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公報藍圖與崩塌現實的尖銳對撞(圖)


四中全會
四中全會(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5年10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中共二十大四中全會於10月24日在北京閉幕,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五五」規劃建議),為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描繪了藍圖。然而,旅美學者程曉農博士、時評人老燈以及江峰的獨家爆料與分析揭示,官方公報掩蓋了經濟結構性困境的嚴峻現實,通貨緊縮、產業過剩、房地產危機、消費疲軟等深層問題難以逆轉,改革空間受限,國際壓力加劇。

根據新華社發布的四中全會公報,會議將「十五五」規劃建議作為核心議題,提出了一系列宏大目標: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擴大內需,激發消費潛力;深化改革開放,提升全球競爭力;以及加強國家安全,防範系統性風險。公報強調,中國將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略超年初設定的5%目標,表面上展現了經濟韌性與政策成效。公報還指出,未來五年將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以及區域協調,以應對國內外複雜形勢的挑戰。

這一藍圖試圖傳遞信心,回應外界對經濟下行的擔憂。然而,三位評論人從不同角度揭露,公報的樂觀措辭與現實的結構性困境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短期內難以「回春」。

老燈:GDP「超額」背後的無力感

時評人老燈對官方經濟數據的「超額完成」提出尖銳諷刺。他指出,5.2%的GDP增長看似亮眼,但實際上是「肯定超額、肯定完成」的數字遊戲,掩蓋了市場不聽從黨中央指揮的現實。老燈分析,中國經濟深陷多重結構性困境:

1.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低迷,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六個月處於收縮區間(低於50),反映製造業與服務業活動萎縮。通縮導致企業利潤下滑,投資意願低迷,居民傾向儲蓄而非消費。

2.產業過剩與房地產危機:工業產能過剩問題長期未解,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多個城市房價下跌,開發商債務違約頻發。恆大、碧桂園等龍頭企業的危機尚未觸底,拖累地方財政與銀行業。

3.消費疲軟與就業壓力:居民消費熱情低迷,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官方數據雖未公布,但2024年已超20%)。民眾對經濟前景悲觀,寧願儲蓄也不願消費,進一步加劇內需不足。

4.出口受阻與國際孤立:中美貿易爭端升級,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自2025年11月1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累計150%),可能導致中美貿易徹底脫鉤。此外,俄烏戰爭導致中歐班列受阻,波蘭邊境關閉造成貨物腐爛;中東亂局(胡塞武裝等)迫使貨輪繞道好望角,海運成本翻倍。

老燈強調,中共央行近期推出的寬鬆貨幣政策(如降息、降准)未能有效刺激投資與消費,政府鼓勵出口的措施也因國際市場壁壘而收效甚微。他警告,中國經濟已陷入「結構性的深層困境」,短期內無解,長期改革又缺乏政治決心,「無力回春」的趨勢愈發明顯。

程曉農的冷戰視角:經濟隨國際局勢波動的被動局面

程曉農在直播中進一步指出,中國經濟已不再完全由中南海掌控,而是深受中美冷戰升級的影響。他分析,過去六年,中美對抗公開化導致中國經濟波動加劇,具體表現為:

1.關稅衝擊與出口下滑: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每次增加10%即引發經濟震盪),2025年前三季度對美出口顯著下降,對越南等國的轉口貿易也萎縮。程曉農舉例,俄烏戰爭導致中歐班列受阻,400多列火車貨物腐爛,企業損失慘重。

2.全球供應鏈重構:中東地緣衝突推高海運成本,迫使貨輪繞道,物流費用翻倍。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下降,部分國家(如波蘭)因地緣政治關閉邊境,進一步孤立中國出口。

3.過剩產能的消化危機:中國經濟長期依賴投資與出口拉動,但全球市場萎縮導致過剩產能無法消化,企業倒閉潮加劇,地方債務風險上升。

程曉農強調,習近平在秘密報告中可能承認部分冷戰事實,但將責任歸咎於美國的「冷戰思維」,而非自身決策失誤。他警告,中國的經濟前景「黯淡」,出路在於民眾擺脫洗腦、認清真相,而非依賴中南海的政策調整。

江峰:民生燙手山芋與路線僵化

江峰雖未直接聚焦經濟,但通過「終極交易」分析間接揭示經濟困境的深層背景。他指出,傳聞中胡春華復出政治局常委、負責經濟民生,是習近平在壓力下「交換人質」的策略:將財政、就業等「燙手山芋」交給胡春華,卻嚴格框定其職責,不允許觸碰對外強硬、科技自立等核心路線。這種安排隱含經濟治理的無力感:習近平寧願通過派系交易穩住權力,也不願真正推動結構性改革。

