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後院起火 居民小區失控了(圖)

作者:陳靜 發表:2025-10-31 21:1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小區
中國小區。(圖片來源:GREG BAKER/Getty Images)

在過去的一週,中國大地上接連爆發了四起規模不小的群體維權事件,且性質相似、組織有序、對抗激烈。令人震驚的是,這些抗爭並非出現在工廠、校園或農民工聚集地,而是——居民小區。

從合肥到重慶,從東莞到肇慶,各地的城市居民自發組織起來,為了環境、物業費、停車位、甚至廣場空間,與地方政府、警察、武警展開正面衝突。短短几天之內,視頻與現場圖像在社交平台上流傳,熱度之高,使得「居民小區維權」成為中國社會新的爆點。

四起連環抗爭 憤怒的鄰居們

10月28日晚,安徽合肥包河區金隅大觀府小區爆發大規模遊行。居民不滿政府將大型五金市場搬遷至小區旁,擔心噪音與污染破壞居住環境,數百業主走上街頭,高呼口號,與出動的武警、保安發生激烈對峙。

同一天,重慶天籟城小區的業主聚集抗議高額物業費,過程中物業報警、警方出動,現場一度混亂,多人被帶走。

三天前的10月25日,廣東東莞塘廈鎮丹緹軒小區居民因村委會強佔小區廣場修路而爆發維權行動,與警察衝突,多人被抓。

10月23日,廣東肇慶玖龍湖小區業主抗議物業禁止電動車入內,場面僵持到深夜,最終在警察干預下散去。

這些事件背後有一個共同點:鄰里團結,組織嚴密,行動迅速。

從「原子化社會」到「社區反抗」

中共長期以來最倚重的社會控制手段,就是「原子化」——讓個體彼此分離、互不信任、難以組織。配合上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嚴苛的治安條例和「維穩」體系,極權得以維持運轉。然而,中國的「居民小區」卻成了一個例外。

在現代城市格局中,一個小區往往動輒數千戶、上萬人,甚至十幾萬人居住。每棟樓都有微信群,整個小區又有總群、業主委員會,溝通渠道暢通,消息傳遞極快。當問題觸及公共利益時——比如停車費、物業壟斷、空氣污染——只需有人在群中喊一聲「不幹了」,百人、千人即可響應。

這意味著:中共辛苦構建的「社會控制網格」出現了結構性漏洞。

社區居委會和樓長雖被賦予「監控任務」,但在現實中,他們是鄰居,不願成為「人民的敵人」。在這一層關係裡,中共的「末梢神經」不再靈敏,甚至開始失控。

抗爭浪潮正在積聚

根據自由之家旗下的「異言網」統計,今年前九個月,中國的抗議事件已達近4000起,比去年增長62%。過去的抗議以勞工維權、討薪、家長上訪為主,規模小、形式溫和——下跪、堵門、上天臺。但如今,小區維權不同了。它們更理性、更群體化,也更具有組織性和政治潛能。

從江蘇泰州美好易居城業主因強賣車位堵路抗議,到廣東雷州居民圍住派出所要求放人,再到湖南株洲盤龍世紀城業主集體拖走保安車,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社會趨勢:城市中產階層不再沉默;普通居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權益要靠自己守」;民間的自治、互助網路在無聲中生長;

一位網友的評論說得直白:「當人們慢慢發現共產黨徹底不會替老百姓解決任何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會自己解決。再慢,也有發現的那一天。」

失控的「最小單元」

對中共而言,居民小區原是維穩體系中的「基礎單位」,是宣傳、監控、上報的第一線。但如今,它卻成了民意爆發的前沿陣地。

過去幾年,社區被要求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治理任務」:疫情封控、數據上報、人口監控、思想教育……但當這些政策不斷壓榨居民利益、侵蝕生活質量時,原本的「被治理者」開始反向質問:誰給了你們這麼多權力?

於是,維穩體系的「末端」開始瓦解。居民小區成了「反維穩」的起點。這是中共最害怕的——因為它意味著群眾的重新連接、信任與組織化。

抗爭之火 正在小區裡點燃

過去,人們被迫沉默;如今,鄰里之間的微信群、業主大會、乃至樓下的聚會,都可能成為「公民意識的火種」。

中共可以封殺媒體、封鎖輿論,卻無法阻止居民彼此交談。可以拘捕帶頭人,卻抓不完每一個不再沉默的鄰居。「居民小區失控」,在官方眼中是「維穩漏洞」;但在民眾眼中,它或許是中國社會覺醒的起點。

當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開始意識到,家門口的廣場、空氣、道路、停車位,不只是「生活問題」,而是「權利問題」,那一天,中國社會將真正迎來轉變。

極權的控制,往往在最細微處崩塌。今日的居民小區,也許正是那塊鬆動的磚。管制越是綳緊,月可能在某一時刻斷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