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生育 只是共產邪靈變相的殺人陰謀之一

發表:2008-03-30 16:1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為何不准討論計畫生育政策?

這年頭,禁書就是好書!

易富賢先生的系列人口研究文章非常溫和,不談政治,屬於建設性的意見。
可惜易富賢先生試圖與虎謀皮,太傻太天真。

CCTV 有權私自禁書嗎?

此處插播一條小道消息:CCTV某著名記錄片欄目的原製片人本係臺內的女中翹楚,作為中國電視界屈指可數的人物,只因想給家裡再添一丁而與"不許二胎"的 紀律相違,最後不得不辭職離國,赴美生育。伊人的離去給該欄目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從前在業界積累的口碑就此煙消雲散,令所有同仁抱恨至今。

"情況太複雜了,現實太殘酷了。"體制內的精英面對形勢,一樣不得不低頭,何況那些遠在鄉村山野的農夫農婦。易先生這樣的一介書生,橫在他面前的是如此龐大而盤根錯節的現實格局,難道他真的以為,"大國"面臨的只是一個人口的問題嗎?

上週臺裡開例會,傳達上級指令,宣布一本名為《大國空巢》的書質疑和詆毀現行計畫生育政策,讓各欄目慎勿觸礁,因此書系由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故在內陸流毒未廣,但有關方面正在對此書進行查繳和銷毀。
    
怎麼?又是禁麼?怪哉,去年傳《伶人往事》等八本書在內部吹風會上遭禁的時候,臺內尚無明示,一本《大國空巢》竟值得如此煞有介事地列入黑名單,究竟有何蹊蹺?
    
且不說網路時代禁書之舉何其荒唐--那邊廂開會宣布某書遭禁,這邊廂人民就可以同步在網上搜索和郵購該書--單是此書宣揚的"反動觀點"就會讓一般人感到莫名驚詫,在地球人滿為患不堪重荷的今天,它說危機不在人類生得太多,而是生得太少!
  
房價、醫療、教育三座大山之下,一般工薪階層養一個孩子都有重重壓力,突然有人氣喘吁吁地跑來告訴你:多生多育,從早從快!不然恐有大禍臨頭!你會當它是 救世方舟,還是書商的表演?反正年初我在公主墳買書的時候遇見過這樣的情形,老闆向顧客推薦楊繼繩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這本書已經被禁了,要買得 快。旁邊的中年人一臉世故的不以為然:切,現在禁書都成了噱頭,少來這套。
    
前天登陸天涯,在關天茶舍看到《大國空巢》一書的宣傳貼,心中暗喜:至少在網上,禁令仍是免費的廣告,競爭的法寶,眼球經濟最可信賴的風向標啊。點開一 看,長篇累牘,洋洋大觀,目錄概要序言後記,一應俱全,竟是原書作者易富賢化名"中山水寒"在網上親自作推廣--難不成是那邊執照被抄,到這邊走私水貨來 了?

用了大半天的工夫瀏覽下來,直覺是易先生之書系統龐大,數據詳盡,許多研究方法另闢蹊徑。須知計生一事作為"國策",在強大的宣傳力作用下已經先入為主深 入人心,易先生敢於秉承獨立意志,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客觀的數據說話,面對政策中的謬誤,雖千萬人吾往矣,可謂"勇氣逆流成河"。但《大國空巢》一書宏 則宏矣,其間泥沙俱下,學術研究與民間話語混雜使用,文史傳記與百科數據燉作一鍋,於是乎總有些好事之徒揪住些枝枝蔓蔓死纏爛打,甚或根本不看論述便破口 大罵,害得易先生既要像考古學者一樣澄清瑪雅文明的滅亡原因,又要充作經濟學家解釋孟加拉國人口密集而經濟為何仍不發達,以一人之力開設百家講壇,應對四 面飛來的口水,易先生大為不易。
    
