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兆豐年

發表:2009-11-30 23:0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拔河,古代也叫牽鉤或拖鉤。據《隋書·地理志》記載,這種活動起源於春秋時期。楚國和吳國對抗,兩國都是在水網地區用戰船作戰。楚將模仿水運拖船的背纖動作:用一條大篾纜,上係數百個小索,相向對挽,以練氣力,所以叫作牽鉤。這種遊戲流傳下來,在南郡(今湖南省境內)、襄陽(今湖北省境內)兩郡最為盛行。到了隋唐時期,便由大篾纜改用大麻繩。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中說:"拔河古用篾纜,今則以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挂於胸前,分二朋兩相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贏。"湖南湖北盛行這種活動,是因為"俗傳以此厭勝,用致豐穰。"(《隋書·地理志》)即用以祈求豐年,實際上這也是農閑時的一種娛樂活動。拔河比賽的規模比較大,每次都有幾百人參加,加上幾千名觀眾,擂鼓吶喊動威," 群噪歌謠,震驚遠近"。統治階級列人民的這種活動深以為慮,恐由此釀成禍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就曾下令禁止過。但由於人民喜歡這種活動,朝廷命令是禁止不了的,拔河活動在民間依舊十分盛行。

到了唐代,拔河活動便由民間傳入長安城,也傳入宮廷之中。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安城曾組織了一次有一千多人參加的拔河比賽,"喧呼動地 ",不僅使長安城的市民看了為之震驚,就是當時在長安城的"外國客"見了,也"莫不震駭"。唐玄宗自己寫詩敘述這次拔河比賽的盛況是:"壯徒恆鼓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噪齊山岌,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唐玄宗的大臣張說也作詩奉和:"今歲好拖鉤,橫街敞御樓。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鬥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看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這兩首詩對當時拔河比賽的氣勢作了很好的描寫,並指明舉行這種大規模的拔河比賽是為了祈求豐歲。但實際上在唐代首都舉行有一千多人參加的氣壯山河的比賽,是具有極大的政治意義的。唐玄宗的文臣薛勝在《拔河賦》中透露了唐玄宗的真實意圖:"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日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體育比賽的氣勢自古以來就是顯示國力盛衰的一種方式。


来源:華夏風韻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