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中国,你的明天在哪里?!(五)

第五章 忠融骨髓化入血

作者:黄河清 发表:2008-10-05 20:0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与"忍"字相映成趣的是"忠"字,它们是民族文化里的双胞胎,是民族性里的联体婴。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文死谏,武死战。""武死战",好理解。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百姓造反,荡寇平乱;当然是要拿命去拼的。"文死谏",则是中国特色,需要拐个弯才能接受。商纣王酒池肉林,炮烙虿盆,叔父丞相比干进谏,赐死剖心;岳飞精忠报国,落了个风波亭枉死......例子多如牛毛。这些忠臣都名垂青史,千古流芳,万世敬仰。于是就形成了忠的文化。以忠为本、以忠为志、以忠为则、以忠为荣、尽忠蹈死!

封建末世清王朝,仍有数不清的忠臣死士。延至清与民国之交,还是有梁济、王国维的以身殉清、殉忠文化。

清末戊戌年间,清宫太监寇连才,明知会死,竟仍公然违背祖制上疏谏慈禧太后支持光绪帝变法,终被活活杖杀。

忠文化绵延不绝两千余年,是有道理的。屈原的忠、司马迁的忠、苏武的忠、关羽的忠、岳飞的忠、史可法的忠、文天祥的忠、梁济的忠、王国维的忠,他们忠的是国家忠的是民族忠的是道统。梁济(梁漱溟之父)、王国维,于1918年、1927年先后投河自尽。梁漱溟在王国维死后撰文曰:"......先父昔年自沉于积水潭后,有知交致挽联云:‘忠于清,所以忠于世;惜吾道,不敢惜吾身。'恰可移用来哀挽静安先生。"

这种"忠于世""惜吾道"的忠道统文化是构成中华优秀文化的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同于中共建政后完全异化的愚昧之极、既强迫强制又心甘情愿、既匍匐叩拜又无可奈何的忠党文化。

郭沫若早于1951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就当着毛泽东的面打出一面锦旗,上书"我们永远跟着你!",这是文化界向毛泽东献忠的滥觞。

还是这个郭沫若,1963年为毛泽东在飞机上所摄照片题诗:"难怪阳光格外明亮,原来窗内与窗外有着两个太阳。"创肉麻为有趣以示忠的先河。

1969年中共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八亿人"早请示、晚汇报"、大跳忠字舞、商店营业买卖时以背诵毛主席语录为始终,是忠到顶头、登峰造极,"把毛主席的指示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中"的标志。

芸芸众生、凡夫俗子的愚昧难以理喻;长期培养的党员、干部、红人尽心尽忠自有道理;心中明白、利害驱使者言不由衷也情有可原;可为什么几乎是历来全部被冤枉残害濒死的党国要人、精英学子、平民百姓也都如此尽忠死忠、迷途不悟呢?这就不是简单一句封建遗毒、愚昧愚忠可以解释得了的。

彭真在中共建政前的1948年,于晋察冀的一次党的大会上率先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这是新王朝将要建立之际,聪明的臣子藉助旧文化的造忠;彭真遭毛整肃时,向专案组一再提醒此点,则是人遭灭顶之灾时,总要捞一根稻草的乞忠。

陈伯达被关进秦城监狱时,再三再四地说明自己在内战时期救过毛泽东一回,也是类乎彭真临没顶时的乞忠行为。

刘少奇被斗后,徘徊于毛泽东住所路口,冀其邂逅一见毛,向毛表示愿回农村种地。这是绝望时的哀怜乞忠。

臧克家人称四朝元老,毛泽东、四人帮、华国锋、邓小平时代都很吃香。臧的忠是臻于顶峰的世故、圆滑。

冯友兰批林批孔,出卖老本,不忠学术,献媚皇后,改忠皇上。冯的忠纯是利益驱使,是"仁义礼智忠勇廉",无"耻"了。

邓拓是党的笔杆子,文化革命中被逼自杀,遗书"毛主席万岁!"这是明白人无奈何的忠。

老舍不堪毛泽东的红卫兵毒打,投河时带着手书的毛主席语录几十张。

翦伯赞夫妇被毛泽东定为"反动学术权威",双双仰药自尽时口袋里的字条是"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

潘光旦经历了他自己形象地概括的四个"S"后半生:投降、屈服、活命和灭亡(每个英文单词打头为"S")于1967年被折磨至死。叶笃义挽潘联:"平生不事积蓄,只落得两袖清风,遗书万卷;老来自勉服从,临终时家破人亡,不怨一言。"这是邓拓、老舍、翦伯赞、潘光旦之类的知识学人哀切苦涩的忠。

聂绀弩,文化界铮铮铁汉子,人誉第二个鲁迅者,在牢狱中渡过了半生后,有述怀诗曰:"手提肝胆轮囷血,呆对车窗站到明。"

时人著书赞当代大禹黄万里,通篇不离"披肝沥胆、忠心耿耿、负冤含屈"之类词语,所引诗句有"谁知贬谪崎岖路,多少提头直谏人!"

