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 只是共产邪灵变相的杀人阴谋之一

发表:2008-03-30 16:1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为何不准讨论计划生育政策?

这年头,禁书就是好书!

易富贤先生的系列人口研究文章非常温和,不谈政治,属于建设性的意见。
可惜易富贤先生试图与虎谋皮,太傻太天真。

CCTV 有权私自禁书吗?

此处插播一条小道消息:CCTV某著名纪录片栏目的原制片人本系台内的女中翘楚,作为中国电视界屈指可数的人物,只因想给家里再添一丁而与"不许二胎"的 纪律相违,最后不得不辞职离国,赴美生育。伊人的离去给该栏目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从前在业界积累的口碑就此烟消云散,令所有同仁抱恨至今。

"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体制内的精英面对形势,一样不得不低头,何况那些远在乡村山野的农夫农妇。易先生这样的一介书生,横在他面前的是如此庞大而盘根错节的现实格局,难道他真的以为,"大国"面临的只是一个人口的问题吗?

上周台里开例会,传达上级指令,宣布一本名为《大国空巢》的书质疑和诋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各栏目慎勿触礁,因此书系由香港大风出版社出版,故在内陆流毒未广,但有关方面正在对此书进行查缴和销毁。
    
怎么?又是禁么?怪哉,去年传《伶人往事》等八本书在内部吹风会上遭禁的时候,台内尚无明示,一本《大国空巢》竟值得如此煞有介事地列入黑名单,究竟有何蹊跷?
    
且不说网络时代禁书之举何其荒唐--那边厢开会宣布某书遭禁,这边厢人民就可以同步在网上搜索和邮购该书--单是此书宣扬的"反动观点"就会让一般人感到莫名惊诧,在地球人满为患不堪重荷的今天,它说危机不在人类生得太多,而是生得太少!
  
房价、医疗、教育三座大山之下,一般工薪阶层养一个孩子都有重重压力,突然有人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你:多生多育,从早从快!不然恐有大祸临头!你会当它是 救世方舟,还是书商的表演?反正年初我在公主坟买书的时候遇见过这样的情形,老板向顾客推荐杨继绳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这本书已经被禁了,要买得 快。旁边的中年人一脸世故的不以为然:切,现在禁书都成了噱头,少来这套。
    
前天登陆天涯,在关天茶舍看到《大国空巢》一书的宣传贴,心中暗喜:至少在网上,禁令仍是免费的广告,竞争的法宝,眼球经济最可信赖的风向标啊。点开一 看,长篇累牍,洋洋大观,目录概要序言后记,一应俱全,竟是原书作者易富贤化名"中山水寒"在网上亲自作推广--难不成是那边执照被抄,到这边走私水货来 了?

用了大半天的工夫浏览下来,直觉是易先生之书系统庞大,数据详尽,许多研究方法另辟蹊径。须知计生一事作为"国策",在强大的宣传力作用下已经先入为主深 入人心,易先生敢于秉承独立意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客观的数据说话,面对政策中的谬误,虽千万人吾往矣,可谓"勇气逆流成河"。但《大国空巢》一书宏 则宏矣,其间泥沙俱下,学术研究与民间话语混杂使用,文史传记与百科数据炖作一锅,于是乎总有些好事之徒揪住些枝枝蔓蔓死缠烂打,甚或根本不看论述便破口 大骂,害得易先生既要像考古学者一样澄清玛雅文明的灭亡原因,又要充作经济学家解释孟加拉国人口密集而经济为何仍不发达,以一人之力开设百家讲坛,应对四 面飞来的口水,易先生大为不易。
    
诚如茅于轼先生所言,人口问题对于经济的影响一直是个谜。当年马寅初的观点被灭全凭太祖一句话,后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又实在不讲"计划",结果是父母那 一代家里普遍生得太多,80后强制性的一胎政策又使人口发生过急刹车。老龄化社会比当初的预测提前到来,寅吃卯粮的人口红利已经快被用完,"老有所养,谁 来养?"我以为这是易先生提出的最现实、最尖锐的一个问题。目前国中只有4000万老人享受养老金,但是社保已经出现问题,8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将来可能 一个人要负担2-4位老人的养老问题--据易先生的说法,20年后国中将出现四亿老人--怎么养呢?有人说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不需要那么多的青壮劳 力,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但以我国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目下"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来看,指望咱们靠技术创新养老,就像指望官员能不贪污一样困 难。何况欧美日本的科技自动化比我们先进多了,不一样担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保危机?那么赶紧从现在开始多生孩子是否就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呢?我以为不能听 易先生一个人说了算,得大家坐下来进行科学论证,但国中之事,若都依得科学,还要官员作甚?是以他的书在内陆还没出生呢,上面立马就有人给它做了结扎-- 官府唯独在这类事上颇有手起刀落之高效。

