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五行學說包含廣泛、意義深遠(圖)



五行(金木水火土)包含甚廣,可運用在哲學、醫學、占卜算命等層面上。(圖片來源:Pexels)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五行分為金、木、水、火、土。

五行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的由來

六經論五行者,始見於《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大禹謨》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其源起於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剋也。然土於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惟《呂氏春秋》則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順相生之序。《白虎通》又以土直辰戍醜未之四季而分旺於四時。文王后天圖像坤艮二土獨居夏秋冬春之交,則以火必得土而後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後能生木也。

五行的發展歷史

中國西週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到漢代,董仲舒又把五行賦予道德含義,認為木為仁,火為禮,土為信,金為義,水為智。

五行生成數

《易傳系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這裡說了十個數,一至五,是五個生數,五個生數各與五合而得六至十,是謂五個成數。

漢代經學家對這十個數有一定的解釋。如鄭玄說:「《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後。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偶,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禮記正義月令》引)

五行的關係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

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金木水火土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