誠如茅於軾先生所言,人口問題對於經濟的影響一直是個謎。當年馬寅初的觀點被滅全憑太祖一句話,後來計畫生育政策的出臺又實在不講"計畫",結果是父母那 一代家裡普遍生得太多,80後強制性的一胎政策又使人口發生過急剎車。老齡化社會比當初的預測提前到來,寅吃卯糧的人口紅利已經快被用完,"老有所養,誰 來養?"我以為這是易先生提出的最現實、最尖銳的一個問題。目前國中只有4000萬老人享受養老金,但是社保已經出現問題,80後一代的獨生子女將來可能 一個人要負擔2-4位老人的養老問題--據易先生的說法,20年後國中將出現四億老人--怎麼養呢?有人說隨著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不需要那麼多的青壯勞 力,就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但以我國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以目下"未富先老"的現實國情來看,指望咱們靠技術創新養老,就像指望官員能不貪污一樣困 難。何況歐美日本的科技自動化比我們先進多了,不一樣擔心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保危機?那麼趕緊從現在開始多生孩子是否就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呢?我以為不能聽 易先生一個人說了算,得大家坐下來進行科學論證,但國中之事,若都依得科學,還要官員作甚?是以他的書在內陸還沒出生呢,上面立馬就有人給它做了結紮-- 官府唯獨在這類事上頗有手起刀落之高效。

與《伶人往事》、《風雲側記》等書的遭禁不同,前者大多隻是翻舊帳,以私人視角還原被刻意遺忘或湮滅的歷史,玩的是文人撫琴自娛而弦外有音的老把戲,題中 之義,全在威權制度下"人的價值"與"人的尊嚴";而《大國空巢》更像是上諫書,為蒼生社稷出發,警示將來的人口結構危機,因無法面奏聖上而只能當街擊鼓 告急,拳拳之忱,並不涉意識形態與制度痼疾之類--"人"都快沒有了,還扯什麼"價值"、"尊嚴"?兩廂對比,等來的卻同樣是"防火防盜防言論"。前面八 本書在網上掀起的風波與後來的悄然解禁,適可令我們對官方的心態留下許多懸想,而《大國空巢》因未在大陸獲得准生證,今後的命運殊難預料,僅以現階段上層 的過度反應來看,很容易讓人想起崔健的歌詞:"不是談論政治,可還是有點慌張"。

有什麼可慌張的呢?上有嫦娥奔月,下有猛虎出世,區區一本鉛字印刷品,就不能雞蛋裡面挑出點骨頭來?

看易先生的自述,他是個興趣廣泛、學術背景博雜的人,自幼就被父親罵為"十不全",即什麼都懂一點,什麼都不精。但他自認人口的意義非常全面,研究人口恰 恰需要"十不全"。因此,看他的書中章節譬如:"大國崛起的人口因素"、"人口爆炸導致科技爆炸"、"從現在各國生育率下降看‘萬惡淫為首'"......這些角 度或許可以標新立異、彰顯才學,但所涉話題一來在學術上爭議太大,有以偏概全之嫌,二來容易模糊焦點,把注意力引向歧路,所以反而於主題無益。有些話題單 開一書都未必能夠說得清楚,而易先生大概是為了顯示火力,把所有疑似金屬的傢伙事兒都搬弄出來,豈不知古人云"弄一車兵器,不若寸鐵殺人",架勢拉得大, 則軟肋也露得多,招式過雜,也有互相掣肘的可能--當然,好處就是洋洋灑灑,氣勢驚人,所以易先生的書甫一問世,便把有關部門嚇得篩糠,連"化骨粉"這樣 的看家本事也使將出來。

易先生希望用一種平民化的語言來構建一個平民人口理論,因為"人口問題不像其它問題,只有老百姓看得懂,才能影響他們的生育意願,理論才能有效。"但老百 姓的腦子被影響了,卵子卻捏在決策者手裡,或者說,他要想影響更多的老百姓,就必須先說動決策者。是以從傳播效果看,他面臨兩難處境,在通俗的演繹和嚴密 的邏輯之間,一不小心就會閃了腰:譬如他以李清照、陸小曼和張愛玲為例,對比她們早年的風光與晚景的淒涼,說明沒有孩子的才女是不幸福的才女。如果這樣的 論證僅為推導出"世上只有生育好,有娃的女人像塊寶",則邏輯上的風險未免太大了一樣。我們的政府可以把國人的幸福指數說得高於想像,把稅負痛苦說得輕於 鴻毛,為什麼就不能抓住這樣的邏輯缺陷,把易先生推向自己刨的坑裡面?只能認為,朝廷白養了許多翰林學士,只會像張維迎一樣說些邏輯更為不通的昏話。
    
