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洲際導彈想攻擊美國本土沒門!(圖)


 彈道 導彈 洲際導彈 THAAD 薩德
「薩德」導彈防禦系統是目前唯一能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攔截彈道導彈的陸基高空遠程反導系統 ( 圖片來源: pixabay )

【看中國2017年7月2日訊】近期,朝鮮半島上由於局勢緊張,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導彈競賽。朝鮮聲稱他們的「大浦洞」導彈不僅能使韓國瞬間變成火海,而且能發射到美國本土。美國為了應對包括東風-41在內的中朝洲際導彈,早已佈置了重重防線。美國國防部導彈防禦局2017年5月30日宣布,美軍首次洲際彈道導彈攔截測試獲得成功。五角大樓導彈防禦局(Missile Defense Agency)局長、海軍中將詹姆士·D·敘林(James D. Syring)說:「這次測試表明,對於一個非常現實的威脅,我們擁有了可行可信的威懾力量。」國防部官員說,初步跡象表明,這次測試擊中目標,達到了它的主要目的,他們沒有提供任何細節。該部門將繼續評估其他數據,以確定該攔截系統的整體性能。攔截導彈是在加利福尼亞海岸發射的,幾分鐘後,它搗毀了一枚從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發射的模擬彈頭。

本次攔截測試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發射了兩次導彈。首先,從位於太平洋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的里根試驗場發射了一枚模擬洲際彈道導彈;隨後,在分析計算海基X波段雷達以及其他感測器監測跟蹤數據後,從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一枚攔截導彈。攔截導彈在外層空間釋放出「殺傷飛行器」,通過直接撞擊摧毀了模擬洲際彈道導彈。資深軍事評論員認為,本次測試難度極大,好比是「一顆子彈撞擊另一顆子彈」,「攔截彈道導彈尤其是洲際導彈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動用陸基、海基、空中和天基設備,探測、發現、跟蹤、鎖定目標,然後實施攔截」。美軍上一次進行導彈攔截測試是在2014年,獲得了成功。1999年以來,美軍共進行了17次導彈攔截測試,其中成功9次。

攔截洲際導彈有兩大難點

洲際彈道導彈按飛行彈道可分為洲際彈道導彈和洲際巡航導彈;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可分為地地洲際導彈和潛地洲際導彈。洲際彈道導彈通常為多級的液體推進劑導彈或固體推進劑導彈,採用慣性制導或複合制導,攜帶核裝藥單彈頭或多彈頭。它具有推力大,飛行速度快,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等優點。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多數尺寸大、笨重、不便機動,一般配置在導彈發射井內,採用自力發射(熱發射)或外力發射(冷發射)。潛地洲際彈道導彈配置在核動力潛艇內,採用水下冷發射。世界洲際導彈中,民兵,白楊,東風號稱世界三大殺手。這三大殺手,由於中段20倍甚至更高音速飛行,加上對抗攔截系統,使得洲際導彈中段攔截幾乎成為不可能。從網際網路搜尋得不到各國洲際彈道導彈飛行速度參數,只知道大概速度參數。

洲際彈道導彈從火箭發動機點火開始,飛行時間3~5分鐘不等(固態燃料火箭的推進加速階段短於液態燃料火箭),本階段結束時導彈一般處於距地面150到400公里的高度(依選擇的彈道不同而變化),燃料燒盡時的速度通常為 7公里/秒。亞軌道飛行階段即中途階段——本階段約25分鐘,期間洲際彈道導彈主要在大氣層外沿著橢圓軌道作亞軌道飛行,軌道的遠地點距地面約1200公里,橢圓軌道的半長軸長度為0.5-1倍地球半徑,飛行軌道在地球表面的投影接近大圓線(之所以是「接近」而非「重合」是由于飛行期間地球本身自轉造成的偏移),在本階段攜帶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或者是分導式多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會釋放出攜帶的子彈頭,以及金屬氣球、鋁箔干擾絲和全尺寸誘餌彈頭等各種電子對抗裝置,以欺騙敵方雷達。從距地面100公里開始計算,飛行時間約2分鐘, 再入大氣層階段,撞擊地面時的速度可高達4公里/秒即12倍音速以上,已知美國的 「和平保衛者」彈道導彈彈頭末端再入速度大於25馬赫。