为什么知识人如此受冤,还总是离不开"忠"?

所有中共治下的人,都还没跳出"忠"的藩篱,都还在中共的思想理论框束下制约下思维。因而不被理解不被接受自以为的正确、好心好意就会觉得"冤",就会竭力声诉辩解,而怎么也不可能脱出那"忠"字的掌心。

流亡作家马建说:"至今没有一个打成右派的作家坚持自己的立场,要求不平反以证实自己确实是右派,即反对党的领导也反对社会主义专制。没有。"此话说对了前半句,错了后半句。因为没有一个右派真的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真正的悲剧也正在此!时代、文化的悲剧!无可更易的、更大的更深切的悲剧是至今亦然,连海外向中共频送秋波者还是大多数。文化的力量大极了!

党,是正义、是真理的化身;党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正义,就是真理。党已等同于封建社会的"天"、天子──皇帝了。这一"雷池",无论是谁,50余年来,大陆知识人没有能越半步。即使对毛泽东有离心,却从来不会对党离德,更不会对党的理论思想主义有怀疑。"为着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这一伟大崇高堂皇顶天臻于至极的思想理论主义教条理想缚定了所有人的身心大脑。他们缺乏或者说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是至死尽忠的缘由,这是总是悲剧的根源!

他们的愚忠,既是无可奈何,也是心甘情愿。

所有的各种各样的忠,构成了独有特色的现代中华忠文化。

中共的统治,就依赖着这种忠文化,屡屡化险为夷,延续着延宕着。

最著名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有"中国的良心"之誉的刘宾雁所疾呼所提倡的"第二种忠诚"。

刘宾雁的"第二种忠诚"是指不要向雷锋那样作驯服工具的愚忠,而是要对党的错误进行抵制,忠诚于党的正确思想正确指示。无论如何诠释刘宾雁的"第二种忠诚 ",这忠诚的指向是党的正确的一面;或者说,不忠诚于现在错误的反动的一面;又或者说,曾经有过的正确的一面,将要再有的正确的一面;如果更进一步地提高这忠诚的指向,是指一个正确的主义、一个正确的思想。这种忠不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道统,而是忠于党派忠于自己寻求献身的事业。如果一定要说这种忠是忠于道统,那么,这是将党派视为道统视为国家视为民族。这个党派就要是像仁义道德、像真善美、像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像国家民族一样神圣一样永恒了。这是不可能的!

这"第二种忠诚 ",受到了中共党内有识高官的欢迎和赞赏。人大委员长万里在1986年7月31日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离开讲稿,即兴说道:我为什么赞成刘宾雁的《第二种忠诚》呢?我们党需要这种忠诚。不是批判他吗?我找来看了。我们党需要这种忠诚!我同意刘宾雁的观点......我们不但需要雷锋式的第一种忠诚,还需要陈世忠式的第二种忠诚。"(几天后,万里约见刘宾雁。)"万里见到我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们就是需要你写的那种第二种忠诚'"。(摘自《刘宾雁自传》)

刘宾雁从少年时代起就有追求,追求主义、道理,美好的主义美好的道理,正确的主义正确的道理,所有自由民主平等博爱都涵括在主义道理里头。刘宾雁最终认定了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代表了这些美好,于是他选定了共产党。一旦选定了共产党,共产党的制度文化就无可避免地影响了刘宾雁的一生。在他发现这个党是一个反动罪恶的党时,刘宾雁还总希望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或者说总不能相信自己错了。在苏东波一泻千丈一溃无遗的事实面前,在大陆当政者残忍惨毒屠杀折磨人民的真相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无需任何怀疑辩驳的时刻,刘宾雁还是希望那个杀人的主义是对的。他一边义无反顾地谴责当政者的荼毒无人性,一边苦心孤诣地号呼嘴勿歪念正经。在他的内心世界,他还是没有跳出对党的忠诚,对主义的忠诚。这就是刘宾雁,晚年的刘宾雁,最真实的刘宾雁!