人口老齡化是可以預見、並且也是官方承認的事實,易先生強調了這一點,但他的論說重心也常常會擺到"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那一邊,要使人相信"毛澤 東的人口政策沒有大的錯誤"。如此很容易顛覆我們日常所見得出的經驗,同時也讓官方沒有台階可下,這樣的"乾坤大挪移"大概才是官方最最擔心的後果,因為 它將逼得某部委在國人面前自掌其嘴,輿論上的掉頭固然狼狽不堪,龐大的利益集團可能無處安置,多少因"人流"而起的命案何以了結,那些數十年來持續被罰款 和粗暴對待的人群將成為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如今悠悠萬事,還有什麼比"穩定"更其重要?
    
出於對易先生處境的同情,我在其"日行一善"的行動後面跟貼,對禁書一事表示道義上的支持,想不到易先生居然不知自己的書已被禁,並且完全不信!他對此消 息表示懷疑的理由是:一些國家級的內參上一直在關注《大國空巢》;人民網、光明網上都發表有書中的文章節選;大風出版社的王小強先生畢竟還是原國家體改所 常務副所長,要禁此書為何不由中/宣/部直接致函王小強先生,從源頭堵住;CCTV無權宣布禁書,要禁書亦應是出版總署和中/宣/部的事情。

原來易先生果然不負"十不全"的名號,他單知道人民網、光明網都是官方媒介,不知道官媒之間在口徑鬆緊、語態尺度上亦大有區別;他知道內參在關注他的理 論,卻不知內參內參,是讓內部的官老爺參詳之用,若都讓細民看到天下豈不亂了;他單知道CCTV不能禁書,卻不知依據憲法第N條,其實任何部門都無權禁止 那個你知我知的自由;他只道禁書就是有正式條文宣布才叫禁,豈不知一個內部電話堵住此書的宣傳渠道就已經表明瞭高層的態度--想起來了,有關部門在我臺內 部還安有一個叫《中國人口》的欄目,"只生一個好"想必是該欄目一貫秉承的基本立場,那麼前面所說的例會,已不僅僅是完成一個傳聲筒的任務,也還有統一口 徑的自保功能--當然,一聲禁令引來洛陽紙貴的事也不是沒有先例,上次聞知有"八榮八恥八本書",上網訂購便已泰半售磬,大風出版社如果做人厚道,其實該 付央視一些廣告費才是。
    
此處插播一條小道消息:CCTV某著名記錄片欄目的原製片人本係臺內的女中翹楚,作為中國電視界屈指可數的人物,只因想給家裡再添一丁而與"不許二胎"的 紀律相違,最後不得不辭職離國,赴美生育。伊人的離去給該欄目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從前在業界積累的口碑就此煙消雲散,令所有同仁抱恨至今。

"情況太複雜了,現實太殘酷了。"體制內的精英面對形勢,一樣不得不低頭,何況那些遠在鄉村山野的農夫農婦。易先生這樣的一介書生,橫在他面前的是如此龐大而盤根錯節的現實格局,難道他真的以為,"大國"面臨的只是一個人口的問題嗎?

--------

中國計畫生育政策反思熱潮說明瞭什麼?

近幾年來,參與計畫生育政策反思者成千上萬。其中有多人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著名學者、教授。他們中間有社會學家、人口學家、醫學家、法學家、環境學家、經濟學家、作家、自然科學家、三農專家......

  他們本身的立場左、中、右都有,但是反思的結論確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現行人口政策弊端叢生,改革刻不容緩,最低限度,也必須立即進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徹底搞清人口數據,展開全民大討論。
  一胎化計畫生育政策是現代中國最嚴重的、動搖國本的戰略決策失誤。

  近年來,海內外湧現了一大批有良知、有社會責任感的的專家、學者、官員,奮起呼籲立即停止並改革過激的強制一胎化計畫生育政策,挽救中華民族,促進可持續發展。

   他 們是易富賢、曾毅、(上加下貝)衛方、何亞福、仲大軍、王鑫海、陸學藝、黃金榮、陳友華、胡鞍鋼、滕彪、楊支柱、孫立平、郭志剛、林毅夫、蔡昉、孔慶東、 李建新、張翼、喬曉春、葉廷芳、王廣州、梁中堂、王岩、茅於軾、俞敬忠、孔寒冰、穆光宗、李昌平、高清輝、薛湧、韓寒、曹錦清、吳曉、成思尚......

