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地球不容乐观

发表:2002-06-06 22:2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今年5月中旬发行的《全球环境了望-3》,是给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会议召开30周年和年底即将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的献礼。

  在1972年以前,很少有人理解什么叫做“环境保护”,各国的政府机构中几乎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也没有关于环境状况的数据报告。1972年,100多个国家参加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成为现代环境学的一个里程碑,世人突然发现,原来环境问题同经济发展等问题同等重要。此后,各国政府才相继设立环保部门,才逐步达成了“地区政策将影响全球环境”的共识。

  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

  1、土地资源:退化的威胁

  土地对人类意味着什么?食物、自然环境和居住场所。土地的任何变化都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过去30年中,我们的土地变成了什么模样呢?

  与1972年的状况相比,2002年世界人口数量增加了22亿。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人类开始大量使用化肥,1972-1988年间,化肥使用量每年增加3.5%。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在对64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1985-1995的10年间,世界上仍有众多地区的粮食产量增幅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而过度使用化肥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土质退化、水源污染。全世界除山脉和沙漠外的所有可耕种土地中,有23%已经或多或少地退化,并直接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亚洲的土地状况尤为严峻,13%的土地已经退化,一半以上的旱地受到沙漠化威胁。

  2、森林资源:造林赶不上毁林

  森林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10%,而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种类却占总数的90%;地球陆地上约1/3的地方被森林覆盖,为人类提供氧气,还提供了许多附加森林产品。因此,早在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上,森林就被列为最大、最复杂、最永久的生态系统。

  全世界每年新造林520万公顷,但是森林砍伐的面积却达到1460万公顷,在20世纪90年代,地球上仍有2.4%的森林因此消失了。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气候转暖,在过去5年中,森林自燃而引发的森林大火在澳大利亚、巴西、印尼、美国、墨西哥接二连三地发生,许多国家多年植树造林的成果毁于一旦。目前,森林正以极快的速度消失。

  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18.8%。东南亚地区每年伐林230万公顷,而东亚和太平洋西北地区每年的林地面积则增加185万公顷。《全球环境了望-3》称,其中中国的造林功劳最大。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从1993年的13.9%上升到2000年的17.5%。截至2001年,我国的植树造林面积已达4670万公顷。

  3、生物多样性:近五分之一的生物将绝种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生物?科学家们称目前所知的有175万种,加上还不为人类所知的那些生物,总数将达到1400万种。对人类来说,这些生物意味着财富和健康。1997年最畅销的25种药品中,有10种的原材料取自大自然中的生物;而全世界75%的人通过服用这类大自然药物来治疗疾病。

  但是,生物正以极快的速度灭绝。在2000年列出的一份“濒危名单”中,24%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都榜上有名。动物学家们称,在未来的100年中,有15%-20%生物将绝种。

  4、水资源:淡水缺乏和污染

  地球上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资源,只有2.5%是人类可以饮用的淡水,而这其中多数却以冰和雪的形态存在,为此,人们总是感到水不够用。历史上包括5次中东战争在内的许多冲突都同水资源争夺关系密切。

  目前,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度或严重缺水环境中。科学家们预计,到2020年,随着人口继续增加,用水需求也将增加17%。

  除了缺水外,无法饮用到纯净的水也让无数人患病送命。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20亿人受到疟疾的威胁,每年因此丧生者多达100万-200万;每年40亿起腹泻病例,2200万人死亡;发展中国家10%的人口感染上肠道疾病;有600万人因沙眼导致眼盲;共计2亿人感染上血吸虫病。

  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和印尼的淡水资源占了整个地区的一半。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在用水紧张地区的名单上,印度榜上有名。

  5、海洋资源:污染与过度开发

  在1972年,各国就海洋资源所面临的主要威胁达成共识: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的过度开发,海岸动植物栖息地逐渐消失。从此各国开始想尽办法缓解这些威胁。然而到了2002年,所有的问题依然存在。

  与淡水污染相同,海洋污染也会威胁到人体健康。“赤潮”是海洋污染的恶果之一,从1972年到1998年,世界各地区共遭受到17次大的“赤潮”袭击。

  6、大气污染:5%的疾病与此有关

  全球5%的疾病是由大气污染造成的,其中最常见的是哮喘病和呼吸道过敏症,孕妇产下死婴也与此有关,每年丧生于大气污染的人竟有240万。亚太地区的空气污染较为严重。

  过去30年里,各国一直将保护臭氧层当作一项最重要的环保目标,但臭氧层还是越来越薄,臭氧洞也越来越大。2000年9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春季和冬季时,臭氧以每年6%的速度消失;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区,这一数字为5%;春季的南极地区为50%,北极15%。全球臭氧空洞的面积达到了2800万平方公里,几乎有3个中国那么大,在该地区居住的人几乎是赤裸裸地暴露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幸而地球臭氧层具有自动恢复能力,环境学家们乐观地认为,如果各国都能自觉控制废气排放量,在未来一二十年中,臭氧层会不断自我修复,到本世纪中期将达到1980年以前的水平。

