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日子都绕不过六月

作者:茉莉 发表:2007-06-10 21:3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所有的日子/都绕不过六月。」这是目前在洞庭湖监狱里服刑的诗人师涛,在二○○四年所写的一首诗的句子。那时六四过去已经十五年了,但悲哀的诗人仍然在苦苦地吟唱:「六月,我的心脏死了/我的诗歌死了/......六月,大地变形、河流无声/成堆的信札已无法送到死者手中。」

带著悲痛和手中的笔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米沃什的悼亡诗,和师涛的诗有著异曲同工之妙。经历过纳粹大屠杀,米沃什哀叹著:

「留给我的只是一个冷嘲热讽的希望,因为我一睁眼就看见火光,就看见大屠杀和背信弃义。......我怎能生活在这个国家/在那里脚会踢到/亲人未曾掩埋的尸骨?」一位犹太作家曾经说过:「刽子手通常要杀戮两次,第二次是在他试图抹去罪行的痕迹之时。」为了不让作恶者再次杀戮死难者,将受害者逐出历史,诗人们带著悲痛和手中的笔,记录下关于人类苦难的证词。米沃什因此被称为「见证诗人」,为一封有关六四的电子邮件被判刑十年的师涛也同样如此。

就在六四悲剧事件十八周年之后,一本封面上印著坦克与人民对峙画面的新书--《六四诗集》,终於出版了。该诗集主编蒋品超也是一位杰出诗人,他曾在湖北参与学生运动而遭受监禁,后旅居美国。多年来,蒋品超把全部情感聚集在一九八九年的悲剧中,除了自己写作不少纪念六四的诗作之外,他还和一批朋友在国内外广泛徵集诗稿,从大量来稿中选用了二百一十五位作者的三百一十五篇作品,编辑了这本诗集。对真正的诗人来说,六四屠杀是一份难以负荷的沉重记忆。有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不能写诗。但是,失去歌吟的沉默,可以造成一座时间的坟墓,而时间可能使邪恶增殖--中国「六四」之后的社会情形就是如此。拒绝言说也就拒绝了记忆--关于鲜血与尸骨的记忆,这是刽子手们最愿意看到的。

因此,无论怎样高度评价这部诗集的价值,都不会是过分的。十八年来,这一段血迹斑斑的历史被当局禁止书写,禁止传播,它面临著被遗忘的命运。由於这部诗集的出版,那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通过诗的语言得以保存,留给我们的后代。用诗歌来守护这份记忆,也就是守护人类的良知与道义。

艺术勾画出惨烈的画面
「一夜的屠城碾碎了那些青涩的真诚。」(蒋品超)「暴虐的真相轻易地就将我击倒。」(师涛),阅读一首首蘸满泪水的诗歌,我可以想像,在大屠杀发生后,那些原本天真而又富於理想的诗人,是怎样愕然、震惊、恐惧而又战栗,脑袋里曾产生过怎样巨大的空洞,生命是怎样从此失去重心。

借助诗歌,诗人们找到一个排遣痛苦的途径,如泣如诉也如刀似剑的诗歌,帮助他们抵御了没顶的绝望,使他们不至於走向疯狂。他们还试图通过诗的言说,来认识这场不可理喻的巨大灾难。

有些诗歌直接抒发了尖锐的心灵痛苦,例如,「那年六月四日/一颗子弹正中我的心脏/嵌在两瓣心脏之间/十四年了/它就一直卡在那里。」(赵思运)「六四是一把刀子 /把俺劈成两半 /这刀子剁碎俺的理想。」(草根)

不少诗人创造出诗的意境,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意」是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或画面。 这本诗集中,当年惨烈的画面比比皆是:

「北京像一捆窒息著的湿柴/焚尸的恶臭仍然弥散在空中/一本烧焦的英语字典/正在路边随风翻动/它的不知姓名的主人/已经下落不明」 (简杨)。

「恍惚中谁又在/那火光四起的城市里狂奔/兄弟姐妹们虚脱的身躯已不可见/只剩那些熟悉的名字涩涩地粘在喉口/金属碾压的声音从四面八方逼近/子弹追逐著梦和年轻/冷冷地流淌在脸上的/不知是泪是血」(亦布)

当时,和笔者一样人在外地的教师陈破空,立即在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张贴他的诗歌,以想象力描绘出北京的惨祸:

