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生平第一妙跡」〈神策軍碑〉(圖)

作者:靜容 發表:2025-10-04 15: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柳公權〈神策軍碑〉
〈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後世奉為柳書代表作。(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唐代大書法家。歷仕數朝侍書(朝廷書法教師),地位顯赫,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作品貴重於當世,民間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後世奉為柳書代表作。

神策軍碑〉立碑源起

神策軍堪稱唐代最精鋭的部隊之一。源於唐玄宗時期,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防禦吐蕃所成立的一支部隊。後來入京師,成為唐代中後期中央北衙禁軍的主力。

唐德宗以後,宦官掌管神策軍,逐漸專權。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發生政變「甘露之變」,官員和宦官爆發激烈衝突,最終宦官仇士良得勢,牽連而死者數以千計,文宗遭宦官控制,抑鬱而終。

文宗駕崩後,唐武宗李炎在指揮左神策軍的仇士良擁立下繼位。唐武宗巡行左神策軍,以向宦官示好。仇士良藉此機會奏請立碑,以紀聖德,是為〈神策軍碑〉。

〈神策軍碑〉於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刻立於皇宮禁地,碑石大小不明。由翰林學士承旨崔鉉撰文,時年65歲的集賢院學士判院事柳公權書丹。內容記敘回鶻汗國滅亡和安輯沒斯來降之事,深具歷史價值,也是後世研究唐代邊疆關係的重要史料。

〈神策軍碑〉刻工精良 少有捶拓

〈神策軍碑〉刻工精良,因為立於禁地,少有捶拓,因此拓本能很好的保存原貌,與真跡無異,「字畫中鋒芒稜角,儼然如新。」依慣例,〈神策軍碑〉的拓本曾頒賜群臣,不過流傳不廣。

唐末至宋代戰火連天,原碑毀損,久佚之,故傳世拓本極為稀少。北宋著名金石、字畫收藏家趙明誠所著《金石錄》中,曾著錄一種分裝二冊的〈神策軍碑〉拓本,推估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曾珍藏此拓本。

目前僅宋拓殘本上半冊存世,也稱宋拓孤本。碑文內容從「皇帝巡幸左神策軍」開始,到「來朝上京嘉其誠」為止,大約有七百多字,其中二百多字漫漶不清。研究指出,從還算清晰的四百多字來看,不愧是柳公權傳世之最佳書跡。

柳公權「生平第一妙跡」

柳公權是當代一流書法家。因為〈神策軍碑〉是奉旨書寫,所以他特別慎重,竭盡全力完成。比起二年前所寫的〈玄秘塔碑〉更加嚴整端莊、精練蒼勁,書風穩健,既成熟又有特色。

此碑的筆法以方筆為主,兼具圓筆,險勁峻峭;點畫遒勁有力,筋骨並存;結體內斂外放,左緊右舒;布局平穩,氣勢磅礡。體現出「柳體」字瘦硬通神、剛柔相濟、穩健勻稱等特點。

孫承澤《庚子銷夏記》評:「書法端勁中帶有溫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筆。」後世讚為柳公權「生平第一妙跡」。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