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則看似獨立的國際新聞,實際上勾勒出當代國際安全領域一個日益嚴峻的現實:無人機技術正在重塑現代戰爭形態,同時對全球安全架構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路透社披露的中俄軍用無人機技術合作,以及丹麥機場遭遇神秘無人機入侵引發北約高度警覺的事件,共同揭示了從戰場前線到歐洲本土,無人機已成為牽動國際關係、軍事平衡與民用安全的核心變數。圖為烏克蘭士兵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州準備無人機「埃萬格爾」(Evanger),準備於2025年9月24日發射。烏克蘭士兵使用無人機攻擊俄羅斯陣地和防禦工事。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期間,無人機的使用策略也改變了。(圖片來源:Yevhen Titov/Global Images Ukraine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9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近期兩則看似獨立的國際新聞,實際上勾勒出當代國際安全領域一個日益嚴峻的現實:無人機技術正在重塑現代戰爭形態,同時對全球安全架構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路透社披露的中俄軍用無人機技術合作,以及丹麥機場遭遇神秘無人機入侵引發北約高度警覺的事件,共同揭示了從戰場前線到歐洲本土,無人機已成為牽動國際關係、軍事平衡與民用安全的核心變數。
中俄無人機技術合作的深度與規模</strong>
根據路透社引述兩名歐洲安全官員和相關文件的報導,中俄之間的軍用無人機技術合作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自去年第二季度以來,中國無人機專家已多次前往俄羅斯國營軍火商IEMZ庫波爾,造訪次數超過六次,深入參與俄羅斯本地軍用無人機的測試及技術開發工作。這種「深入參與」的合作模式,遠超一般的技術諮詢或商業交流,而是形成了實質性的技術整合與產業協作關係。
這項合作的具體證據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是人員交流的頻繁性,中國技術團隊的多次造訪顯示雙方已建立起穩定的合作機制。其次是物資流動的規模化,IEMZ庫波爾在合作期間透過俄方中間商進口了大量中國製攻擊無人機和無人偵察機。路透社獲得的商業發票和銀行對帳單顯示,該公司去年從中國無人機製造商四川愛易航空科技公司獲得了十多架單程攻擊無人機,這些交易通過已遭美歐制裁的俄羅斯國防採購商TSK Vektor進行。
技術轉移的戰略意義與實戰效果
這種技術合作的核心在於Garpiya長程攻擊無人機的量產。路透社此前報導指出,IEMZ庫波爾正採用中國零組件,包括關鍵的引擎部件,大規模生產這款無人機。Garpiya的設計參考了伊朗「見證者」(Shahed)無人機的技術架構,具備長距離自主飛行能力,可飛行至預定目標後進行俯衝自爆攻擊。這種「廉價、可量產、可遠程突擊」的設計理念,代表了現代無人機武器系統發展的重要方向。
烏克蘭軍事情報機關提供的數據揭示了這些無人機在實戰中的使用規模:俄羅斯每月動用約五百架次這類遠程無人機,攻擊烏克蘭境內深處的平民與軍事目標。這個數字不僅反映了無人機武器的大規模使用趨勢,更顯示了其對戰爭形態的深刻改變。高頻率的無人機攻擊形成「飽和式」消耗壓力,用成本相對低廉的機體迫使對手消耗昂貴的防空彈藥與雷達資源,同時尋找縫隙打擊能源、後勤與工業節點。
制裁體系面臨的灰色地帶挑戰
中俄無人機技術合作揭示了當前國際制裁體系面臨的複雜挑戰。儘管美歐已對俄方軍工系統與關鍵中介商實施制裁,但俄方仍透過本國中間商吸納中國製成品與組件,形成「技術—產能—中間商—成品」的多節點網路。這種操作模式創造了大量「可否認性」與「灰色地帶」:官方不直接承認、企業避免直接涉軍,但產業鏈實際輸送的效用卻落在軍事端。