 這個名單很長,難以一一列舉。搜索相關人名可以獲得更多信息。
  其中有多人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著名學者、教授。他們中間有社會學家、人口學家、醫學家、法學家、環境學家、經濟學家、作家、自然科學家、三農專家......

  另外,網路上湧現了千千萬萬支持改革計畫生育政策的化名網友,其中有很多藏龍臥虎之輩(例如愛看美女、tqbp、henanyanling、阿蚌、防風等),他們撰寫了大量有理有據的文章。


----------
網上找到的《大國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國計畫生育》摘要導讀:
http://www.dajun.com.cn/dgkc.htm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中心編者按:易富賢先生的的人口著作《大國空巢》最近出版了,現發出此書的導讀文章,並附一篇易先生的文章,請注意查看。]
第二篇文章 易富賢:《人口政策調整建議書》
第二篇文章:哈佛大學教授弗格森論中國的人口老化
《大國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國計畫生育》摘要導讀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 易富賢
2007年10月20日
[email protected]

1、人口結構安全是國家最高層次的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須持續發展,要保證人口相對於上一代不增加也不減少(世代更替),目前發達國家 需要婦女平均生育2.1個孩子,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需要婦女平均生育2.5到3.3個孩子。由於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別比都比發達國家要高,中國的 總和生育率(育齡婦女人均生育孩子數)需要在2.3以上。考慮到不孕不育症、單身、丁克等人群,一個正常的社會應當是主流家庭生育三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 一兩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個孩子。要是一個國家的主流家庭不讓生、不願生或者養不起三個孩子,標誌著這個國家已經失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人口有其內在調控機制。在古代通過"左手"(瘟疫、戰爭、飢荒、自然災害等)調控人口。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美洲新大陸高產作物的引入舊大陸,以及現 代農業技術的進步,糧食數倍增加;加上牛痘接種和青黴素等的推廣使得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從過去20多歲延長到現在的60多歲,導致人口激增。年輕的人口結構 是各國崛起的必要條件,但是工業化通過"右手"壓迫人口,降低生育意願、養育能力和生育能力,使得生育率降低,出現嚴重老年化,社會難以持續發展(越窮越 生,越生越富,越富越不生),與中國古老傳言"財丁不能兩旺"相吻合。這種"兩手"調控機制使得人口呈S形變化,數千年的低水平平穩期,三百年左右的急劇 上升期,然後是人口高水平平穩期或者下降期。計畫生育使得中國放棄了數千年一遇的人口發展機遇。中國要是1970年代就不實行計畫生育的話,隨著人類發展 指數(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的提高,生育率也會自發直線下滑,人口不會無限增加,中國2005年底人口也只有15億左右;即使1980年就徹底停 止計畫生育,那麼2005年人口也只有14億左右人口,但是人口結構就更為合理,更有利於國家的持續發展。

3、中國人 口增加不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主要是壽命延長,是"死的少",而不是"生的太多"。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1980年的68歲,同 期人口從5.5億增加到10億。毛澤東時期的人口政策遏止了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下降的趨勢(從19世紀初的佔世界40%下降到1949年的22%), 1949年中國人口佔世界22%,1980年仍然是22%。要是依照馬寅初人口論,從1959年1979年少生3億(實際上4.57億),意味著1959 年以後出生的人口的近2/3是不能出生的,而現在的老年人都是馬寅初人提出口論之前出生的,那麼現在中國可能已經因為老年化而崩潰,已經淪落為一個毫無生 氣、喪失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國家。中國1950年代到1970年代繁衍的人口成為現在的勞動力,才是目前真正的"人口紅利"。現在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是"吃 祖宗的飯",但現在的計畫生育卻是"斷子孫的根"。

4、人類幾千年人口數量波動在低水平,生活質量也沒有大的變化。近 300年人口爆炸導致科技爆炸。人口密度優勢和規模優勢是經濟繁榮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人口增加,對現有的資源消耗只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 要的卻是使目前的"非資源"(如氮氣、太陽光)變為新的資源(氮肥、太陽能),這種新資源的增加卻是"乘法"地增加的。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不斷將"非資源" (比如過去的煤和石油)變成"資源"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近代人口不斷增加,而生活水平反而不斷提高的原因。說明科技的進步、經濟的成長遠遠比人口增長 快。何況現在人口增長已經減緩(停止計畫生育都難以防止中國人口銳減),科技的進步卻還在加速,誰能斷言中國人口上限?中國人口減少對全世界來說都是悲 劇。

