂。這才是這句話最初想要傳達的溫暖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