「和平保衛者」[和平衛士]大型洲際導彈是美國第四代戰略彈道導彈,也是目前美國最先進的戰略導彈之一,1986年開始服役。到1993年,在美國沃倫空軍基地經改裝的「民兵3」地下井內共部署了50枚。導彈由彈頭和彈體組成。彈頭包括子彈釋放艙、10枚MK21核彈頭和整流罩,彈體分四級,前三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第四級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導彈採用慣性制導方式。根據1993年簽署的」美俄關於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協議」,2003年前50枚導彈全部拆除。

洲際彈道導彈飛行的全過程可分為上升段、中段和末段三部分。上升段通常處在對手區域內,實施攔截的時間窗口很小,技術難度很大;末段攔截時,由於彈道導彈飛行速度快,彈道俯角大,攔截資源分配餘地很小,且容易造成附帶損傷;而在飛行中段,彈道導彈飛行時間相對較長,彈道也比較穩定,可獲得多個前伸攔截窗口,因而一直是反導防禦的重點區域。

美國目前投入使用反導系統,包括地基中段防禦系統(GMD)、海基中段防禦系統(「宙斯盾」與「標準-3」攔截彈組合)、末段高空區域反導系統(「薩德」系統)和用於末段點防禦的「愛國者-3」反導系統,其中只有GMD是針對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的,其他幾種反導系統在設計時,均未考慮攔截洲際彈道導彈。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按照美國標準,射程5500公里以上的彈道導彈為洲際導彈。之所以只有GMD才具有洲際導彈攔截能力,是因為相對於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攔截洲際彈道導彈存在至少兩大難點。

首先是飛行速度快。決定彈道導彈射程的一個關鍵指標是飛行速度,速度越快射程越遠,射程1.3萬公里洲際彈道導彈的速度約為22馬赫。而速度一高,就壓縮了預警、跟蹤、攔截等環節的時間,而且導彈和目標交匯時速度高達30-40倍音速,對於導彈導引頭的跟蹤和最後的動能殺傷都帶來極大困難。第二點是飛行高度高。例如,美國「民兵」洲際彈道導彈的彈道頂點高度超過1300公里,大部分飛行段的彈道高度超過500公里,這是「標準-3」Block1系列無法達到的攔截高度。

美國的GMD系統的攔截彈GBI也在不斷升級改進之中,為首次攔截洲際彈道導彈創造了條件。GBI攔截彈可以視為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助推火箭,第二部分為火箭頭部的「大氣層外動能殺傷器」(EKV)。在綜合飛行試驗階段,GBI主要使用基於「民兵-2」洲際導彈第二級和第三級發動機組成的助推火箭,其末段速度約為7倍音速,而正式版本的GBI末段速度超過20倍音速。而其EKV戰鬥部也不斷改進,目前已經升級到CE-2版本。

三道致命防線

美國極力想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一旦計畫成功,這將是中朝洲際導彈所面臨的第一道防線。「薩德」導彈防禦系統:「薩德」系統全名為「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是目前唯一能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攔截彈道導彈的陸基高空遠程反導系統,總承包商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薩德」系統於1989年提出計畫,並開始一系列驗證試驗;2000年轉入工程研製階段,第一套系統於2008年部署。「薩德」系統的攔截高度達到40至150公里,這一高度段是射程3500公里以內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是3500公里以上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末段。因此,它與陸基中段攔截系統配合,可以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末段。

「標準-3」 海陸通用反導導彈:標準-3導彈是未來美國海軍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種高層彈道導彈防禦武器。去年,美國和日本聯合測試了標準-3導彈的改進型標準-3BlockIIA導彈,該彈把原來的343毫米彈徑擴大到了533毫米,這大幅增加了燃料攜帶量和藥芯燃燒面積,使導彈飛行速度提高了45-60%,相應減少了導彈攔截飛行時間,從而使實現攔截的區域得以擴大,最終攔截高度將達到500千米,這一高度可以對部分洲際彈道導彈甚至衛星實現攔截。而射程更遠、攔截高度更高的標準-3BlockIIB導彈也在研發之中,預計2020年完成部署。而一旦標準-3BlockIIB導彈順利服役,包括日本「金剛」級、「愛宕」級導彈驅逐艦,美國「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以及「提康德羅加」 級巡洋艦都將裝備該導彈,從而便於美國在大洋上攔截中國的洲際導彈,這將是中朝洲際導彈需要穿過的第二道防線。