这样的刘宾雁,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是值得非常欣赏的刘宾雁,因为这才是最符合人性的刘宾雁。可以说,刘宾雁这个时候的顽固坚持,毋宁说是忠诚党、追求正确美好的主义道理,不如说已进而忠诚、追求、坚持人性的真善美了。

刘宾雁,终其一生,在矛盾中。他的犹豫、他的挣扎、他的不彻底,尽在这矛盾中!他的真实,他的人性、他的良心、他的可贵,也无不在这矛盾中。彻底否定主义,也就是彻底否定自己一生的追求、彻底否定自己的一生,这是非常痛苦的事。周扬、胡乔木、陆定一、胡绩伟、李锐之属,何尝不明白主义是祸根,可就是没有勇气走出来,因素很多,这会彻底否定自己一生的追求,也就是彻底否定自己的一生,彻底否定自己一生的价值是最主要的。这是人性!刘宾雁走出了大半──否定施虐者,是人性,但抓住主义这根稻草,以"好经给歪嘴和尚念了"为理由为安慰,自欺欺人,也是人性,更是人性!

当然,这是局限,是刘宾雁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几代人的局限。无论胡风、章伯钧、顾准、张中晓、李慎之,还是张志新、王申酉、遇罗克都脱不了这局限;刚烈、彻底如林昭,也有扮作窦儿喊冤的时刻和心态。可以说,大陆那几代人,概莫能外。老到成熟的鲁迅,也将人的出汗分为林妹妹黛玉的香汗和倔老汉焦大的臭汗。

然而,在看到刘宾雁"第二种忠诚"的局限时,绝不能忽视刘宾雁一以贯之对人性的坚守。大陆当今的境况,人性的全面沉沦堕落,愈演愈烈。目前,看不到人性复归的希望。刘宾雁对人性的坚守,就蕴涵着深远而伟大的意义。

从刘宾雁的矛盾中深入发掘,可以见出人性的真实和辉煌。在事实的铁证面前,在感情的漩涡中,刘宾雁寻找理性的支持来安慰来肯定自己,这中间该有多少不解、疑惑、苦闷、犹豫、彷徨、挣扎、浮沉的痛苦!?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如何痛苦,无论心在如何支离破碎地咬啮,刘宾雁在这种极端的矛盾痛苦中仍然稳稳地、牢牢地、定定地守住了仁义、博爱、诚实、正直、慈悲、担当、良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正是守住了这些人性这些道统,才可以说刘宾雁忠诚的指向已经不是党,不是主义,不是道理,而是人性了!

刘宾雁,是我们这个扭曲的时代,体现最活生生的最真实的人性真善美的最大标志。

最近辞世的何家栋先生和刘宾雁是同代人同路人,他们有惊人相似的炼狱般经历,也有完全一致的"第二种忠诚"。何家栋以自身的顽强执著证实了刘宾雁"第二种忠诚"的广泛存在,刘宾雁以"第二种忠诚"提升、明确了何家栋和自己最终没能跳出忠党文化的樊篱。

何家栋生前有篇重要文章"我们来自何处又去往哪里──《世纪之交的战略性思考》序"(2001年着,载《观察》网站),把"12.9"运动划分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思想阶段,把胡乔木作为这个阶段涌现的且在八、九○年代发生大影响的思想家来定位。笔者拜读余英时先生《重寻胡适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发现其中关于"12.9"运动的考证和论述与何先生对"12.9"运动的看法迥然相异,颇引人深思。

何家栋认为,20世纪中国思想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代人:世纪之交的一代、"5.4"一代、"12.9"一代,"4.5"一代和世纪末的一代。......

......与"5.4"一代思想纷呈、流派林立的情况不同,"12.9"一代的思想相当一致。由于时代的原因,虽然如费孝通、钱钟书这样的一流学者产生于党外的学术殿堂,多数具有思想家气质和抱负的知识份子都汇聚到了中共党内。......

