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晓华(上海):计划的归计划 市场的归市场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瞿晓华 发表:2005-03-19 19:5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其优越之处在于它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计划经济通过行政命令、而市场经济则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指引来配置资源的。从哲学的层面上说,计划经济迷信人的理性,市场经济则依赖自由竞争下的价格。之所以后者比前者更有效率,是因为价格的正常涨跌比起人的理性来更能反映市场资源的稀缺状态。事实证明,面对市场这驾无比复杂的机器,人的理性是如此的脆弱,挂一漏万,根本无法驾驭自如,而唯有价格才能比较好地引导人们的行动。可是,价格机制也有出问题的时候,一旦出了问题,市场经济的优势便会荡然无存。这种状态的出现被称为“市场失灵”。拿人体来作比喻,市场的价格体系就好比是人的神经系统。如果神经系统出现了紊乱,其对肌体造成的破坏是可想而知的。泡沫经济便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

泡沫经济是由在不实预期引导下的过度投机所造成的。大量的投机炒作会抬高价格,而虚高的价格似乎又印证了先前预期的合理性,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预期,于是炒作之风更盛,引起价格的更快上涨。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投机炒作之外,还有大量具有真实需求的恐慌性买盘加入,这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价格的上涨并不单纯是因为投机炒作,而是有坚实的旺盛需求在支撑着的。先前预期的正确性似乎得到了确凿无疑的证实,价格于是乎越涨越高。这种价格的不断攀高现象被称作“泡沫的螺旋上升”。此时,虽然价格屡创新高,但因为有信心(牛市预期)的支撑,人们会把虚幻当成真实,把泡沫看作实体。这种现象在社会学里被称作“预言的自我实现”。

错误的预期是泡沫形成的必要条件。单单因为旺盛的需求而导致价格上涨是不可能出现泡沫的。比如因为季节性的旺盛需求导致的价格上升并不会形成泡沫。当旺盛的需求过去后价格便自然回落,在这一过程中谁也不会因为价格的大起大落而遭受损失,因为一切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没有谁会把价格的高涨当作一种长期的趋势来看待,哪怕其中有投机炒作的成分。有谁会愚蠢到把春运期间的运力不足作为扩大运力投资的依据呢?

日本学者在总结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教训时得出结论认为:泡沫经济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是:(1)投机:预期大牛市来临的社会经济条件;(2)金融宽松:低利率加上足够丰富的货币供给的长期持续。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日本就有再次出现泡沫经济的可能。现在的日本之所以没有出现泡沫经济的危险,是因为缺乏条件(1),也就是对日本经济今后将不断向好的预期。泡沫经济破灭至今,日本社会依然弥漫着对前途的悲观失望情绪。而我们国家目前正好充分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

尽管如此,事实上泡沫经济的现在进行时往往不易为身处其间的人们所认清。不断高涨的价格会被误认为是稀缺的反映,在价格信号的指引下,大量的生产要素向泡沫行业汇集,使该行业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由此会导致上游行业产品的供应紧张,价格上扬,进而促使这些行业进行投资扩张。由于这一需求的基础是由错误预期导致的,所以一旦泡沫破灭,已形成生产能力的,产品就会因供大于求而价格下跌,出现亏损;尚未建成的就有可能变成烂尾工程。这些都会造成银行的大量贷款无法收回,形成坏帐。

由于价格信号的传递及新的生产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如果能在价格信号传递到上游行业之前挤破泡沫,那么损失就会局限在发生泡沫的个别行业内,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将会有限。反之,如果泡沫持续的时间过长,众多的行业,尤其是金融机构将会深陷其中,泡沫的破灭将给整个经济造成致命打击。所以在判断泡沫的危害性方面,除了泡沫的大小外,泡沫持续的长短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由此可见,因为害怕泡沫破灭而竭力予以维持,那么这种努力越是成功,其对整体经济造成的伤害也将越大。
虽然在泡沫经济时期会出现物资紧张的现象,与计划经济下的短缺经济似有相似之处,但是泡沫经济在本质上属于过剩经济,因为它的最终危害是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崩盘。所以在泡沫经济的晚期出现的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我们如果不在通货膨胀到来之前(通货膨胀一旦来临,巨大损失便已不可避免,但比什么也不做,听任泡沫的自生自灭要好得多)通过货币与财政政策来抑制过热的经济,那么泡沫破灭后的通货紧缩就会更加严重。拿我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其“兴旺”的时间越长,今后的下跌幅度也会越大。美国之所以会发生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的大萧条,以及日本的九十年代会被称为失去的十年,除了危机发生后的政策应对有误外,主要还是因为政府过于陶醉于此前的“经济繁荣”而坐失良机,致使泡沫持续了过长的时间。

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泡沫要由计划经济的方式来解决。比如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只能用政府命令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问题只能用市场化的措施来消解。我国当前的房地产泡沫是实行了二十多年市场化改革后出现的问题,理应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加以解决。在市场失灵、价格失真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来配置资源呢?如果能不依靠价格信号来合理配置资源,我们又何必要搞市场经济呢?所以,关键是要尽快理顺价格。而要做到这一点,唯有采取市场化的调控手段,纠正错误的货币及财政政策,阻止向泡沫这样的“经济癌细胞”输送养分,避免其不断地自我膨胀。

自2004年开始,中央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来抑制过热的经济,其本意是仿照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可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宏观调控”与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在根本上还属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即动用行政命令来搞类似于“关停并转”这样的微观活动;后者采取的是市场化的总量控制,即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来引导投资和消费。现在对我国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唱赞歌的不少,可是这种赞美有多少真实性呢?也许在一些局部领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不是从总体上来把握市场的大势,个别领域取得的一些成果对全局来说反而有可能是有害的。事实上,我们“宏观调控”的大目标迄今一个也没有实现。经济过热依旧,而且自开始调控以来似乎愈来愈热。这好比足球比赛进行到一半,一比五落后,而且越来越被动挨打,场面难看。虽然也进了一个球,但是谁会为此感到高兴呢?尽管宏观调控还将继续下去,正如球赛尚未结束理论上就还有翻盘的可能,可是我们如果不改变“宏观调控”的方式,失败将是注定的。抑制泡沫就是在跟时间赛跑,我们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五个球”已被捅进,损失已昭然若揭,而且还在扩大。

我们目前的“宏观调控”从逻辑上讲是不大可能成功的。首先,它不可能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若用计划经济的手法来调控,首先要有计划经济的土壤。可是,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央能直接调控的行业企业已大为减少,计划命令也就不像以前那么有效了。其次,行政命令型的调控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这样的调控往往变成了一种相关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在市场化的调控下,行业或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胜出的关键。而在行政命令型的调控下,首先要决定保哪些砍哪些,而最终往往是与权力中心接近的行业或企业胜出,这必然会导致效率的下降与腐败的横行。实际上,我们现在之所以选择了命令型的而不是符合市场经济的调控方式,这本身也有可能是大的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结果。

当然,客观地说我国目前还不能算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那只有形之手还随处可见。当前的经济过热除了市场化的房地产泡沫这一因素外,还与各级地方政府为了“经营城市”而竭力抬高地价以获取资金,大搞基础建设、形象工程等分不开。这种属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范畴内的泡沫应该用“计划命令”--改革来解决。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从运动场上退下来,专心做好裁判工作,而不要又当裁判又参加比赛。同时,对于因为市场失灵造成的经济泡沫,应坚决地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让属于计划经济范畴的问题用命令的方式--改革来解决;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问题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应对。不要一碰到问题就动不动把几十年来用惯了的,理应送入博物馆的过时武器顺手就抄起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