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日子都繞不過六月

作者:茉莉 發表:2007-06-10 21: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所有的日子/都繞不過六月。」這是目前在洞庭湖監獄裡服刑的詩人師濤,在二○○四年所寫的一首詩的句子。那時六四過去已經十五年了,但悲哀的詩人仍然在苦苦地吟唱:「六月,我的心臟死了/我的詩歌死了/......六月,大地變形、河流無聲/成堆的信札已無法送到死者手中。」

帶著悲痛和手中的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詩人米沃什的悼亡詩,和師濤的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經歷過納粹大屠殺,米沃什哀嘆著:

「留給我的只是一個冷嘲熱諷的希望,因為我一睜眼就看見火光,就看見大屠殺和背信棄義。......我怎能生活在這個國家/在那裡腳會踢到/親人未曾掩埋的屍骨?」一位猶太作家曾經說過:「劊子手通常要殺戮兩次,第二次是在他試圖抹去罪行的痕跡之時。」為了不讓作惡者再次殺戮死難者,將受害者逐出歷史,詩人們帶著悲痛和手中的筆,記錄下關於人類苦難的證詞。米沃什因此被稱為「見證詩人」,為一封有關六四的電子郵件被判刑十年的師濤也同樣如此。

就在六四悲劇事件十八週年之後,一本封面上印著坦克與人民對峙畫面的新書--《六四詩集》,終於出版了。該詩集主編蔣品超也是一位傑出詩人,他曾在湖北參與學生運動而遭受監禁,後旅居美國。多年來,蔣品超把全部情感聚集在一九八九年的悲劇中,除了自己寫作不少紀念六四的詩作之外,他還和一批朋友在國內外廣泛徵集詩稿,從大量來稿中選用了二百一十五位作者的三百一十五篇作品,編輯了這本詩集。對真正的詩人來說,六四屠殺是一份難以負荷的沈重記憶。有人曾說,奧斯維辛之後不能寫詩。但是,失去歌吟的沉默,可以造成一座時間的墳墓,而時間可能使邪惡增殖--中國「六四」之後的社會情形就是如此。拒絕言說也就拒絕了記憶--關於鮮血與屍骨的記憶,這是劊子手們最願意看到的。

因此,無論怎樣高度評價這部詩集的價值,都不會是過分的。十八年來,這一段血跡斑斑的歷史被當局禁止書寫,禁止傳播,它面臨著被遺忘的命運。由於這部詩集的出版,那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通過詩的語言得以保存,留給我們的後代。用詩歌來守護這份記憶,也就是守護人類的良知與道義。

藝術勾畫出慘烈的畫面
「一夜的屠城碾碎了那些青澀的真誠。」(蔣品超)「暴虐的真相輕易地就將我擊倒。」(師濤),閱讀一首首蘸滿淚水的詩歌,我可以想像,在大屠殺發生後,那些原本天真而又富於理想的詩人,是怎樣愕然、震驚、恐懼而又戰慄,腦袋裡曾產生過怎樣巨大的空洞,生命是怎樣從此失去重心。

藉助詩歌,詩人們找到一個排遣痛苦的途徑,如泣如訴也如刀似劍的詩歌,幫助他們抵禦了沒頂的絕望,使他們不至於走向瘋狂。他們還試圖通過詩的言說,來認識這場不可理喻的巨大災難。

有些詩歌直接抒發了尖銳的心靈痛苦,例如,「那年六月四日/一顆子彈正中我的心臟/嵌在兩瓣心臟之間/十四年了/它就一直卡在那裡。」(趙思運)「六四是一把刀子 /把俺劈成兩半 /這刀子剁碎俺的理想。」(草根)

不少詩人創造出詩的意境,把自我融入詩歌中去。「意」是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情景或畫面。 這本詩集中,當年慘烈的畫面比比皆是:

「北京像一捆窒息著的濕柴/焚屍的惡臭仍然瀰散在空中/一本燒焦的英語字典/正在路邊隨風翻動/它的不知姓名的主人/已經下落不明」 (簡楊)。

「恍惚中誰又在/那火光四起的城市裡狂奔/兄弟姐妹們虛脫的身軀已不可見/只剩那些熟悉的名字澀澀地粘在喉口/金屬碾壓的聲音從四面八方逼近/子彈追逐著夢和年輕/冷冷地流淌在臉上的/不知是淚是血」(亦布)

當時,和筆者一樣人在外地的教師陳破空,立即在廣州中山大學校園張貼他的詩歌,以想像力描繪出北京的慘禍:

「血從畫面上滑落/畫面呈現/宇宙最初的混沌/月光遺棄的大地/翻著黯紅的海洋/......殺戮,在腦海中肆虐。」

這些生靈塗炭的場景描繪,蒼涼而又淒楚,令人痛徹肺腑。歷史上殘酷血腥的一幕,就在這樣的畫面中得以真實地再現,具有極大的藝術衝擊力。

追問、質疑、懺悔和反思
個人的經歷,自我的訴說,在這裡變成了流傳於世的公共記憶。詩人們以詩歌記載一部慘烈的歷史,宣泄鬱結在心中的無限悲憤,激烈地譴責製造屠殺的凶手。同時,他們也在詩裡追問、質疑,併進行深沉的思索。   

臺灣著名詩人餘光中吟誦道:「媽媽,我死了/但是我不瞑目/這麼慘的國家永遠烙在我魂魄。」一個國家為什麼會這樣的慘?為什麼那麼多優秀的年青人會死在槍口之下?歐陽小戎哭喊著:

「我的華夏!我的故國!我不信!你這廣袤的大地之上,竟連一株自由的橄欖都不能生長!」獨裁者是如此禽獸不如。應去在他的悼念詞中寫道:「問鯤鵬雖大,毛羽稀稀,禿翅能飛多久。/飲食獨夫更欲食,群瘋綠狗。/槍下亡,孕與嫗,男與女,老與少,童與叟。/寸鐵全無,慘呼撕肺,亦難感化禽獸。」

在強大的惡勢力壓迫下,善良而脆弱的人性似乎不堪一擊。楊煉的〈廣場〉描寫了屠殺發生後,在政治高壓下人人自危的情景:「交代材料裡,每個人都證明:自己不在六月,沒人在廣場......因此,你也參與謀殺六月。」茅境不堪回首:「我單戀的女友寫了申請書,把鮮花送到天安門廣場/然後拍一張照片斜倚著屠夫的肩膀。」

但是,被壓制被扭曲的人性仍然會有甦醒的時候,我們看見方人等詩人在懺悔:

「渺小的幸福啊/我為你出賣了靈魂/我的卑鄙/惟有墳墓能埋沒/真理已在屍體上發芽/為什麼生不出一粒/成熟的良心。」

抒情言志展現人間正氣
「抒情言志」是中國詩歌的傳統,悼念六四的詩歌,在抒情方面要比一般詩歌來得更為真摯,更為強烈。這是由於嚴酷的現實和詩人產生悲劇性衝突,喚起詩人巨大的心靈波瀾所致。眼淚和哭泣,出現在不少詩歌裡。   

但在哭泣的同時,詩人骨子裡的血性與激昂,對於受害者的同情,作為公民的道義感和責任感,自己的誓言與對未來的期望,也都在詩歌裡一一體現。

例如,「一代人扛起一代人的歷史/一個真理截住無數謊言的氾濫。」(胡曉舟)「雖然我在恥辱中苟活/但我知道我只要一息尚存/信念就是那槍擊不倒的風信旗/昭示那時來運轉的一天。」(鄭貽春)「繁星的天底下,總有不屈的骷髏,破土而出。」(方人)「一年復一年,不會太久/在同一個永遠的日子/以心底的淚水釀造祭奠的薄酒。」(方舟子)「待得日出雪化時,萬民一同燒紙錢。」(力刀)

這些詩都充盈著一股浩然正氣,它們以人道主義情懷和莊嚴的歷史感,表達了億萬中國人的心聲。無論邪惡在現實中怎樣橫行,無論生活怎樣令人苦悶絕望,詩人總是不能忘記自己的使命,也不能忘記那些溫暖人心的時刻。

蔣品超在《沉沉的一握》一詩中,寫他在六四後將要入獄之前,他的導師是怎樣臉色凝重地緊握他的手:「永遠忘不了/那沉沉的一握/雖是短暫/意卻那樣深濃/是寒風折枝的日子/你如此珍愛花朵。」正是這樣溫暖的情感表示,支撐了蔣品超的獄中歲月。

只要詩人還在歌唱,一個民族就有希望。在閱讀《六四詩集》的時候,我想,發生在一九八九年的悲劇,應該還有更多的文學體裁來表現,例如小說、戲劇和傳記。充滿人性和愛的文學,將會慰籍長久悲傷的我們,鼓舞我們生活與奮鬥的勇氣。

師濤曾以兒童一般的天真之心,紀念我們須臾不曾忘記的六四死難者:   

「我爬到烈士墓園的草叢間/想看到自己如初夏的野花般復活。」

二○○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開放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