"12.9"一代的阅读面是相当狭窄的,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国民党的"党义"读物,而是《铁流》、《毁灭》、《母亲》这样的苏联文学译着和艾思奇《大众哲学》一类的马克思主义简易读物,虽然"党义"读物与后者之间也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12.9" 一代的思想追求包括三个主要目标:对外是独立自主、伸张国权,对内是通过计划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以及在政治民主的轨道上实现国家统一。由于中日战争、国共对立的残酷性,由于李泽厚所说的"救亡压倒了启蒙","12.9"一代在延安整风中修正、降低了自己的自由民主追求,接受了以"新民主主义"为特色的毛泽东思想作为新中国的大一统思想。这样,也就延后了"12.9"一代思想家的产生。

划分历史,各有标杆。对于"12.9"运动,何家栋明显地以中共党文化的标杆思维与论述历史。"多数具有思想家气质和抱负的知识份子都汇聚到了中共党内。" 这同历史事实相违了,是典型的党文化的语言。其实这里"多数"的计算本身就是根据共产党的历史标准,早把众多异己知识人都排斥在外。他既能看到问题 "‘12.9'一代的阅读面是相当狭窄的,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国民党的‘党义'读物,而是《铁流》、《毁灭》、《母亲》这样的苏联文学译着和艾思奇《大众哲学》一类的马克思主义简易读物......"却仍然坚持把受这些遵命文学和马列主义普及简易读物熏陶影响者视为思想家,把这个阶段定位为一个思想阶段。他甚至能很清醒地指出"‘12.9'一代在延安整风中修正、降低了自己的自由民主追求,接受了以"新民主主义"为特色的毛泽东思想作为新中国的大一统思想。"

这就是说,对于这一历史阶段的定位,何家栋是从中共党史的立场,从毛泽东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来思维来总结的。我们应该理解何家栋作为受"12.9"运动影响而参加革命者,对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天然地抱有亲切感认同感回归感;但无庸讳言,这也是他作为中共的一员,始终对这个党怀有深厚感情的一大原因。这也正是何家栋在论述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脉络时会把"12.9"运动作为一个思想阶段来定位的根本所在。

1935 的"12.9"学生运动是完全在中共操控下发生的。在中共党史上,它是很重要的一页,何家栋视它为一个思想阶段与党史对它的定位是一致的;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抗日史上,国共两党对它则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学人眼里,它又是另一番景象。历史学家余英时在《重寻胡适历程》中对"12.9"运动的考证和论述,作为局外人与局内人何家栋的看法相映成趣,太能说明问题了。恕我大段引文如下:

......1935 年的"12.9"在一个关键的方面,断然不同于1919年的"5.4"如傅斯年(1896~1950)在1946年时所作的回忆:"5.4"的学潮大不同。"5.4"全是自动的,"5.4"的那天上午,上午我做主席,下午扛着大旗,直赴赵家楼。所以我深知其中的内幕,那内幕便是无内幕。"(傅乐成,1969:62~63)然而,就1935年"12.9"学生示威运动而言,今天我们知道,一切新启蒙运动,它也是由共产党地下基层组织细密策划与执行的。根据北方局党书记高文华(活跃于1930年代)的第一手记述:"学生动乱在‘12.9'运动中达到高潮。我们在北方局里支持且领导了此一爱国运动。赵升阳、柯庆施、陈伯达等同志为党中央的领导。公开场合的直接领导人,则包括李昌、蒋南翔(清华大学支部党书记)、林枫、姚依林、徐冰、许德珩等同志。 "(高文华,1982:187;叶永烈,1990:102)。此外,1935年,在"12.9"示威运动中被描述为"中国的圣女贞德"的学生领袖陆璀(活跃于1930年代),在她纪念这一事件60周年宣传文集中,公开承认,她那时在地下党组织的直接指挥下工作(陆璀,1995:7、19)。明显地,被巧妙策划来相互奥援的这两场运动──"12.9"与新启蒙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不免让人联想到狭义的"5.4"(1919年的学生示威运动)与广义的 "5.4"(胡适于新潮社所谓的"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但是"12.9"与新启蒙运动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北方局的地下共产党组织,因此说前者是 "1919年学生运动的目标直接延续和实现",而后者是"‘5.4'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似乎没有什么意义。(《重寻胡适历程》247~24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余先生作为局外人很客气,对将"12.9"和"5.4"相提并论,委婉地批评说"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是什么意义也没有,"12.9"与"5.4"二者扯不上。

鲁迅说:"捣鬼有术,也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事功,若捣鬼,尚且成不了,遑论思想!思想何能靠捣鬼形成、确立?!驻南斯拉夫中国使馆被美国飞弹炸毁后,大陆"愤青"们在中共的纵容指使下游行示威、砸美国大使馆领事馆的种种;追溯上去,文革时火烧英国代办处的种种,以及遵命抗美排日反苏斥俄援越帮柬支埃及要巴拿马......──这"我们也可以说不!"的种种,其声势可以浩大到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亿人,其地域范围可以遍及北京、上海几十个、几百个大中城市以至全中国,其时间跨度延续到57年后,较之"12.9"运动,规模宏大到几十倍几百倍,但能把这一切操控捣鬼的大动作看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留历史的有价值的思想阶段吗?

