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古洞:160年修來的仙風道骨(圖)

發表:2011-12-03 13: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清新縣城北郊,筆架山麓,蔥翠的山林間掩蓋著幾處道觀,雲蒸霞蔚。這裡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太和古洞。

筆者會同幾位好友一起攀山而上,尋找那古洞入口。一位朋友告知,太和古洞並非有洞,而是道教中洞天福地的意境。道家的「無中生有」可謂叫絕,再仔細看那山,看那雲,看那山頭的怪石嶙峋,用「洞」來形容的確恰如其分。

如今的太和古洞雖留道觀,但已無道家常駐。查閱清遠縣籍典志,古時的太和福地,地處清遠縣城北郊,碧綠的濱江河於山腳下逶迤而過,因時有山洪發生,到處衝擊壘起無數奇觀怪石,更是點綴了天地之景象。由於草木叢生,虎狼常有出沒,風過松針,令人驚恐心寒。故而,日長年久,縣城西北郊便成了人跡稀少之地。

儘管太和古洞開山只有160年,但流傳下來的傳說亦真亦幻,有些尚有真名可考,有些則近乎虛構,許多還與道家仙人聯繫在一起,聽上去多出自講道的信士之口。筆者對這些傳說進行了蒐羅和整理,以饗讀者。

■太和古洞由來  黎守一與開山二十八友

清代咸豐四年春,一位僑居清遠城愛好堪輿學(俗稱看風水)的順德人,名叫黎守一(又名黎般若),夜夢道教呂純陽祖師降示,縣城北郊大和坑蕉園乃鐘靈福地,清屆靜修之所,可建仙宇道觀,教化世人。

於是,黎守一據夢尋境,果真尋得「世外桃源」。坊間傳說,黎守一自小隨父親從順德大良鎮來到清遠做綢緞生意,僑居城東,因愛好堪輿學,逐成奇人。

黎守一自小就喜歡輿學,但有機會就問輿求道。十來歲就能把老子的《道德經》倒背如流,二十出頭就讀懂了《周易》,比劃陰陽八卦,二十來歲就為人「睇風水」,且不收分毫。鳳城里巷,皆說「般若臉如翠玉,聲如銀音,道童轉世也」。

黎守一夢見呂純陽祖師降示的次日,邀集幾位同道好友前往北郊踏青勘察。一行人披荊拔茅、穿簇越壑,好不容易來到大和坑蕉園。但見峻峰起伏,群巒疊翠,兩脈清泉,左右迴環,茂林修竹,紫氣東來。黎守一等人不禁大喜,說道:祖師靈矣!蕉園乾坤是也。

隨後幾番勘測,開盤問輿,確定了這是呂純陽祖師降示的清界靜修之福地。於是,欲集資在此興建仙館道觀,響應的同道者從原來的黎守一、周泰清、馮覺芬、李安逸、黃息帆、陳柏芬、何鵬飛、馮玄中、馮修齡、何溢齡等十人增至二十八人。他們稟請知縣後獲批准集資興建,至同年冬,道觀告竣。這就是早期的「桃源仙館」。

仙館落成之際,清遠的商紳士賈前往祝賀,甚是熱鬧。姓程的知縣為表興建仙館之功勛,題筆書寫「大和洞」三字,其名取自地名大和坑,其意則謂「和興吉祥」。

黎守一見之,默想一陣後說道:「大者太也!」於是,拿起程知縣剛放下的毛筆,在「大」字下輕輕一點。這一「點」,便點出了道教的精髓,點出了洞天福地的玄機,更點出了一個百年傳奇的「太和古洞」。後人為紀念黎守一等二十八位集資興建仙館的創山功德,將他們尊稱為「開山二十八友」。

■程知縣歷難記  道家靈簽一語道破天機

程兆桂,乃清朝咸豐年間的清遠知縣,琴棋書畫,頗為精通,此人喜歡遊山玩水,吟頌詩篇。相傳咸豐四年,程知縣捐出俸銀四十兩,資助創建太和洞。竣工之目,他親筆題字「別有天地」和「大和洞」,分別懸掛於桃源仙館和洞門之上,足見其對太和洞的厚愛。

咸豐年間,清朝日漸衰落,可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身為清遠知縣的程兆桂只好聽天由命,寄希望於神靈保佑。哪知程知縣抽得一支下下籤,籤文曰:「二三遇赤荒,寒冬稻枯黃,孤魂呼無口,見城不見王。」程知縣不解其意,解籤的道士也支唔其詞,無法解通,最後賜了一條三角形紅巾給程知縣,吩咐他每天佩戴在脖子上,以祈逢凶化吉。