与《伶人往事》、《风云侧记》等书的遭禁不同,前者大多只是翻旧帐,以私人视角还原被刻意遗忘或湮灭的历史,玩的是文人抚琴自娱而弦外有音的老把戏,题中 之义,全在威权制度下"人的价值"与"人的尊严";而《大国空巢》更像是上谏书,为苍生社稷出发,警示将来的人口结构危机,因无法面奏圣上而只能当街击鼓 告急,拳拳之忱,并不涉意识形态与制度痼疾之类--"人"都快没有了,还扯什么"价值"、"尊严"?两厢对比,等来的却同样是"防火防盗防言论"。前面八 本书在网上掀起的风波与后来的悄然解禁,适可令我们对官方的心态留下许多悬想,而《大国空巢》因未在大陆获得准生证,今后的命运殊难预料,仅以现阶段上层 的过度反应来看,很容易让人想起崔健的歌词:"不是谈论政治,可还是有点慌张"。

有什么可慌张的呢?上有嫦娥奔月,下有猛虎出世,区区一本铅字印刷品,就不能鸡蛋里面挑出点骨头来?

看易先生的自述,他是个兴趣广泛、学术背景博杂的人,自幼就被父亲骂为"十不全",即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但他自认人口的意义非常全面,研究人口恰 恰需要"十不全"。因此,看他的书中章节譬如:"大国崛起的人口因素"、"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从现在各国生育率下降看‘万恶淫为首'"......这些角 度或许可以标新立异、彰显才学,但所涉话题一来在学术上争议太大,有以偏概全之嫌,二来容易模糊焦点,把注意力引向歧路,所以反而于主题无益。有些话题单 开一书都未必能够说得清楚,而易先生大概是为了显示火力,把所有疑似金属的家伙事儿都搬弄出来,岂不知古人云"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架势拉得大, 则软肋也露得多,招式过杂,也有互相掣肘的可能--当然,好处就是洋洋洒洒,气势惊人,所以易先生的书甫一问世,便把有关部门吓得筛糠,连"化骨粉"这样 的看家本事也使将出来。

易先生希望用一种平民化的语言来构建一个平民人口理论,因为"人口问题不像其它问题,只有老百姓看得懂,才能影响他们的生育意愿,理论才能有效。"但老百 姓的脑子被影响了,卵子却捏在决策者手里,或者说,他要想影响更多的老百姓,就必须先说动决策者。是以从传播效果看,他面临两难处境,在通俗的演绎和严密 的逻辑之间,一不小心就会闪了腰:譬如他以李清照、陆小曼和张爱玲为例,对比她们早年的风光与晚景的凄凉,说明没有孩子的才女是不幸福的才女。如果这样的 论证仅为推导出"世上只有生育好,有娃的女人像块宝",则逻辑上的风险未免太大了一样。我们的政府可以把国人的幸福指数说得高于想像,把税负痛苦说得轻于 鸿毛,为什么就不能抓住这样的逻辑缺陷,把易先生推向自己刨的坑里面?只能认为,朝廷白养了许多翰林学士,只会像张维迎一样说些逻辑更为不通的昏话。
    
人口老龄化是可以预见、并且也是官方承认的事实,易先生强调了这一点,但他的论说重心也常常会摆到"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那一边,要使人相信"毛泽 东的人口政策没有大的错误"。如此很容易颠覆我们日常所见得出的经验,同时也让官方没有台阶可下,这样的"乾坤大挪移"大概才是官方最最担心的后果,因为 它将逼得某部委在国人面前自掌其嘴,舆论上的掉头固然狼狈不堪,庞大的利益集团可能无处安置,多少因"人流"而起的命案何以了结,那些数十年来持续被罚款 和粗暴对待的人群将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如今悠悠万事,还有什么比"稳定"更其重要?
    