5、中國的人口過多隻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謊言。中國的所有資源總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農用地面積全球第一,國土面 積、礦產資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積全球第五,淡水資源全球第六。由於資源分布很不均勻,"世界平均"意義不大,低於"世界平均"並不意味資源不夠。前蘇聯、 大洋洲、美國、加拿大、蒙古國這五個地區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陸地面積超過全球39%。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佔全球13.7%, 但卻擁有全球36%的耕地。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南美洲、大洋洲、剛果這六個地區佔全球人口14.5%,但卻擁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積。南美洲、俄 羅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美國、大洋洲、緬甸、剛果這8個地區人口佔全球18.8%,但卻擁有全球64%的水資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國、前蘇聯、蒙古 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卻佔有全球草原面積的48%。前蘇聯、美國、南非、澳大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加拿大、德國、英國8個地區人口佔全球13%,但卻擁有 全球62.3%的礦產資源。除了資源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外,中國人均資源並不處劣勢,比如,除中國以外,全球40.9%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面積比中國多, 59.1%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面積比中國少;全球16%的人口人均礦產資源是中國的8倍,但中國人均礦產資源卻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中國人口密 度是印度的37%,人均農用地面積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積是印度的73.5%,人均長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積是印度的 30.14倍,人均森林面積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礦產資源是印度的3.55倍。中國絕對算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 人均資源也不錯",中國"資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而不是"人口過多"。影響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農業政策和人口結構而不是耕地。比較資源 豐富和資源貧乏的國家,發現經濟水平並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資源決定的,因為人口資源才是第一資源,是中國最大的優勢資源。人是"本"(能夠將"非資源"變為 "資源"),自然資源是"末",想通過減少人口來提高"人均資源"是舍本逐末。巴西自然資源豐富,氣候良好,面積851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美國的91%, 中國的89%,巴西人口1.9億,只相當於美國的63%,中國的14.6%,但社會發展水平與中國基本一致,中國目前在發展中所碰到的問題在巴西照樣存 在。

6、由於人口的負面影響是直接的,抱怨人口過多、建議控制人口的"有識之士"歷代不乏其人。現在不少人口學家聲稱 要將中國人口降低到7億、5億或者3億。2005年中國人口中1970年以後出生的7億,1978年以後出生的5億,1988年以後出生的3億。現在一個 孩子都不生,今後平均壽命為76歲的話,中國人口也要到2046年、2054年、2064年才能分別降低到7億、5億、3億,但那個時候最年輕的婦女也已 經有41歲、49歲、59歲了,基本都喪失生育能力了,然後在2085年左右中華民族基本滅絕。以急劇壓縮人口規模、催生畸形人口結構為代價提高生活水 平,和過把癮就死沒什麼區別。並且不用說中國人口減少到7億,即使3億甚至幾千萬,要想保證現有的生活質量,現有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不過是多維持幾十 年、上百年罷了。要從全球化角度看待資源,即使中國一個孩子都不生,留著資源給其他國家,也不過多用幾十年。因此人類要存在和發展只有一條路可走:依賴於 科技進步開發新資源(包括可再生資源),節流不如開源,而科技進步依賴於足夠數量、合理結構的高素質人口。

7、從全球 看,環境污染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嚴重。中國總體生態環境自1990年代起也不斷改善。但是中國城市環境確實在惡化,一方面是因為粗放式發展模式,另一方面 是因為中國的城市化。現在二、三億青壯年農民工只是序曲,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工地,這個過程必然伴隨城市環境的惡化(如果 走精細化道路,現代科技可以確保中國將環境惡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不會發生歐洲工業革命時期"倫敦煙霧"事件)。即使現在一個孩子都不生,光將目前人口城 市化,環境問題同樣嚴重。並且中國現在的環境污染很大程度是國際社會轉嫁來的。計畫生育無助於改善自然環境,但是卻嚴重污染人文環境。