请再看余英时对"12.9"的细节考证,以见操控捣鬼的事实:

"12.9" 是刘少奇主持中共北方局的一大杰作。当时中共为了解脱在陕北的困境,决定发动全国舆论以促成中日战争的及早爆发,学生们沸腾的爱国热忱,自然首先成为这一新策略的突破点。因此潜伏在清华、燕大和北大的地下党员及其组织便在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发动了"12.9"运动。关于这一点,当年的参与者已公开站出来,作了及其坦率的交代。(1)......萧公权先生回忆当时清华的情况,恰可与北大相印证。他说:赤色阴谋家事先已指使党徒和同路人渗入清华。教职员和学生当中有多少人有心或无意地参与阴谋,为外人无从知道。我想为数不会很多,用有组织的少数去控制无组织的多数,只需要屈指可数的几个活动分子便行了。(萧公权,《问学谏往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页107)

萧先生虽不知内情,推理则十分精确。所以12月9日以后,北大的学生终于北卷入了运动之中。同一天的《日记》接着记下午3点后的情形,说:从长安(饭店)出来,过王府井大街,见有学生一队,似是游行到此。车过东安门大街,见最后一部份打着北京大学旗子,约有三、四十人。他们见我的车子,都纷纷私语。

我赶到第二院,见着郑秘书长(天挺),始知游行队伍到第一院门口站了15分钟,高喊"欢迎北大同学参加"的口号。有几十个同学忍不住了,出去加入游行。

我回到家中,得郑秘书长电话,知游行队伍已散了。晚上居仁堂打电话来,邀各校校长开会商议学生游行事。(中略)秦德纯市长报告,今天高桥武官去市府抗议,说今天学生游行,是有背景,主谋人是蒋梦麟与胡适。

......

胡适在12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孟真说我近日脾气不好!其实我这几天的失望比前20天更大。青年人没有知识,没有领袖,单靠捏造谣言来维持一种浮动的局面,是可痛心的。

今天城内各校传说日本兵到清华,打伤了几个学生,死了一个。城外各校则传说师大前天死了一个女生,并说死在协和医院!城里造城外的谣言,城外造城里的谣言!可怜!城里城外互造谣言以"维持一种浮动的局面",自是"12.9"学生运动的实况,因《胡适日记》而保存下来,但胡适的理解则完全错误。他限于 "5.4"运动的经验,以为学运的领袖都是公开站出来领导,如傅斯年、罗加伦、段锡朋、罗隆基等皆是明证。

"12.9" 没有五四型的学生领袖,是因为它的"领袖"是"真人不露相"的地下组织。"城里城外"互造"谣言"以保持运动的热度不下降,其实正是出于"领袖"的暗中策划。"12.9"在北大的最后高潮发生在12月31日下午蒋梦麟校长所召开的全体学生大会。根据胡适贴存的剪报,这次到会的学生有600人,空气十分紧张。下面是《胡适日记》关于这次大会的简单记述:

十点梦麟电话邀去谈话。各校长都到。昨天北大学生代表会议议决二事:

1、南下请愿,2、反对提前放假。我们今天议决,由北大校长下午召开学生会,看结果如何,再定政策。(中略)3点赶到北大三院,刚开会。梦麟先生先报告,次请我说话。我刚起立,即有几个学生江之源等大声"嘘"我,我从容把大衣脱下,上台讲话。

说了半点钟,我提议请校长测验公意,以二事付表决:1、1月4日提前放假,2、如不放假,1月4日复课。江之源等又大呼噪,说这是谈话会,不是学生会。我告诉他们:这是最大的全体学生会,我们要问问全体学生的意见。如果多数学生不赞成昨天的代表会议决议,代表应该反省,应该复议他们的决议。如果少数人把持不许同学多数有个表示的机会,这种把持是不会持久的,将来必要被打到的。我请梦麟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表决:

1、4日提前放假,无人举手。
2、不赞成提前(放)假,约有七、八十人举手。次表决4日复课:举手者101人次表决不复课举手者七、八人。有人喊,"不要表决!"那几只手又放下了。结果是零。

......

