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生產勞動,日常生活中出現了許多的工具,並有不同的叫法稱謂,時至今日,有的已經絕跡只能在博物館內一瞻它們的芳容,有的還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沿用。
一、古代傢俱
我國古代傢俱主要有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櫃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傢俱,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
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傢俱。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傢俱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並用,故有「床榻」之稱。
魏晉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傢俱。唐宋以來,高型傢俱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臺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
各個朝代的傢俱,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彫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產生過深遠影響。
二、古代炊具
我國古代炊具有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製的,殷周以後開始用青銅製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可在鼎腹下面燒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別較大。古代常將整個動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見其容積較大。夏禹時的九鼎,經殷代傳至周朝,象徵國家最高權力,被作為傳國之寶,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
鑊是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彷,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後來它又發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製成,後用青銅製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於鬲或釜上,甑裡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後,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
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範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眷爛熟。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甗」。鬲只用作炊具,體積比鼎小。炊具可分為陶製、青銅製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製,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三、古代食器
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簋(gui)、簠(fu)、豆、皿、盂、盆盂、案、匕、俎、箸
簋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
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
盆盂,均為盛物之器。
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
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於俎上,然後用刀割著吃。古人常以刀匕、刀俎並舉,並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製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質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製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製成。
四、古代酒器
古代酒器主要有:尊、壺、爵、角、觥、杯、卮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
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後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彞、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
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
觥(go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
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
卮,也是一種盛酒器,《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五、飲食稱謂
五味 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種味道。烹調上講究「五味調和」。
五穀 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五牲 五種動物,具體所指說法不一:一種指牛、羊、豬、犬、雞;一種指麋、鹿、磨、狼、兔;還有一種指磨、鹿、熊、狼、野豬。第一種說法流傳較廣。
六畜 指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八珍 指古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九云:「所謂八珍,則醍醐、麝沆、野駝蹄、鹿唇、駝乳麋、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後世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
羹 即肉汁。有兩種:一種是純肉汁,供食飲;另一種是肉羹,製成五味調和的濃肉湯,後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貧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為羹,這就是所謂的菜羹。
膾炙 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乾肉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後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来源:談古論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