江峰進一步剖析官媒的輿論戰,如新華社文章《堅持自我革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表面歌頌習近平,實則強調「集體智慧」,暗示即便領導人更替,經濟路線也不會變。這種「捧殺」策略為可能的權力交接鋪路,同時掩蓋經濟困境的根本問題:缺乏刺激消費與私人投資的政策決心。

國際媒體驗證結構性危機

多家國際主流媒體的報導與三位評論人的分析高度一致,進一步印證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困境:

-CNBC:形容中國為「兩速經濟」——出口仍具競爭力,但內需消費疲弱,青年失業與通縮壓力拖累增長。

-路透社:稱規劃目標聚焦再平衡經濟,但房地產蕭條、通貨緊縮以及就業市場低迷限制了政策空間。2025年新增就業目標可能下調,反映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悲觀預期。

-《經濟學人》:警告中國經濟面臨「債務-通縮陷阱」,企業破產與地方債務危機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金融時報》:指出中美貿易脫鉤風險加劇,若關稅進一步升級,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遭受重創,改革前景黯淡。

綜合來看,公報的樂觀藍圖與現實的崩塌形成對撞:官方強調科技自立與內需擴大,但通縮、過剩、房產危機、消費疲軟等結構性問題無解。出口受阻、投資下降、就業壓力使得「中國式現代化」目標遙遠,改革空間被地緣政治與內部僵化雙重壓縮。

四中全會的歷史轉折與展望

四中全會不僅是「十五五」規劃的起點,更是習近平時代潛在轉折的標誌。結合程曉農、老燈和江峰的分析,以下核心問題浮現:

- 權力博弈與軍權疑雲

程曉農博士在2025年10月23日臺北直播中披露,中共四中全會核心是習近平的秘密報告,而非「十五五」規劃。該報告可能題為「關於當前國際局勢的若干情況說明」,向中央委員交代中美冷戰六年內幕,承認經濟受衝擊(如出口下降、供應鏈受阻),但隱瞞中國挑起戰火的責任,將問題歸咎於美國「冷戰思維」。程曉農指出,習近平通過「甩鍋機制」推卸責任,清洗9名上將(如何衛東、林向陽)及文官(如李承剛),塑造成「備戰不力」或談判失敗的替罪羊,以遮醜並安撫黨內質疑。

此機制與權力博弈緊密相關。老燈爆料軍方提案解除習近平軍委主席職務,失敗後逼其讓步,實權移交張又俠,承諾二十大辭職。江峰稱胡海峰上位是向胡錦濤「贖罪」,張又俠入常換軍權,均指向習權威弱化。程曉農強調軍方「拒戰怯戰」,如火箭軍泄密自保,海軍演習「泡蘑菇」,暴露對臺戰略脆弱。公報未提人事變動,但開除14名高官(含9上將)印證鬥爭激烈。國際媒體(如BBC、CNN)指清洗動搖軍心,習信任危機加劇。三人分析揭示:秘密報告與甩鍋是習近平應對壓力的策略,但難掩軍權鬆動與戰略困境。

- 經濟結構性困境

三位評論人一致認為,GDP數據的「超額」掩蓋了通縮、過剩、房產危機與消費疲軟的現實。中美冷戰升級、全球供應鏈重構進一步壓縮出口與改革空間,經濟「無力回春」成為共識。

- 派系交易與輿論戰

朱鎔基、王岐山的亮相,胡春華、胡海峰的傳聞,官媒的「捧殺」「問責」「逼宮」,均為權力交接鋪路。公報的「錦旗藏刀」策略將退位包裝為傳承,掩蓋高層裂痕。

中國網民在社交媒體(如X平臺)熱議,部分期盼習近平下臺,部分認為其「加速倒車」或促中共垮臺。

展望未來,二十大於明年可能提前召開,將是觀察習近平權力歸屬與政策走向的關鍵節點。台海、南海等地緣熱點因軍方清洗而充滿變數,中美關係因關稅與制裁持續緊張,日本「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表態更添不確定性。經濟方面,債務、破產、失業洪水般湧來,改革前景黯淡。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能否破局,不僅取決於中南海的政策抉擇,更仰賴於國際局勢的演變與民眾的覺醒。未來數年,中國政經格局的走向值得全球持續關注。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