出于对易先生处境的同情,我在其"日行一善"的行动后面跟贴,对禁书一事表示道义上的支持,想不到易先生居然不知自己的书已被禁,并且完全不信!他对此消 息表示怀疑的理由是:一些国家级的内参上一直在关注《大国空巢》;人民网、光明网上都发表有书中的文章节选;大风出版社的王小强先生毕竟还是原国家体改所 常务副所长,要禁此书为何不由中/宣/部直接致函王小强先生,从源头堵住;CCTV无权宣布禁书,要禁书亦应是出版总署和中/宣/部的事情。

原来易先生果然不负"十不全"的名号,他单知道人民网、光明网都是官方媒介,不知道官媒之间在口径松紧、语态尺度上亦大有区别;他知道内参在关注他的理 论,却不知内参内参,是让内部的官老爷参详之用,若都让细民看到天下岂不乱了;他单知道CCTV不能禁书,却不知依据宪法第N条,其实任何部门都无权禁止 那个你知我知的自由;他只道禁书就是有正式条文宣布才叫禁,岂不知一个内部电话堵住此书的宣传渠道就已经表明了高层的态度--想起来了,有关部门在我台内 部还安有一个叫《中国人口》的栏目,"只生一个好"想必是该栏目一贯秉承的基本立场,那么前面所说的例会,已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传声筒的任务,也还有统一口 径的自保功能--当然,一声禁令引来洛阳纸贵的事也不是没有先例,上次闻知有"八荣八耻八本书",上网订购便已泰半售磬,大风出版社如果做人厚道,其实该 付央视一些广告费才是。
    
此处插播一条小道消息:CCTV某著名纪录片栏目的原制片人本系台内的女中翘楚,作为中国电视界屈指可数的人物,只因想给家里再添一丁而与"不许二胎"的 纪律相违,最后不得不辞职离国,赴美生育。伊人的离去给该栏目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从前在业界积累的口碑就此烟消云散,令所有同仁抱恨至今。

"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体制内的精英面对形势,一样不得不低头,何况那些远在乡村山野的农夫农妇。易先生这样的一介书生,横在他面前的是如此庞大而盘根错节的现实格局,难道他真的以为,"大国"面临的只是一个人口的问题吗?

--------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反思热潮说明了什么?

近几年来,参与计划生育政策反思者成千上万。其中有多人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教授。他们中间有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医学家、法学家、环境学家、经济学家、作家、自然科学家、三农专家......

  他们本身的立场左、中、右都有,但是反思的结论确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现行人口政策弊端丛生,改革刻不容缓,最低限度,也必须立即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彻底搞清人口数据,展开全民大讨论。
  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是现代中国最严重的、动摇国本的战略决策失误。

  近年来,海内外涌现了一大批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的专家、学者、官员,奋起呼吁立即停止并改革过激的强制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挽救中华民族,促进可持续发展。

   他 们是易富贤、曾毅、(上加下贝)卫方、何亚福、仲大军、王鑫海、陆学艺、黄金荣、陈友华、胡鞍钢、滕彪、杨支柱、孙立平、郭志刚、林毅夫、蔡昉、孔庆东、 李建新、张翼、乔晓春、叶廷芳、王广州、梁中堂、王岩、茅于轼、俞敬忠、孔寒冰、穆光宗、李昌平、高清辉、薛涌、韩寒、曹锦清、吴晓、成思尚......

 这个名单很长,难以一一列举。搜索相关人名可以获得更多信息。
  其中有多人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教授。他们中间有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医学家、法学家、环境学家、经济学家、作家、自然科学家、三农专家......

  另外,网络上涌现了千千万万支持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化名网友,其中有很多藏龙卧虎之辈(例如爱看美女、tqbp、henanyanling、阿蚌、防风等),他们撰写了大量有理有据的文章。


----------
网上找到的《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摘要导读:
http://www.dajun.com.cn/dgkc.htm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中心编者按:易富贤先生的的人口著作《大国空巢》最近出版了,现发出此书的导读文章,并附一篇易先生的文章,请注意查看。]
第二篇文章 易富贤:《人口政策调整建议书》
第二篇文章: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论中国的人口老化
《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摘要导读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易富贤
2007年10月20日
[email protected]