另外一封署名"学生友仁"......写了一封长信给胡适,摘引最有关的一段。他是这样说的:近因时局转变,我们有第一次的议决案──罢课3天表示点真正民意──我当然极端赞成。第二次的无限期罢课议决案发表出来,我们有几位同学负责向学生会建议,告诉他们对于这样大的难题,应当召开全体大会,让大家有充分讨论的机会,然后举行全体总投票(因大会总有不到者)。不料我们所得着的答覆:"不识时务,胆大妄为。"闷了20多天......那天召开谈话会,我当然是赞成复课的一员。不过看到少数藏在群众中做那种不露面的流氓(实在无以名之),用极卑鄙的手段威吓别人,而有些同学也就被吓唬住了,不敢举手。......

...... 这封信更是稀有的史料,不但具体地指出北大少数学生代表如何不尊重多数同学的意见,如何蛮横地把持着所谓"学生会",而且还揭发了那次全体大会举手投票时台下学生的活动实况──这是胡适在台上绝对觉察不到的。原来那天举手的人数仅有100人上下,是因为少数"藏在群众中......的流氓"用种种"极卑鄙的手段" 把本想举手的学生们威胁住了。这封信完全证实了上引萧公权先生的观察:"用有组织的少数去控制无组织的多数,只需要屈指可数的几个‘活动分子'便行了。 "(《重寻胡适历程》39、40、42~4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何家栋也许未看见过或不知道余英时说的这些情况,也许他知道的更详细更透底。无论知道或不知道,何家栋对"12.9"运动的看法与余英时是如此地相异,是绝不可能一致的。相同的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看法和结论会截然相反,这在史学研究中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余英时和何家栋的不同看法孰客观孰公正孰能作为历史留下来,也是毋庸置疑的。

何家栋在上世纪五、六○年代,编写的《把一切献给党》、《赵一曼》、《我的一家》、《革命母亲夏娘娘》、《王若飞在狱中》、《方志敏战斗的一生》、《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记毛主席在陕北战争中》、《刘志丹》等等诸多革命书籍脍炙人口、风靡一时,配合着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浸润、异化了好几代人的思想和心灵。何家栋对党的忠诚不亚于刘宾雁,对党的贡献大于刘宾雁,可这个党还是把他打入了另册。何家栋在炼狱里所受的煎熬甚于刘宾雁,他的两个儿子都被这个党折磨死了。

晚年的何家栋醒悟了。何家栋说:这个党,不是他们的。我们的党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找回自己的党(大意)。这比刘宾雁的第二种忠诚似乎进了一步,就差另立党中央了。但是仍然未能最后走出忠党的老路。海外有魏碑者,有相似而更明确的思路。魏碑在"有关刘宾雁、共产党与其他"一文中说:

于是我觉得共产党的精英们,应该明智写出一个"共产党再宣言"之类的东西,在其中肯定自己当初的高尚理想和历史功绩,然后明确宣布自己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和平退出历史舞台,然后改变名称,大幅修改党章,分步骤还政于民。当然在89~64之后,这个可能性对于中共自身已经微乎其微,但对刘宾雁、苏绍智、王若水这样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共产党的正统自居,迳自来做这个宣言,这对于这场轰轰烈烈盛行了大半个世纪的世界性运动的结束和转变,也应该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关于这个想法,我最想告诉和讨论的对象当然是刘宾雁,但其后几年我好像一直没遇到合适的机会。记得清的是91年前后在普林斯顿,我碰到机会当面跟苏绍智讲过,他当时很感兴趣,说日后找我详谈,但不知何故,日后不了了之。(《刘宾雁纪念文集》312页,明镜出版社2006年版)

何家栋逝世后,何夫人陈蓓说:"尽管如此,老伴对自己的人生抉择依然无怨无悔,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有一次对看护他的子女喃喃说道:‘我爱你们啊,但是,这能比得上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党吗?'这样炽烈如火的深情,这样九死不悔的挚爱,真是可用一片丹心可对天来形容的。"(陈蓓:又是一个未了的心愿(《新世纪》网站06年11月20日特稿)。如果说,这是未亡人在大陆那个环境里可能多少有点言不由衷的应付场面的敷衍话,那么何家栋有自编文集传世,陈蓓说:"老伴的《文集》中的所表述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充溢着对社会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切,表达出的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陈蓓:又是一个未了的心愿《新世纪》网站06年11月20日特稿)这应该是真实的反应。