咸豐六年農曆11月,一支廣東洪兵起義軍(俗稱紅巾軍)攻陷英德後,揮軍南下,從魚壩出逕口,直逼清遠城,把駐守在逕口、黃崗一帶的清兵打得潰不成軍。程知縣憂心忡忡,整天腰配寶劍,在縣衙裡指揮作戰。

紅巾軍把清遠城圍得水泄不通,日夜攻城,終於在第十天下午攻破北門城樓,蜂擁入城。程知縣見大勢已去,命令親兵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和二個妻妾全部殺死,以免被辱,而他自己也趁隙自刎。

幾個親兵措手不及,眼睜睜看著程知縣血濺縣衙。一個親兵順手抓了一把禾桿灰捂在知縣的脖子上止血,另一個親兵背起程知縣便跑,隨著逃難的人潮湧出西門。

也許是命中注定,程知縣被太和洞道士賜以三角形紅布斤之後,整天佩戴在脖子上,他的幾個親兵見縣令佩戴此物,也就有樣學樣,照戴不誤。

紅巾軍頭目看見他們幾個頸也系紅巾,背著一個傷員,以為他們是救護隊員。正是這條紅布巾,救了他們的性命。

程知縣的幾個親兵逃過一劫,在城外找到一個郎中,替程知縣洗傷敷藥,簡單包紮後,連夜乘船逃往太平鄉大埔崗郭氏家族避禍。據郎中透露,程知縣因為有頸上的紅布巾阻擋了劍鋒,所以沒有傷及大靜脈,僥倖留得一條性命。

紅巾軍攻陷清遠城後,不久其主力部隊西征廣寧、四會,只留下一千兵丁駐守。在城西三十里太平鄉大埔崗郭氏家族避禍的程知縣探得消息,立即召集郭氏大埔崗房和黃洞房(即現在的飛來峽鎮)的郭氏鄉勇,日夜操練,並不斷聯絡各路鄉民組成「光復軍」,準備光復清遠城。

除夕夜晚,城外的「光復軍」與城內的居民裡應外合,打開城門,光復了清遠縣城。

此時,程知縣站在縣衙裡感慨萬千,想起死去的親人,才領悟了太和洞道士的籤文:「二三遇赤荒」,暗示程知縣的二個妻妾三個女兒在咸豐六年遇上紅巾軍(二三得六,赤即紅也);「寒冬稻枯黃」,農曆十一月已是寒冬季節,稻穀早已枯死(禾死),暗指「程」字已砍去一半,程知縣有性命之憂;「孤魂呼無口」,暗指「程」字砍去一半後,繼續砍去頭(口字);「見城不見王」,暗指砍去「程」字中的「王」字,表明清遠城的知縣程兆桂已被逐出縣城,流落他方,縣城已無「王」管。

■觀瀑亭的來歷  功名如塵土好施留後人

歲月悠悠,太和洞不知不覺已經歷了將近160年的歲月滄桑。前人在沿溪而上的小徑旁建築了許多涼亭,遊人每走一段路程,便可坐下憩息一會,細細品味沿途風光,詩意盎然。而每一個涼亭都有一個美妙動聽的名字:映日亭、惜步亭、聽泉亭、涵碧亭、澄心亭、大觀亭、自然亭、觀瀑亭等。各個亭子風格迥異,令人流連忘返。

其中,觀瀑亭的前身叫「瞻瀑亭」,由清遠縣城一個大財主捐資修建。財主喜歡遊山玩水,每逢初一、十五必定帶著妾氏、丫環、轎夫、護衛等人浩浩蕩蕩而來,到了瞻瀑亭,財主照例要在涼亭休息一會,邊吃果品邊觀瀑。

由於一場秋雨,溪水充沛,瞻瀑亭對面的瀑布如萬馬奔騰,勢如破竹,一道白練從山巔呼嘯而下,震天動地,扣人心扉。坐在亭裡,仍感受到絲絲爽朗的氣息撲面而來,愜意極了。

當天觀瀑的人特別多,遊人在讚嘆瀑布之餘也在讚嘆修亭之人。一位讀書打扮的年輕人感慨地說:「如今為富不仁的富翁不少,但修建瞻瀑亭的人就不一樣了,他肯定是個知書達禮、宅心人厚的大善人,可惜不識尊顏。」

聽著別人的讚美,財主心裏非常高興,但觀瀑之人並不知道是自己修建,又感覺有些遺憾。財主回城後,請畫師給他繪一幅肖像,然後命人將它懸掛在瞻瀑亭上。

有一次,財主重遊太和洞,忽然,他又聽到涼亭裡傳出的議論聲:「聽說修亭之人是個大財主、大善人,濟世為懷,熱心公益。可惜好人短命,過早離去,你看!遺像也掛出來了。」還有人提議向「遺像」默哀。