「血从画面上滑落/画面呈现/宇宙最初的混沌/月光遗弃的大地/翻著黯红的海洋/......杀戮,在脑海中肆虐。」

这些生灵涂炭的场景描绘,苍凉而又凄楚,令人痛彻肺腑。历史上残酷血腥的一幕,就在这样的画面中得以真实地再现,具有极大的艺术冲击力。

追问、质疑、忏悔和反思
个人的经历,自我的诉说,在这里变成了流传於世的公共记忆。诗人们以诗歌记载一部惨烈的历史,宣泄郁结在心中的无限悲愤,激烈地谴责制造屠杀的凶手。同时,他们也在诗里追问、质疑,并进行深沉的思索。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吟诵道:「妈妈,我死了/但是我不瞑目/这么惨的国家永远烙在我魂魄。」一个国家为什么会这样的惨?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年青人会死在枪口之下?欧阳小戎哭喊著:

「我的华夏!我的故国!我不信!你这广袤的大地之上,竟连一株自由的橄榄都不能生长!」独裁者是如此禽兽不如。应去在他的悼念词中写道:「问鲲鹏虽大,毛羽稀稀,秃翅能飞多久。/饮食独夫更欲食,群疯绿狗。/枪下亡,孕与妪,男与女,老与少,童与叟。/寸铁全无,惨呼撕肺,亦难感化禽兽。」

在强大的恶势力压迫下,善良而脆弱的人性似乎不堪一击。杨炼的〈广场〉描写了屠杀发生后,在政治高压下人人自危的情景:「交代材料里,每个人都证明:自己不在六月,没人在广场......因此,你也参与谋杀六月。」茅境不堪回首:「我单恋的女友写了申请书,把鲜花送到天安门广场/然后拍一张照片斜倚著屠夫的肩膀。」

但是,被压制被扭曲的人性仍然会有苏醒的时候,我们看见方人等诗人在忏悔:

「渺小的幸福啊/我为你出卖了灵魂/我的卑鄙/惟有坟墓能埋没/真理已在尸体上发芽/为什么生不出一粒/成熟的良心。」

抒情言志展现人间正气
「抒情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悼念六四的诗歌,在抒情方面要比一般诗歌来得更为真挚,更为强烈。这是由於严酷的现实和诗人产生悲剧性冲突,唤起诗人巨大的心灵波澜所致。眼泪和哭泣,出现在不少诗歌里。   

但在哭泣的同时,诗人骨子里的血性与激昂,对於受害者的同情,作为公民的道义感和责任感,自己的誓言与对未来的期望,也都在诗歌里一一体现。

例如,「一代人扛起一代人的历史/一个真理截住无数谎言的泛滥。」(胡晓舟)「虽然我在耻辱中苟活/但我知道我只要一息尚存/信念就是那枪击不倒的风信旗/昭示那时来运转的一天。」(郑贻春)「繁星的天底下,总有不屈的骷髅,破土而出。」(方人)「一年复一年,不会太久/在同一个永远的日子/以心底的泪水酿造祭奠的薄酒。」(方舟子)「待得日出雪化时,万民一同烧纸钱。」(力刀)

这些诗都充盈著一股浩然正气,它们以人道主义情怀和庄严的历史感,表达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声。无论邪恶在现实中怎样横行,无论生活怎样令人苦闷绝望,诗人总是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也不能忘记那些温暖人心的时刻。

蒋品超在《沉沉的一握》一诗中,写他在六四后将要入狱之前,他的导师是怎样脸色凝重地紧握他的手:「永远忘不了/那沉沉的一握/虽是短暂/意却那样深浓/是寒风折枝的日子/你如此珍爱花朵。」正是这样温暖的情感表示,支撑了蒋品超的狱中岁月。

只要诗人还在歌唱,一个民族就有希望。在阅读《六四诗集》的时候,我想,发生在一九八九年的悲剧,应该还有更多的文学体裁来表现,例如小说、戏剧和传记。充满人性和爱的文学,将会慰籍长久悲伤的我们,鼓舞我们生活与奋斗的勇气。

师涛曾以儿童一般的天真之心,纪念我们须臾不曾忘记的六四死难者:   

「我爬到烈士墓园的草丛间/想看到自己如初夏的野花般复活。」

二○○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开放杂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