1、人口结构安全是国家最高层次的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 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5到3.3个孩子。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 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人均生育孩子数)需要在2.3以上。考虑到不孕不育症、单身、丁克等人群,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 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要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家庭不让生、不愿生或者养不起三个孩子,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人口有其内在调控机制。在古代通过"左手"(瘟疫、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等)调控人口。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美洲新大陆高产作物的引入旧大陆,以及现 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数倍增加;加上牛痘接种和青霉素等的推广使得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过去20多岁延长到现在的60多岁,导致人口激增。年轻的人口结构 是各国崛起的必要条件,但是工业化通过"右手"压迫人口,降低生育意愿、养育能力和生育能力,使得生育率降低,出现严重老年化,社会难以持续发展(越穷越 生,越生越富,越富越不生),与中国古老传言"财丁不能两旺"相吻合。这种"两手"调控机制使得人口呈S形变化,数千年的低水平平稳期,三百年左右的急剧 上升期,然后是人口高水平平稳期或者下降期。计划生育使得中国放弃了数千年一遇的人口发展机遇。中国要是1970年代就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话,随着人类发展 指数(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的提高,生育率也会自发直线下滑,人口不会无限增加,中国2005年底人口也只有15亿左右;即使1980年就彻底停 止计划生育,那么2005年人口也只有14亿左右人口,但是人口结构就更为合理,更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

3、中国人 口增加不是因为毛泽东鼓励生育,主要是寿命延长,是"死的少",而不是"生的太多"。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80年的68岁,同 期人口从5.5亿增加到10亿。毛泽东时期的人口政策遏止了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下降的趋势(从19世纪初的占世界40%下降到1949年的22%), 1949年中国人口占世界22%,1980年仍然是22%。要是依照马寅初人口论,从1959年1979年少生3亿(实际上4.57亿),意味着1959 年以后出生的人口的近2/3是不能出生的,而现在的老年人都是马寅初人提出口论之前出生的,那么现在中国可能已经因为老年化而崩溃,已经沦落为一个毫无生 气、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家。中国1950年代到1970年代繁衍的人口成为现在的劳动力,才是目前真正的"人口红利"。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是"吃 祖宗的饭",但现在的计划生育却是"断子孙的根"。

4、人类几千年人口数量波动在低水平,生活质量也没有大的变化。近 300年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人口增加,对现有的资源消耗只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 要的却是使目前的"非资源"(如氮气、太阳光)变为新的资源(氮肥、太阳能),这种新资源的增加却是"乘法"地增加的。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将"非资源" (比如过去的煤和石油)变成"资源"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人口不断增加,而生活水平反而不断提高的原因。说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成长远远比人口增长 快。何况现在人口增长已经减缓(停止计划生育都难以防止中国人口锐减),科技的进步却还在加速,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中国人口减少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悲 剧。

5、中国的人口过多只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谎言。中国的所有资源总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农用地面积全球第一,国土面 积、矿产资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积全球第五,淡水资源全球第六。由于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世界平均"意义不大,低于"世界平均"并不意味资源不够。前苏联、 大洋洲、美国、加拿大、蒙古国这五个地区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陆地面积超过全球39%。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占全球13.7%, 但却拥有全球36%的耕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大洋洲、刚果这六个地区占全球人口14.5%,但却拥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积。南美洲、俄 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大洋洲、缅甸、刚果这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8.8%,但却拥有全球64%的水资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国、前苏联、蒙古 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却占有全球草原面积的48%。前苏联、美国、南非、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国、英国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3%,但却拥有 全球62.3%的矿产资源。除了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外,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处劣势,比如,除中国以外,全球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 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全球16%的人口人均矿产资源是中国的8倍,但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却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中国人口密 度是印度的37%,人均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印度的73.5%,人均长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积是印度的 30.14倍,人均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矿产资源是印度的3.55倍。中国绝对算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人均资源也不错",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农业政策和人口结构而不是耕地。比较资源 丰富和资源贫乏的国家,发现经济水平并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资源决定的,因为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人是"本"(能够将"非资源"变为 "资源"),自然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巴西自然资源丰富,气候良好,面积85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的91%, 中国的89%,巴西人口1.9亿,只相当于美国的63%,中国的14.6%,但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国基本一致,中国目前在发展中所碰到的问题在巴西照样存 在。