美國陸基中段攔截系統(Ground-Based Midcourse Defense簡稱GMD,就是之前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1999年10月2日,美國首次進行真正的陸基中段反導試驗,即首次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飛行攔截試驗。目前,美國有兩個陸基中段攔截系統作戰基地:其中阿拉斯加州格利堡是主基地,次基地是加州範登堡空軍基地,但歸陸軍部隊。美國在這兩個作戰基地部署了數十枚陸基攔截導彈,以防範「流氓國家」洲際彈道導彈威脅。其所裝備的攔截彈最高速度可達8.5千米/秒,最大射高為2000公里。射程雖然尚未公布,但根據阿拉斯加的格利堡導彈基地負責人對外界的說法:「從這裡發射截擊導彈,可以防衛全美50個州。」所以預計射程達6000公里以上。一旦中國的東風-41突破了前兩道防線,這兩個路基反導基地將是美國國土的最後壁壘。

目前,美軍在位於阿拉斯加州的格裡利堡基地部署了32個陸基攔截器,在範登堡基地部署了4個。導彈防禦局還計畫在阿拉斯加州增加部署8個陸基攔截器,從而使陸基攔截器的總數達到44個。隨著此次攔截試驗的成功,美軍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擴充陸基攔截器的規模。在特朗普政府最近向國會提交的2018財政年度聯邦政府預算報告中,為導彈防禦劃撥的經費達79億美元,其中「陸基中段防禦」系統佔15億美元。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已經提出要將陸基攔截器部署數量增加到100個的倡議,屆時美國的洲際導彈防禦能力將達到空前水平。

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TMD)

TMD計畫是美國總統克林頓於1993年提出的,其前提是認為冷戰後"戰區彈道導彈"在第三世界國家中迅速擴散,並已成為美國前沿部隊及海外盟友面臨的主要威脅。美國認為,所有威脅不到美國本土的彈道導彈,都屬於"戰區彈道導彈",只有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彈道導彈,才是"戰略彈道導彈"。因此,TMD是相對於防禦"戰略彈道導彈"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而言的。TMD與NMD共同構成了美國"彈道導彈防禦"(BMD)構想的兩大內容,其開發工作由美國國防部彈道導彈防禦局具體負責。"戰區"是指"美國本土以外,由一個聯合司令部和專門司令部管轄的地區"。因此,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是"用於保護美國本土以外一個戰區免遭近程、中程或遠程彈道導彈攻擊的武器系統"。美國軍方對於戰區導彈的防衛有三種主要策略:一是在來襲導彈發射前偵察到並將其摧毀;二是在來襲導彈發射升空時將其摧毀;三是在來襲導彈飛行途中或重回大氣層時予以攔截摧毀。

TMD的設想由低層防禦和高層防禦兩部分組成。低層防禦設想包括"愛國者-3"(PAC-3)、"擴大的中程防空系統"(MEADS)、"海軍區域防禦"(NAD)系統,高層防禦設想包括陸軍"戰區高空區域防禦"(THAAD)系統、"海軍戰區防禦體系"(NTW)、空軍"助推段防禦"(BPI)。其中,"愛國者-3"、"海軍區域防禦"系統、"陸軍"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海軍戰區防禦體系"構成TMD的核心和重點開發項目。
THAAD系統。THAAD的研製工作啟動於1992年,陸軍定於2007年部署。THAAD是TMD中關鍵性的一節。THAAD主要用來阻截遠程戰區級彈道導彈,THAAD的目標是要在遠處高空將導彈擊落,這樣,就可以增加防範戰區彈道導彈威脅的能力,尤其是對一些有較大殺傷力的武器,可以在遠處和高空就把它們擊落,以防後患。THAAD系統具有攔截戰區彈道導彈所需的齊射能力。為在更高的高空和更遠的距離摧毀攜帶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威脅,以保證需要的防禦水平,齊射能力是必要的。THAAD項目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用戶作戰評估系統(UOES)。該系統能對系統作戰性能進行早期評估,並在國家緊急情況下提供有限的大氣層內防禦能力。

THAAD的導彈部分由攔截導彈、托板裝運發射系統和戰鬥管理/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組成。攔截導彈是命中-殺傷飛行器,它採用最新的制導、控制和殺傷飛行器技術。托板裝運發射系統使導彈發射箱、控制和發射執行平臺能便於運輸,戰鬥管理/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由執行THAAD任務所需的通信和數據系統組成。THAAD的戰鬥管理/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還提供與戰區防空指揮和控制系統連接的通用介面,以及與THAAD雷達連接的介面。

