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夏季養生法

發表:2006-07-02 01: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夏天,指陰曆4月至6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黃帝內經》在描述夏天的節氣特點時,這樣寫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在夏天的三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所以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

  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在談到夏天如何養生時,汪綺石在《理虛元鑒》裡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這裡再清楚不過地指明了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即《黃帝內經》裡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於夏季。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這是它的病理特點。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此為傷津的關鍵,津傷時,即見口渴引飲、唇乾口燥、大便乾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症。如果不及時救治,開泄太過,則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症狀,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導致死亡,由此觀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閑視之。

  濕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於這個季節。這個季節裡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徵。不僅如此,濕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合後,水液隨之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

  中醫還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症狀。又因濕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痺」之稱。一般他說,濕邪為病,病程較長,如濕溫病,常有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之臨床特徵。風濕夾雜,侵犯肌膚,關節所形成的風濕痺症則往往反覆發作。內濕病常見其病理性產物多呈穢濁不潔之物,如皮膚病變之滲出物,濕熱帶下之分泌物,質粘而腥臭。因此,人們常稱濕為「有形之邪」,其性穢濁。

  由於濕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帶下等症往往都與濕邪有關。

  對於濕,現代科學用濕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濕的程度。空氣的濕度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濕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若濕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又防因暑取涼」,這是告誡人們在炎熱的夏天,人們一定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正如《黃帝內經》裡所說:「春夏養陽」,那麼,在夏天又怎樣注意保護陽氣呢?

  首要的一點是,人們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冷過夜,或飲冷無度,致使中氣內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在乘涼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不少農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養生之道的。《養老壽親書》裡指出:「夏日天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攝生消息論》亦指出:「不得於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這些都是寶貴的養生經驗,符合夏季「養陽」的精神。夏季養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養陽氣,關鍵在於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這樣機體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

  其次要謹防冷氣病:所謂冷氣病,是指由於人們久處冷氣設備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時所患的一種疾病。輕者面部神經痛、下肢酸痛、乏力、頭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腸病等;重者會出現皮膚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現的各種症狀更加明顯。

  冷氣病發生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是,人們由於每天多次出入冷氣環境,這樣人體多次經受冷適應的條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經對腎上腺素的大量分泌,無形中給心臟增加了負擔。而在中醫理論中,早就有夏季宜養心的說法,因為五臟應五時,具體到夏季是心與之相應。夏季人們室外活動多,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加之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炎熱,故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因此,體內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環加快、汗出亦多。顯而易見,在這個季節,心臟的負擔是很重的,倘若不注意對心臟的保養,很容易使心臟受到傷害。由上可知,夏季人們多次反覆出入冷氣環境,於心臟是不利的,而心屬火,傷心即傷陽氣。

  第二點是,在久處冷氣環境中的人,一旦進入炎熱的自然環境時,體內就要發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除體溫迅速上升外,皮膚開始出汗,而帶汗的皮膚又往往粘有許多細菌。當人們再回到冷氣環境中時,皮膚和血管馬上收縮,細菌很容易利用開張的毛孔進入人體內而引起感染。

  鑒於上述情況,人們在酷暑一定不要貪涼,謹防冷氣病的發生。辦法是:

  室內外的溫差不宜太大,以不超過5攝氏度為好。室內溫度不少於25攝氏度。

  入睡時,最好關上冷氣機;冷氣房裡不要長期關閉,有條件時要常使室內空氣與外界空氣流通。

  當在室內感覺有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適當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

  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長期呆在冷氣環境裡,患有關節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氣環境裡生活。

  還有,要防濕邪侵襲:如前所述,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損傷脾胃陽氣。在盛夏是心與之相應,而在長夏,則是人體五臟之一的脾臟和其相應。所以,長夏的濕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醫營養學認為,長夏的飲食原則易清淡,少油膩,要以溫食為主,如元代著名養生家邱處機主張夏季飲食應「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也就是說,長夏的飲食要稍熱一點,不要大寒涼;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數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國一些南方地區,不少人有食辣椒的習慣,這是因為吃辣可以促使人體排汗,在悶熱的環境裡增添涼爽舒適感。另外,通過吃辣,可幫助消化,增加食慾,增加體內發熱量,從而有助於防止在高溫、高濕的時候,人們常有的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現象。

  防止濕邪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濕:中醫認為,「濕傷肉」,即感受濕邪,易損傷人體肌肉,如常見的風濕關節炎等症。《黃帝內經》裡又指出:「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下,指人體下部。意謂濕邪傷人往往從人體下部開始,這是因為濕邪的形成往往與地的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如常見的腳氣,下肢潰瘍,婦女帶下等。因此,在長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如果室內過於潮濕,空氣污濁,不僅傢俱、衣物發霉、長毛而損壞。還能損傷人體陽氣。有些國家對兒童風濕病的研究證明,50%以上的患兒,是由於住在潮濕的屋內造成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