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中共社會管控出現新紅線(圖)

作者:王丹 發表:2025-10-09 01: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戶
中國網紅戶晨風(左)和張雪峰言論被禁,反映中共當局對「社會不確定性」的恐懼正在擴大。(圖片來源:合成照片/維基百科)

【看中國2025年10月9日訊】最近,中國網路空間上掀起了一場看似偶發、實則深具象征意義的風暴。短短數日內,兩位原本屬於「非政治領域」的頭部網紅──戶晨風與張雪峰──相繼被封號或限制。這一幕,讓不少人意識到:網路內容的「紅線」正在重新劃定,社會管控的邏輯也在悄然升級。

表面上,這只是兩位網路紅人因言論爭議遭遇懲處;但從更深的層面看,它標誌著中共在社會治理與輿論引導上,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過去,網路審查主要針對政治敏感話題;如今,焦點正在轉向「情緒」「價值觀」與「社會氛圍」的管理。這種轉變,反映出當局對「輿論風險」的重新定義,也意味著社會空間的進一步收緊。

首先,如果說過去的輿論管控著眼於防止「政治動盪」,那麼現在的重點,則在於防止「社會焦慮」擴散。戶晨風因「蘋果人、安卓人」的分層言論被官方媒體點名批評,理由是「製造標籤、煽動對立」;張雪峰因直播中涉及「專業歧視」和「負面情緒」言論,被多平臺限制。這些內容與政治並無直接關係,但它們被定義為「傳播消極情緒」「破壞社會和諧」,因此也被歸入整治範圍。這說明,官方的關注點正從「有沒有政治風險」擴展為「有沒有社會影響」。過去的審查防的是「反黨」,現在則防「反情緒」。國家開始主動介入人們的心理空間,將「社會情緒的穩定」視為新的安全目標。換句話說,當局希望的不只是「政治安靜」,而是「情緒平穩」。

第二,另一大變化,是治理方式的提前化與技術化。以往的做法是「出事後封號」,而現在的趨勢是「出事前防範」。中央網信辦近期發起的「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專項行動,要求各大平臺「事前排查話題、榜單、推薦、評論等環節」,並利用演算法識別潛在的情緒化內容。這意味著監管不再只是「查刪」,而是通過(演)演算法調整推薦機制,控制信息在傳播前的走向。從「刪帖(文)」到「(演)演算法審查」,表面上是技術進步,實質上是控制手段的深化。平臺的推薦系統、流量分發機制,如今都被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網路輿論的「自發性」,在這種結構下正被系統性地削弱。

第三,以往被審查的是「什麼話不能說」,而如今,連「該怎麼說」也有了官方的價值導向。新的整治文件中,除了傳統的「反謠言」「反造假」,還新增了「反消極」「反焦慮」「反犬儒」等類別。政府部門強調,要「弘揚正能量」「堅決反對悲觀厭世情緒」「防止傳播‘讀書無用論’、‘努力無用論’」。這實際上是以「價值判斷」作為審查標準,而不是以事實為依據。因此,創作者的風險不再只在「政治雷區」,而在「價值取向」。任何表達出灰色、批判或冷嘲的語氣,都可能被演算法視為「消極傾向」。這讓網路空間的語調逐漸同質化──每個人都在努力「積極一點」,否則可能被誤判為「傳播負能量」。

第四,隨著監管範圍擴大、標準模糊,最直接的後果是──創作者開始自我審查。他們不再只擔心「有沒有觸紅線」,而是要反覆思考:「這段話是不是會被認為販賣焦慮?」、「這個比喻會不會太灰?」、「這條視頻是不是容易被誤解成諷刺社會?」。這種心理上的「自我規訓」,比外部審查更有效,也更持久。過去是「刪你」,現在是「讓你自己不敢說」。結果是,許多本可以引發思考、促進公共討論的議題,被扼殺在萌芽階段。創作者選擇避開敏感問題,轉而生產中性、溫和、娛樂化的內容。久而久之,網路輿論的多樣性就被壓縮成單一的「正確語調」。

第五,當「負面情緒」被視為風險,「積極向上」就成了唯一安全的敘事。教育類、勵志類、愛國類內容,在這種氛圍下反而獲得政策鼓勵。張雪峰事件後,一些「官方認可」的教育達人被推到前臺;戶晨風的「對立言論」被封后,平臺首頁上出現更多「正能量青年創業」「努力改變命運’的視頻(影片)。這種替代式推送,說明當局不僅在「封誰」,也在「捧誰」。未來,內容生態可能出現一種「溫柔極權」的面貌:所有內容看似平和、積極,卻缺乏真實的多樣性與批判性。社會看起來「和諧」,但內在的思考與討論空間被大幅壓縮。這種「正能量統一戰線」,或許能在短期內維持秩序,卻也可能削弱社會面對覆雜問題的反思能力。

最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一輪整治表明,中共正在把「網路治理」與「社會治理」徹底合併。過去,網路被視為輿論陣地;現在,它是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官方的邏輯是:網路輿論會直接影響社會情緒,而社會情緒又會影響政治穩定。因此,必須將網路秩序納入國家安全框架之中。這意味著未來的監管將更制度化、更常態化。「清朗行動」不再是一次次臨時運動,而是全年持續機制。不僅平臺要承擔「主體責任」,連演算法、流量分發、用戶評論,都將被納入監管鏈條。甚至,官方已開始探索「統一數字身份」「實名制+信用系統」的新制度,讓每個網民都能被精確定位。網路空間正在失去它最初的自由屬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數據化、實名化、可控化」的新秩序。在這個體系中,表達自由讓位於安全穩定,思想多樣性被「價值正確性「取代。

戶晨風和張雪峰的遭遇,當然各有其問題:一個喜歡挑動消費對立,一個常以刻薄取笑專業。但他們被封禁的意義,早已超出個人層面。它反映出一種更深的政治心理:當局對「社會不確定性」的恐懼正在擴大。任何能激起群體情緒、引發思考甚至引起爭議的言論,都可能被視為「潛在威脅」。從政治到情緒,從輿論到(演)演算法,從個體到制度,中國的社會管控正在經歷一次「軟性升級」。它不再以粗暴的封鎖為主要特徵,而是以情緒管理、價值引導、技術嵌入的方式,重新塑造公共空間。這場變化正在重寫人們表達、思考、乃至共情的方式。未來的中國網路,也許依舊熱鬧,但那種熱鬧將更可控、更安全,也更單調。但我們也要看到,這種管控邏輯,在短期內或許能帶來整齊劃一的輿論秩序,但從長期看,它也可能製造更深層的不信任。當公眾發現,連討論手機品牌、專業選擇都可能觸碰「風險」,他們就會選擇沉默。而一個人人噤聲的社會,看似平靜,其實暗流洶湧。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