中國外交部對此合作表示「不知情」,反映的是官方與企業行為之間的策略性距離:在維持對外政策可解釋性的同時,保留產業鏈與技術合作的彈性空間。然而,一旦有更多可核實的證據鏈浮出,相關中國企業恐面臨被列入次級制裁清單的風險,這也考驗著中國政府如何管理企業對外交易與風險敞口。
丹麥機場事件與歐洲本土安全新威脅
與戰場上的無人機攻防同時發生的,是歐洲本土面臨的新型安全威脅。本週丹麥多座機場因無人機闖入而短暫關閉,引發北約層級的高度關切。北約秘書長呂特公開表示將嚴肅看待此事,並與丹麥首相佛瑞德里克森討論了加強關鍵基礎設施安全保護的措施。
這一事件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其對航空營運的直接影響,更在於其揭示了民用基礎設施面臨的系統性脆弱性。機場作為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其安全性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無人機對機場的干擾不僅可能造成經濟損失,更可能對航空安全構成直接威脅。在歐洲安全語境中,這已不僅是航空安全管理問題,而是混合戰、空域執法與聯防規則的交會點。
北約的強硬回應與交戰規則調整
面對這些威脅,北約的回應呈現出明顯的強硬化趨勢。呂特明確支持美國總統川普的主張,即必要時應擊落闖入北約領空的俄羅斯無人機或飛機。他強調北約軍隊已受過相關訓練,能夠評估威脅程度並採取從護送離境到進一步行動的相應措施。這一表態既是戰術選項的重申,也具有重要的戰略信號意義:北約正在同步強化「後方韌性」,為常態化的無人機威脅預作準備。
俄羅斯駐丹麥大使館對此迅速回應,堅決否認與機場事件有關,稱其為「精心安排的挑釁行動」。這種迅速而堅決的否認,雖然缺乏具體證據支持,但也反映了事件的敏感性和潛在的國際政治影響。在證據未明之前,政治攻防與輿論戰先行,已成為當前歐洲安全生態的常態。
無人機時代的三重挑戰與未來趨勢
將這兩則新聞放在同一個分析框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無人機時代帶來的三重挑戰同時發酵。
首先是「產業鏈戰爭」的興起。從設計參考、零組件跨境流動,到在地化測試與量產,誰能更快將「便宜、夠用、可堆量」的飛行器推上戰場,誰就能在消耗戰中占據節奏優勢。中俄之間的技術互補與產能協作若持續深化,將加重烏克蘭及其支援者在防空與基礎設施保護上的負擔。
其次是制裁與合規治理難度的上升。西方的政策工具箱正從傳統清單制裁走向動態的供應鏈追蹤與金融流轉監管,而企業端則在尋求合法邊界內的最大化操作空間。如何界定「軍民兩用」與「直接軍用」,如何在促進技術發展的同時有效防範濫用,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與執行能力。
第三是歐洲本土防衛向「日常化反無人機防護」的轉變。從北約的語氣與丹麥的反應看,盟國正為「常態化干擾」預作準備:空域監管要前移,反無人機感測與干擾設備要下沉到機場、港口與能源設施,交戰規則與法律授權也需清晰化,避免在模糊地帶被動挨打。
面對這些挑戰,國際社會需要在多個層面同時發力。在技術層面,需要加速發展更具成本效益的反無人機系統,提升對小型、低速、低空目標的探測和攔截能力。在法律層面,需要完善國際法框架,明確無人機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規範和責任歸屬。在外交層面,需要建立更有效的危機管控機制,防止無人機事件升級為更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未來值得密切觀察的關鍵指標包括:庫波爾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是否擴大到更多子系統;美歐是否對涉事中間商與中國供應商祭出新一輪制裁;烏克蘭能否快速獲得更具性價比的反無人機解決方案;北約在本土的反無人機部署是否會標準化;以及如何在技術發展、安全維護和國際合作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