8、 計畫生育政策出臺是非常草率的,並沒有經過科學論證,當年的所有預測全部落空(比如1980年預測"老化現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後才會出現",但是實際上 1999年就進入老年化)。比較中國和印度的HDI,發現計畫生育並沒有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任何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Amartya Sen通過比較中印兩國的人均GDP,也得出相同的結論。計畫生育無功於當代,卻有害於千秋:誘使中國走"以物為本"的畸形粗放型發展模式,削弱物資再生 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抬高養育成本,降低生育意願,使得中國提前進入養不起孩子的時代,削弱人口再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速人口老化,導致"未富先 老",使得中國難以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中國目前是9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老年人口;今後是2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老年人口),並使得城市化滯後, 降低創新能力和勞動生產率;腰斬依托於健全家庭結構的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徹底改變世界和中國民族結構(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從1980年的22%下降到 2005年的19%,不久將降低到15%,然後繼續快速下降,李小平等人口學家認為應該繼續降低到佔世界3%;2000年到2005年這五年期間中國新增 人口中少數民族佔42%);增加出生性別比;降低人口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增高家庭風險(我國15歲以下兒童每年死亡約40萬-50萬人,還有大量因 傷致殘兒童);使得中國在第一次產業革命未完成時就出現勞動力短缺(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嚴重阻礙今後產業結構的轉型;降低國防潛力,威脅中國邊界安 全;激化了干群矛盾;破壞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威脅社會穩定並危及可持續發展。惡夢醒來是早晨,但是中國人口惡夢醒來卻將是漫長的黑夜。十年樹木,百年樹 人。人口問題是一顆定時炸彈,現在暴露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比如目前只有4000萬老人享受養老金,但是社保就已經出現問題),隨著時間推移,問題將越清 晰、越嚴重。僅僅二十多年之後,就有四億多老人等著養老,四千萬青壯年光棍面臨無妻徒刑。如果不及時果斷地作出方向性調整,將嚴重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動搖國本。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中華民族卻正在迅速衰老,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9、人口決定消費,消費決 定需求,需求決定生產,生產決定就業。減少人口之後減少消費,哪裡還有就業?計畫生育導致家庭結構畸形,家庭縮小,只需要比較少的收入就可以維持家庭基本 消費,導致工資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使得行政成本(從1978年到2004年增加100倍)、壟斷企業與資本三者拿走了GDP的絕大部分,中國工資收入佔 GDP比例不斷下降,現在只佔GDP的12%,居民收入只佔GDP的22%(其他國家工資收入佔GDP的54%-65%)。在這種"寄生經濟"的模式下, 必然壓制正常消費,增加腐敗的空間,貧富差別增加,也給房地產、教育、醫療產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導致消費萎縮,產品廉價外銷、高度依賴於國際市場、經濟 受制於人(全球都在享受中國的"人口紅利",中國老百姓卻享受不到),國內需求不足引起就業不振,老百姓生活壓力加大。要是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畫生 育,家庭需求底線提高,工資佔GDP的比例被迫成倍提高,雖然孩子增多,婦女勞動參與率降低(也能緩解就業壓力;而目前中國婦女勞動參與率高居全球第17 位),但是家庭生活水平反而比現在高,消費和生產的關係趨於合理,大大增加就業容量;多出生的人口中只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約三千多萬(不可能超過五 千萬)進入勞動市場的,相對於目前9億多的勞動人口來說比例不高,對現在的就業影響不大,而且現在缺的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勞動力,就是說20歲的人口基本並 不與50歲的人口搶工作。現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由於大學擴招,高校招生人數從1998年到2006年增加5倍,如此大躍進,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有 就業壓力的。不顧人口結構的擴招並且將使得今後很多高校因為生源短缺而破產。