  7、城市化:城市人满为患

  30年前,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现在,城市人口比例为47%;据估计,到2007年,这一数字将增到二分之一;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65%。

  城市越来越大,居住空间却越来越挤,城市垃圾处理也成了大问题。在亚太地区,除了香港和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的一些城市外,其它城市都没有足够的固体垃圾处理设备。

  8、灾难:受灾人口趋于增加

  人们常以为只要有先进的科技,就可以抵御灾难。然而事实却是,20世纪90年代同80年代相比,科技进步了,而受灾人口也增加了6400万。在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无力。

  经济极不发达国家灾难的发生尤其频繁,约有一半人口随时受到严重灾害的威胁,12.2%的人过去15年中平均每年遭遇2-8次大灾。

  “祸水”真是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因干旱、暴风雨和洪水等与水有关的灾难而丧生的人口占了自然灾害遇难者总数的90%。其中,洪水受灾者占自然灾害总受灾人数的三分之二,经济损失巨大。与洪水相比,饥荒造成的经济损失虽然不多,却十分致命,自然灾害的丧生者中有42%死于饥荒。

  最近特别受到关注的自然灾害当数“热浪”,1995年美国有600人因为天气炎热引发呼吸道和其它疾病而毙命。

  选择哪种发展模式

  过去30年的发展充满了变数。我们也几乎无法真正预言出30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模样。

  但是,现在种下什么种子,将来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现在采取不同的措施,30年后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也就大相径庭。《全球环境了望-3》中提出了4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切从市场和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全力推进全球化进程,这是当今众多工业化国家追求的模式;

  ●有极其明确的发展目标,通过政策制定下来,并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发展,这是某些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模式;

  ●将安全放在首位,一切措施都为国家安全服务,“9·11”后美国的发展与这种模式越走越近;

  ●全世界相互协作,在不伤害环境和别国的情况下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前还没有国家能够做到这种模式。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显然第一种模式后患最多,最后一种模式最理想。

  1、环境服从经济---后患最多的模式

  在今天世界主要的工业国家中,经济全球化是最热的话题之一,发达国家的首脑们三天两头碰面探讨如何推进全球化进程,欧盟多数国家开始统一流通欧元,经济全球化趋势似乎势不可挡。

  而自然环境却要为经济的发展付出代价。到2032年,全球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将达到150亿吨,比2000年增加70亿吨,在未来许多年里,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二氧化碳增加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全球气温升高。从2030年起,每10年气温将升高0.27摄氏度;而从2050年开始,这一增幅将升至0.36摄氏度。对动植物来说,大气和气温、气候的变化就是灾难,在全球72%的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刚果盆地和亚马逊地区,生物种类将迅速减少,大量濒危动植物将灭绝。

  自然和文化遗产成为旅游胜地,游人蜂拥而至,污染加重;高温天气让海平面不断升高,虽然不会出现电影《未来水世界》中描述的那种没有陆地的情景,但一些小岛国家面临“灭亡”,不得不迁往它处;有机污染物不断增多和扩散,浮在海面形成“赤潮”,2010年后“赤潮”将出现在地中海地区,2020年后困扰印度洋;农产品受到污染的威胁,粮食价格暴涨;纯净的水越发昂贵,买卖水源成为一项巨大的产业,为了喝到无污染的淡水,一些公司和国家将从两极搬运冰块,甚至冰山。

  2、可持续发展为先---理想的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对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显然都是最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到2032年将大幅减少,甚至低于现在的水平;气温升高的幅度和生物灭绝的速度在四种模式中是最低的;从社会环境来看,各国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睦相处、共同努力。

  但是,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或许有人根本还不明白什么叫作“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所有国家都在同一阶段采用同一的新规则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呢?这是一个课题。

  3、未来仍然不容乐观

  即使是在第四种模式下,许多环境指数显示,自然环境的破坏仍可能进一步加重。那么,30年后的世界有可能呈现这番景象:

  全球人口数量将超过70亿,粮食较为丰富,但纯净淡水却极度匮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