6、由于人口的负面影响是直接的,抱怨人口过多、建议控制人口的"有识之士"历代不乏其人。现在不少人口学家声称 要将中国人口降低到7亿、5亿或者3亿。2005年中国人口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7亿,1978年以后出生的5亿,1988年以后出生的3亿。现在一个 孩子都不生,今后平均寿命为76岁的话,中国人口也要到2046年、2054年、2064年才能分别降低到7亿、5亿、3亿,但那个时候最年轻的妇女也已 经有41岁、49岁、59岁了,基本都丧失生育能力了,然后在2085年左右中华民族基本灭绝。以急剧压缩人口规模、催生畸形人口结构为代价提高生活水 平,和过把瘾就死没什么区别。并且不用说中国人口减少到7亿,即使3亿甚至几千万,要想保证现有的生活质量,现有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不过是多维持几十 年、上百年罢了。要从全球化角度看待资源,即使中国一个孩子都不生,留着资源给其他国家,也不过多用几十年。因此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只有一条路可走:依赖于 科技进步开发新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节流不如开源,而科技进步依赖于足够数量、合理结构的高素质人口。

7、从全球 看,环境污染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自1990年代起也不断改善。但是中国城市环境确实在恶化,一方面是因为粗放式发展模式,另一方面 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现在二、三亿青壮年农民工只是序曲,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工地,这个过程必然伴随城市环境的恶化(如果 走精细化道路,现代科技可以确保中国将环境恶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不会发生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烟雾"事件)。即使现在一个孩子都不生,光将目前人口城 市化,环境问题同样严重。并且中国现在的环境污染很大程度是国际社会转嫁来的。计划生育无助于改善自然环境,但是却严重污染人文环境。

8、 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是非常草率的,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当年的所有预测全部落空(比如1980年预测"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后才会出现",但是实际上 1999年就进入老年化)。比较中国和印度的HDI,发现计划生育并没有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任何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martya Sen通过比较中印两国的人均GDP,也得出相同的结论。计划生育无功于当代,却有害于千秋:诱使中国走"以物为本"的畸形粗放型发展模式,削弱物资再生 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抬高养育成本,降低生育意愿,使得中国提前进入养不起孩子的时代,削弱人口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人口老化,导致"未富先 老",使得中国难以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中国目前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今后是2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并使得城市化滞后, 降低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腰斩依托于健全家庭结构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彻底改变世界和中国民族结构(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从1980年的22%下降到 2005年的19%,不久将降低到15%,然后继续快速下降,李小平等人口学家认为应该继续降低到占世界3%;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期间中国新增 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增加出生性别比;降低人口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增高家庭风险(我国15岁以下儿童每年死亡约40万-50万人,还有大量因 伤致残儿童);使得中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未完成时就出现劳动力短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严重阻碍今后产业结构的转型;降低国防潜力,威胁中国边界安 全;激化了干群矛盾;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威胁社会稳定并危及可持续发展。恶梦醒来是早晨,但是中国人口恶梦醒来却将是漫长的黑夜。十年树木,百年树 人。人口问题是一颗定时炸弹,现在暴露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比如目前只有4000万老人享受养老金,但是社保就已经出现问题),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将越清 晰、越严重。仅仅二十多年之后,就有四亿多老人等着养老,四千万青壮年光棍面临无妻徒刑。如果不及时果断地作出方向性调整,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动摇国本。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却正在迅速衰老,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9、人口决定消费,消费决 定需求,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决定就业。减少人口之后减少消费,哪里还有就业?计划生育导致家庭结构畸形,家庭缩小,只需要比较少的收入就可以维持家庭基本 消费,导致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使得行政成本(从1978年到2004年增加100倍)、垄断企业与资本三者拿走了GDP的绝大部分,中国工资收入占 GDP比例不断下降,现在只占GDP的12%,居民收入只占GDP的22%(其他国家工资收入占GDP的54%-65%)。在这种"寄生经济"的模式下, 必然压制正常消费,增加腐败的空间,贫富差别增加,也给房地产、教育、医疗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导致消费萎缩,产品廉价外销、高度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 受制于人(全球都在享受中国的"人口红利",中国老百姓却享受不到),国内需求不足引起就业不振,老百姓生活压力加大。要是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 育,家庭需求底线提高,工资占GDP的比例被迫成倍提高,虽然孩子增多,妇女劳动参与率降低(也能缓解就业压力;而目前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居全球第17 位),但是家庭生活水平反而比现在高,消费和生产的关系趋于合理,大大增加就业容量;多出生的人口中只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约三千多万(不可能超过五 千万)进入劳动市场的,相对于目前9亿多的劳动人口来说比例不高,对现在的就业影响不大,而且现在缺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就是说20岁的人口基本并 不与50岁的人口抢工作。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大学扩招,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到2006年增加5倍,如此大跃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 就业压力的。不顾人口结构的扩招并且将使得今后很多高校因为生源短缺而破产。