10、由於生育意願的下降,中國"九 五"、"十五"期間每年人口增量都不到預期的三分之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發現生育率已經降低到極其危險的1.2-1.3,年度人口抽樣調查以及 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這還可以從近年小學生銳減,小學大量關閉得到佐證。現在低慣性增長是人口銳減的前兆。但因為涉及利益和權力, 計畫生育就像是穿上著了魔法的紅舞鞋,停不下來了,計生委和部分人口學家將每年出生人口多計算50%左右,從而將客觀調查的1.2-1.3的生育率修正成 1.8。中國人口迷霧是"人工迷霧"。在《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建議下,中國人口政策還紋絲不動,《報告》預測在現有政策下中國人口將於2033年 達到15億,根據這種預測,2006年人口需要增加1300萬以上,但是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只增加692萬(實際上可能只增加兩三百萬),可見《報告》一 兩年的預測就與實際相差甚遠,遑論今後了。《報告》認為:"全國平均總和生育率在未來30年應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 發展"。中央多次強調要"穩定低生育水平",而不是降低生育率。國家統計局資料認為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達到13億。張維慶2005年11月說"按 照目前的總和生育率1.8預測,我國總人口將於2010年達到13.7億"。意味著如果生育率穩定在1.8的話,2005年到2010年這6年每年需要增 加1167萬人口。但是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5年人口增量只有768萬,2006年人口增量只有692萬。這說明計生委沒有穩定生育率的能力,中國的 生育率無法穩定在1.8,而是遠低於1.8。中國2005年底實際人口只有12.5億左右,而沒有國家統計局宣稱的13.07億。目前每年出生1200萬 左右,死亡1000萬左右,隨著老年人口的堆積,死亡人口將急劇增加,中國人口已經接近負增長,繼續現行人口政策,中國人口高峰連13億都難以達到,不可 能達到14億,更不會達到計生委和部分人口學家所宣稱的16億。

11、各民族的博弈歸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中國成 為第一人口大國得益於傳統生育文化(家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有大的道理。現在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不就是國家和民族意義的傳香火嗎?家 族的香火傳不下去,難道國家和民族的香火傳得下去?依照現在"科學"的標準,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有很多缺陷,但卻成功延續了我們的民族的文明和人口(而其他 很多文明卻相繼消亡);在古代那種生產力條件下,人類繁衍相當於緊急避險,要是採納現在"完善而公平"的文化和制度,連人口都不可能延續下來,更別說其它 的了。但是工業化改變了傳統的家庭模式,動搖了中華生育文化的兩個支柱(祖宗文化和禮教文化),從而使得中華文化圈的地區(臺灣、韓國、日本、新加坡、香 港、澳門)的生育率為全球最低。比較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生育率隨著社會發展而下降的趨勢,中國大陸現在停止計畫生育後生育率也只能在1.8左右(遠低於世代 更替水平)。中華文化圈的其他地區沒有刻意破壞生育文化,生育文化是遭到被動破壞的;而中國大陸的傳統生育文化遭到三重破壞:A、現在的物質生產至上的經 濟制度和家庭模式對中華文化圈的打擊;B、與蘇聯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曾經主動打擊傳統的生育文化;C、幾十年計畫生育的片面宣傳刻意破壞生育文化,人 口上限和超低政策生育率形成生育心理的"爬蚤效應"。因此中國即使停止計畫生育也將達不到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中國目前發展水平時的生育率(1.8左右), 多次生育意願調查也證實這一點。人口問題已經是火燒眉毛,容不得繼續延誤時機,中國人口政策需要方向性的改變,而不是"二孩晚育"這樣的微調。重建生育文 化、鼓勵生育的任務將非常艱鉅。

12、健全的人口結構是經濟起飛、國家崛起、合理養老金制度的建立等的必要條件,但不 是充分條件;而畸形的人口結構卻是經濟衰退的充分條件。近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已經下降到1200萬左右(數量還遠不如1940年代),其中女孩不到600 萬;印度每年出生人口2400多萬,其中女孩1200萬左右。意味著今後印度的物質再生產能力(勞動力)和人口再生產能力(育齡婦女)都是中國的兩倍。現 在在鼓勵生育的情況下,香港每個婦女只生育0.95個,臺灣、韓國1.1個孩子(這些地區發展水平比中國大陸早20多年)。要是光停止計畫生育而不鼓勵生 育,不能有效遏制生育率下降的勢頭,中國現在每年出生的這500多萬女孩(扣除不生育人群後,生育婦女不到500萬)到時候每人平均只生育1.2個孩子的 話,那麼每年出生人口只有600多萬,而其時每年死亡人口近2000萬,而2040年左右每年死亡人口2500多萬(1960年代中期每年出生人口 2500萬以上),相當長的時間內,每年人口減少1000多萬-大國空巢!

----------------------------------------------------------------------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