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是破除“两难”上策

作者:吴君强 发表:2010-07-18 15:2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有很多“魔幻现实主义”现象,比如我们的收入在全球是中下水平,我们的房价却比肩发达国家,比如一辆原装进口的轿车,在国外不过20万,在国内一下子就卖到30万、40万,晋升豪华车之列,比如苹果、耐克、索尼这些在中国代工的国际品牌,在国内竟然卖得比国外贵40%,让国人误以为是奢侈品……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显然,在一个市场经济形态已经较为完善的市场中,用“商家太黑心”来解释是无力的,更让人信服的答案是,卖得贵,因为税交得多,而这部分,从来没在售价中列明。很不幸,中国是全球税种最多、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交了多少税?

近日财政部官员透露,今年财政收入有望达到8万亿,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一般来说,税收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90%左右,平均下来,中国人今年每人纳税约5000元。而在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更只有5153元。要知道,在本财年前三季度美国财政收入总计1.6万亿美元,全年估计为2.1万亿美元,由此大概推断美国人每年平均纳税6000-7000美元,而美国的人均收入则是近4万美元。显然,与美国相比,我们的纳税收入比过高。

一时间,“国富民穷”的讨论迅速成为媒体焦点,减税的呼声高涨。

官方媒体和官方学者赶忙出面解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采访时称,比较相对值更科学,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20%左右,这在发展中国家属于中等偏低水平,所以不能称之为过高。

但专家有意无意忽视了一些更为重要的相对值,比如,现在我国政府的行政支出占到财政收入的20%,这是日本的10倍,是美国的2倍,相比公款吃喝玩乐的挥霍,财政收入在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三项支出中一直“吝啬”,2009年这三项所占比例仅15%,而在美国,这三项开支已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

经济学家陈志武还算了一笔账,从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加1.2倍。在中国,超过76%的资产是政府拥有的,民间只有不到25%的资产。还有经济学家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69%下降到57%,累计下降12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国富民穷”并非无稽之谈。财政收入高增长之时,减税以及调整税收制结构,成为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果断出台减税政策,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是在提高中国经济的续航能力。

当前中国经济陷入“两难”,经济面临下滑的风险。政府大举借债主导投资的“猛药”,副作用巨大,不可再用,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6月出口新增有翘尾因素和取消出口退税的反刺激作用,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仍处于布局阶段,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处于摸索和培育期,拉动经济能力十分有限。

此时,不妨再次参考2008年减税对宏观经济的刺激轨迹。

2008年末,在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之后,中国出台了规模达5000亿元的减税计划,这项计划不但立竿见影,也是所有刺激计划中被认为是效率最高、副作用最小的。几千块钱的购置税减免,引燃了中国人的汽车梦,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购买力的释放,直接推动中国成为汽车产销第一国。而房地产营业税的减免,激发了人们的置业热情,成交量急剧放大,房地产的复苏更为2009年的“保八”立下头功。

正是地产和汽车两大增长引擎,带动了上下游众多行业的复苏,引领中国走出了金融危机阴霾。减税杠杆的运用,国家让小利,民众得小利,企业得大利,总的社会效益得到几何级倍数的放大。

很显然,破除“两难”,再次减税无疑是上策,让利于民,经济续航,可谓一举两得,这种有利于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的改革,势在必行。

来源:华夏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