10、由于生育意愿的下降,中国"九 五"、"十五"期间每年人口增量都不到预期的三分之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生育率已经降低到极其危险的1.2-1.3,年度人口抽样调查以及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这还可以从近年小学生锐减,小学大量关闭得到佐证。现在低惯性增长是人口锐减的前兆。但因为涉及利益和权力, 计划生育就像是穿上着了魔法的红舞鞋,停不下来了,计生委和部分人口学家将每年出生人口多计算50%左右,从而将客观调查的1.2-1.3的生育率修正成 1.8。中国人口迷雾是"人工迷雾"。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建议下,中国人口政策还纹丝不动,《报告》预测在现有政策下中国人口将于2033年 达到15亿,根据这种预测,2006年人口需要增加1300万以上,但是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只增加692万(实际上可能只增加两三百万),可见《报告》一 两年的预测就与实际相差甚远,遑论今后了。《报告》认为:"全国平均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 发展"。中央多次强调要"稳定低生育水平",而不是降低生育率。国家统计局资料认为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达到13亿。张维庆2005年11月说"按 照目前的总和生育率1.8预测,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达到13.7亿"。意味着如果生育率稳定在1.8的话,2005年到2010年这6年每年需要增 加1167万人口。但是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5年人口增量只有768万,2006年人口增量只有692万。这说明计生委没有稳定生育率的能力,中国的 生育率无法稳定在1.8,而是远低于1.8。中国2005年底实际人口只有12.5亿左右,而没有国家统计局宣称的13.07亿。目前每年出生1200万 左右,死亡1000万左右,随着老年人口的堆积,死亡人口将急剧增加,中国人口已经接近负增长,继续现行人口政策,中国人口高峰连13亿都难以达到,不可 能达到14亿,更不会达到计生委和部分人口学家所宣称的16亿。

11、各民族的博弈归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中国成 为第一人口大国得益于传统生育文化(家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有大的道理。现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不就是国家和民族意义的传香火吗?家 族的香火传不下去,难道国家和民族的香火传得下去?依照现在"科学"的标准,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有很多缺陷,但却成功延续了我们的民族的文明和人口(而其他 很多文明却相继消亡);在古代那种生产力条件下,人类繁衍相当于紧急避险,要是采纳现在"完善而公平"的文化和制度,连人口都不可能延续下来,更别说其它 的了。但是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动摇了中华生育文化的两个支柱(祖宗文化和礼教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圈的地区(台湾、韩国、日本、新加坡、香 港、澳门)的生育率为全球最低。比较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生育率随着社会发展而下降的趋势,中国大陆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也只能在1.8左右(远低于世代 更替水平)。中华文化圈的其他地区没有刻意破坏生育文化,生育文化是遭到被动破坏的;而中国大陆的传统生育文化遭到三重破坏:A、现在的物质生产至上的经 济制度和家庭模式对中华文化圈的打击;B、与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曾经主动打击传统的生育文化;C、几十年计划生育的片面宣传刻意破坏生育文化,人 口上限和超低政策生育率形成生育心理的"爬蚤效应"。因此中国即使停止计划生育也将达不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中国目前发展水平时的生育率(1.8左右), 多次生育意愿调查也证实这一点。人口问题已经是火烧眉毛,容不得继续延误时机,中国人口政策需要方向性的改变,而不是"二孩晚育"这样的微调。重建生育文 化、鼓励生育的任务将非常艰巨。

12、健全的人口结构是经济起飞、国家崛起、合理养老金制度的建立等的必要条件,但不 是充分条件;而畸形的人口结构却是经济衰退的充分条件。近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已经下降到1200万左右(数量还远不如1940年代),其中女孩不到600 万;印度每年出生人口2400多万,其中女孩1200万左右。意味着今后印度的物质再生产能力(劳动力)和人口再生产能力(育龄妇女)都是中国的两倍。现 在在鼓励生育的情况下,香港每个妇女只生育0.95个,台湾、韩国1.1个孩子(这些地区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早20多年)。要是光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 育,不能有效遏制生育率下降的势头,中国现在每年出生的这500多万女孩(扣除不生育人群后,生育妇女不到500万)到时候每人平均只生育1.2个孩子的 话,那么每年出生人口只有600多万,而其时每年死亡人口近2000万,而2040年左右每年死亡人口2500多万(1960年代中期每年出生人口 2500万以上),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人口减少1000多万-大国空巢!

----------------------------------------------------------------------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