何家栋的这一信马爱党忠党的局限从陈子明的以下回忆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粉碎"四人帮"之后,老何的老搭档王勉思在湖南少儿社当社长,就张罗着把《我的一家》、《赵一曼》等书署上何家栋的名字出版,一是为他正名,二是为他的"平反"增加一点份量。但被老何拒绝了。他说:"不出名也就少丢人。""其实我并不怎么看重我写的东西,总以为自己还可以写得更好些。过去的都不值一提。工人出版社现在重印《把一切献给党》《我的一家》,要署我的名字,都为我所拒绝。《中国的保尔》电视剧请我当顾问,我把聘书退回,他们不收。我说:只要你们别署我的名字,也别说我提过意见,你们怎么编都行,我不会找你们的麻烦,他们才放心了。既不想求名,也不想得利。过眼云烟,何足挂齿。我怀疑今天宣传这些东西还有什么意义。前人的功绩能掩盖后人的罪行吗?"(陈子明:怀念何家栋。载《北京之春》2006年12月号)

何家栋的淡泊、高风十分难得,令人由衷地钦佩叹服。但一句"前人的功绩能掩盖后人的罪行吗?"也毫无歧义地说明了他的思想局限。

说到底,何家栋诸先贤最终没能走出忠党的窠臼。无论对这个党的罪孽如何痛恨,这种恨,总也脱不出越不了"恨铁不成钢"的雷池。这同刘宾雁的"第二种忠诚"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为什么?他们的根本局限在哪儿?就是因为他们始终纠缠在这么个怪圈中:这个党的理论主义思想原本是好的对的正确的益世的完美的,被毛泽东篡改了歪曲了糟蹋了变质了,应该寻求恢复原本正确的党的理论主义思想。列宁主义不对,斯大林是暴君,毛泽东思想反动,但是马克思主义、原教旨的马克思主义、人道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对的还是好的。这是他们坚决坚持的底线。他们对毛泽东离心,但对党不离德。他们将毛泽东和共产党剥离,以便自慰与证实忠党是对的,是忠主义忠思想忠道统而非忠领袖个人崇拜。于是,"第二种忠诚"的发现和存在应运而生。

一句话,他们没有完全走出来。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思想!哪怕是如胡适认准了的泊来思想,他们也未确立。这不仅是何家栋诸先贤的局限,也是当今全体中国知识人的局限。正如热爱敬重何家栋刘宾雁诸先贤如笔者的知识人拳拳恺恺竭尽心智往积极方面诠释"第二种忠诚"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异曲同工的局限!知识人总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党文化的樊篱内思维、踉跄、跳跃。

马克思主义本身无论正误,在前苏联、在东欧、在东南亚、在北韩、在拉丁美洲、在非洲、尤其在中国大陆的实践,已注定了是罪孽、是为祸人类的大罪孽。那么,去争辩、证实原教旨、人道、科学、进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地不同于被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阉割歪曲变种了的马克思主义,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学术上有益的探讨罢了,于历史事实、于已被荼毒的各民族、被残害的亿万生灵则已毫无用处了!难道要将无比正确的原教旨、人道、科学、进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再来一番" 交学费"式的实践以证实争辩的输赢么?以试验人类社会的更加美好么?!

以何家栋诸先贤之优秀,一置身其中,就不由自主地受到党文化的影响制约,这恐怕只能是人类人性的局限才能予以解释的。

这个荼毒人类的党,不仅依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诸党魁耀武,也恃仗彭德怀、胡耀邦、赵紫阳、刘宾雁、何家栋......诸先贤以及包括笔者在内芸芸众生曾经的或会继续着的无怨无悔忠心耿耿扬威,而得以延续延宕。说到底,我们这个民族、16亿中国人,都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泽东早就有见及此。知识人却一直在徘徊、彷徨,被党文化的厚皮蒙蔽粘附,在忠文化的深渊中不能自拔。一代代地更换核心,一次次地换汤不换药。知识人却总是一次不落地抱有希望──幻灭──再希望......。中国上世纪后一半的思想史,实际上是除了毛泽东思想再无其它思想的思想史。如此,没有自己的思想,是绝无可能脱离党文化的厚皮、走出因循忠文化的深渊!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民主论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