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中國小學生在學校操場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近日,雲南昭通一間小學的學生突然集體發病,出現頭暈、嘔吐、肢體抖動等症狀已有二個月,至今病因不明,一些家長甚至接到孩子的病危通知書。
近日,多位學生家長向紅星新聞記者反映,雲南昭通彝良縣洛澤河鎮毛坪中心小學嶺東村校區多名六年級學生突然生病,症狀包括頭暈、嘔吐、腹瀉、手腳發麻等。他們的症狀從9月3日一直持續到10月下旬,其中部分孩子病情反復,但去了多家醫院仍未明確診斷出病因。
10月25日,昭通市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昭通市教育局和彝良縣教育局正在處理此事,具體情況暫未掌握。
多位家長介紹,洛澤河鎮毛坪中心小學位於洛澤河鎮毛坪街。今年9月份開學時,學校稱由於學生人數太多,該校容納不下,於是便將六年級學生分配到該校位於嶺東村校區上課。學生們在學校吃午餐和晚餐,晚餐後可以在學校上晚自習。
學生家長周女士告訴記者,9月3日晚上11點56分,兒子的班主任打電話告訴她孩子生病了。周女士和丈夫趕到學校後,發現操場上有不少學生,大家都哭鬧著亂成一團。周女士的兒子也在那裡,只見他滿頭大汗,手腳發麻。
周女士夫妻帶孩子到縣裡的醫院就診後,醫生說孩子無大礙,為他輸了點液、開了些藥,當晚就回家了,當時醫院裡還有不少學生。
兒子告訴她,當天學校提供的晚餐裡有西葫蘆,他覺得西葫蘆「有點生、有點苦」;學校裡的飲用水是從飲水機接的桶裝水。
周女士表示,孩子吃了藥後有所好轉,第二天便返回學校上課。9月5日上午,學校老師告訴她孩子又生病了,症狀和之前類似,嘔吐、肚子痛等。
周女士帶孩子去昭通市第一醫院,住了5天。後來,醫院下達病危通知。通知書顯示,她兒子因頭暈、雙下肢抖動長達3天,於9月6日00:26送入該院治療。
檢查顯示,他「神志清楚,急性病面容,頸軟,無抵抗,口唇無發紺,咽充血明顯,雙側扁桃體腫大,可見白色膿點附著。」(「發紺」或稱「紫紺」,是指血液中去氧血紅蛋白增多或存在異常血紅蛋白衍生物,使皮膚和黏膜呈青紫色的現象。發紺通常提示血氧含量不足。)
醫院考慮了細菌或病毒感染、天然毒素中毒、群體性癔症、飲用水污染等多種可能性,但病因不明,只能對症治療。醫院診斷為食物中毒或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
周女士的兒子出院後,於9月10日再度返回學校上課,但又出現了嘔吐、抽搐、頭暈等症狀,再次送醫。9月30日、10月6日,孩子再次發病。
另一患病學生的家長劉女士告訴紅星新聞,她的兒子症狀和周女士的兒子類似,時好時壞,多次發作。
9月6日,在昆明醫科大學滇東北臨床醫學院,劉女士也收到了病危通知書。通知書顯示,她的孩子出現頭暈、胸悶等症狀,肝功能異常。醫院診斷為食物中毒或腸道感染。醫院給孩子開了谷胱甘肽保肝藥、補液等。
家長們向記者表示,雖然輾轉多地的多家醫院,但孩子們的病因仍未明確。他們希望醫院能早日查明孩子們患病的原因,對症下藥,讓他們早日康復。
知情者披露,9月8日校方將嶺東村校區學生全部遷回本部上課。此前發病的學生回到本部上課後依然復發,而未去過嶺東校區的學生均未出現類似症狀。
極目新聞報導,家長李女士表示,自己帶孩子去過三家醫院治療。「孩子每次都是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後就好點,出院沒多久就症狀復發,腿腳發麻,高燒,滿身大汗,衣服都被汗打濕透了,甚至還耳鳴和視力下降。」
李女士透露,除了他的孩子外,同年級的其他孩子也出現了類似症狀,部分孩子至今未出院。
還有家長表示,跟以前相比,孩子現在變得傻呼呼的,智力明顯下降。
上述這種學生集體發病的情況引發眾多網友關注,多數人認為可能是食物中毒或環境污染引起的重金屬中毒所導致。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懷疑可能與禽流感有關。
有網友建議:「把學校封鎖,從食物到水源都查一下,這事只靠教育局不行。」「當地政府應該盡快組建專家團隊,進入學校查清原因,而不是只依賴醫院檢查。如果學校不停課,家長應該給孩子帶水和飯,不要再吃學校提供的任何東西,觀察一下會有什麼情況。如果自己帶的水和飯沒問題,那就是學校的水或食物有問題了。」
有人表示:「凡是葫蘆科蔬菜,包括南瓜、冬瓜、西葫蘆瓜、絲瓜、黃瓜等放久了、爛了、味道發苦的,都可能導致中毒,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同時,也有網友對學校和當地教育局不通報學生集體發病的情況,掩蓋了二個月表示不滿。「9月3號開始的,現在才報導。」「這是一群什麼人在管理?我們的下一代要毀在這一群裝聾作啞的麻木不仁者手裡了嗎?」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