聽此議論,財主像失魂落魄一般,病倒後臥床不起。太和洞得道高人聞訊,前往探視。見面後遞給財主一個包袱,笑言道:「芸芸眾生,渺如塵土,功名利祿,過眼雲煙,施主何必介懷?」

財主聞言,打開包袱,覺得有如神助,精神一振,竟下床與高人品茗,眾人皆奇。原來,包袱中之物正是瞻瀑亭上的「遺像」。俗話說:心病還須心藥醫,高人解開了財主的心結,晚年更加樂善好施,九十而終。

瞻瀑亭幾經毀建後,至今還保存完好,但已經改名曰「觀瀑亭」,意為「前人建亭,後人觀瀑」。清遠一詩人贈題楹聯為:一瀑飛來銀漢外,千人仰望玉屏中。

■道家傳說  慈航石與觀音大士

在太和古洞幽靜的觀音閣右側,有一塊「天外飛石」,當地人稱之為「慈航石」。在道家眼中,「慈航石」必定與仙家有關,請聽一段由修山道士講述的慈航石傳說。

相傳觀世音菩薩的前世是在天庭玉皇殿上擔任巡天員的慈航大士。慈航大士接受如來佛的委託,每天降著祥雲在凡間上空梭巡,偶爾搖身變成凡人,度醒蒼生,點悟百姓的從善之道,使之脫離苦海,修成正果。

在太和洞附近,分布著兩個村莊,一曰「泰和」,一曰「樂院」。由於這兩個村莊賭風甚烈,時有因賭而家散人亡的消息傳上天庭,玉皇大帝甚為震驚,立即派慈航大士下凡間巡查。

太和村的張龍和樂院村的李虎是一對著名的賭徒,逢人便賭,已賭得債臺高筑,家徒四壁。某月農曆初一,張龍和李虎閑來無事,結伴同游太和洞。下山之時,兩人在慈航石旁小憩。兩位賭徒本性難移,不一會就說到打賭上了。

然而,兩人家中早已家空物淨,只剩下新婚不久的賢惠妻子。他倆最後商議:以妻子為賭資,歸贏方所有。

張龍說:「今天的打賭就是我講故事,但不准你插嘴,否則,你老婆就輸給我了,這叫做‘聽不準駁古’,知道嗎?」李虎當即應諾。

張龍說:「從前,我家有只大鼓,供奉在太和洞觀音閣內,是我家的‘傳家寶’,可厲害啊!初一打一下,響到十五,十五敲一下,響到初一……」

「哇,吹牛!哪有這麼大的鼓?」李虎忍不住插了一句。

「好啦,你又賭輸了,明天我到你家領老婆了。」張龍興高采烈,李虎卻懊悔不已。

慈航大士正在旁邊的叢林裡休息,把張龍和李虎的打賭過程聽得一清二楚,於是,搶先一步,來到樂院村李虎家,教李虎的媳婦如何應對。

晚上,李虎垂頭喪氣回家,其妻裝作十分奇怪,追問緣故。李虎一一告知,說十分後悔參賭,假若能避過此劫,從此一生戒賭,勤勞耕作,養家餬口。其妻聽後,勸他放心休息,明天一切事情由她應付。

第二天,張龍歡歡喜喜來到樂院村李虎家,向李虎妻子說明原委,並追問李虎去了什麼地方。

李虎妻子焦慮地說:「哎呀!大事不好了,昨晚我家跑失了一頭牛,伸頭過河吃了河東的10萬頃禾苗,他正到處找牛呢……」

「阿嫂,天下哪有這麼大的牛呢?」張龍說。

「嘿!沒有這麼大的牛,哪能蒙得住你家那麼大的鼓?」李虎妻子說。張龍霎時恍然大悟,卻又啞口無言,只好怏怏不樂離開。

後來,李虎經慈航大士的點化,漸漸走回正途。夫妻兩人男耕女織,生活漸豐,後來擁有良田萬頃,樂院村成了人間樂園,後人乾脆將樂院村叫成「樂園村」。

張龍見李虎改邪歸正,他也不甘落後,帶領全家人辛勤勞作,家境漸富。為了紀念慈航大士的告諭:「天下太平、和氣生財」,也把「泰和村」改為「太和村」。張龍和李虎的後裔為了紀念慈航大士,將慈航大士停留過的大石叫做「慈航石」,並在旁邊建廟供奉,讓後人永遠銘記普度眾生的慈航大士。

来源:南方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