THAAD雷達能滿足能力更強的寬域防禦雷達的迫切需求。作為THAAD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THAAD雷達提供監視和火控支援,並向愛國者導彈一類低層防禦系統提供提示。THAAD雷達利用現有的雷達技術實現期望的功能:威脅攻擊預警,威脅類型識別,攔截導彈火控,外部感測器提示,發射和彈著點判斷。特別是,THAAD雷達將具有區分戰術彈道導彈類型的能力,並能在攔截後進行殺傷評估。THAAD雷達將進行一系列綜合性能試驗,為THAAD項目進入里程碑2作準備。THAAD雷達的研製成果將成為國家導彈防禦-地基雷達(NMD-GBR)的雷達技術驗證機的基礎。

美國在研製「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方面已經取得重大成功。自2002年以來,美國導彈防禦局已經先後對該系統進行了12次攔截彈道導彈靶彈的飛行試驗(不包括日本的這次試驗),10次獲得成功,並於2005年開始部署。到2007年底,美國海軍已經先後完成對3艘宙斯盾巡洋艦和7艘宙斯盾驅逐艦的改進,總共部署了21枚「標準一3」IA型攔截彈,可以在海上擔負彈道導彈防禦任務。按照計畫,到2009年,美國海軍將完成18艘宙斯盾軍艦(3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的改進,把「標準一3」IA型攔截彈的部署數量增加到53枚;到2013年前後,將把「標準一3」I型攔截彈的部署數量進一步擴大到132枚。

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

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全部組成是:2處發射陣地、3個指揮中心、5個通信中繼站、15部雷達、30顆衛星、250個地下發射井和250枚攔截導彈系統。具體地說,NMD是由5大部分組成的,即預警衛星、改進的預警雷達、地基雷達、地基攔截彈和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預警衛星用於探測敵方導彈的發射,提供預警和敵方彈道導彈發射點和落點的信息。這些衛星都屬於天基紅外系統,也就是說靠敵方發射導彈時噴射的煙火的紅外幅射信號來探測導彈。改迸的預警雷達,它們是NMD系統的"眼睛",能預警到4000-4800千米遠的目標。美國除要改進現有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地地彈預警雷達以及部署在加州與馬薩諸塞州的"鋪路爪"雷達外,還要在亞洲地區新建一個早期預警雷達。地基雷達是一種X波段、寬頻帶、大孔徑相控陣雷達,將地基攔截彈導引到作戰空域。

地基攔截彈是NMD的核心,由助推火箭和攔截器(彈頭)組成,前者將攔截器送到目標鄰近,後者能自動調整方向和高度,在尋找和鎖定目標後與之相撞,將它擊落在太空上。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利用計算機和通信網路把上述系統聯繫起來。這些系統部署後,24顆整天圍繞地球不斷旋轉的低軌道預警衛星和6顆高軌道衛星,一旦探測到敵方發射導彈,立刻跟蹤其紅外輻射信號。通過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系統,衛星除將導彈的飛行彈道"告訴"指揮中心外,還要為預警雷達和地基雷達指示目標。預警雷達發現目標後,將導彈的跟蹤和評估數據轉告地基雷達。一旦收到美國航天司令部的發射命令後,攔截彈就騰空而起。攔截器靠攜帶的紅外探測器盯上來襲導彈後,竭盡全力(靠動能)與它相撞,與對方同歸於盡。

GMD系統成功案例

那在攔截這枚洲際彈道導彈靶標之前,美國的地基防禦系統都攔截的是什麼呢?主要是兩種靶彈:一種是戰略靶彈系統(STARS),這種靶彈是在「北極星A3」潛射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由三級固體發動機構成,採用了「北極星A3」的第一、二級,第三級則採用Orbus-1發動機。該靶彈直徑1.37米,長11.5米,發射重量16.7噸,最大射程3000公里左右。第二種是LV-2靶彈。2010年2月1日,美國開始使用「靈活靶標家族」計畫中的新型LV-2靶彈。這種靶彈採用潛射的「三叉戟C4」潛射彈道導彈的第一、二級火箭和彈頭艙,具有誘餌釋放功能,射程為3000公里-5500公里,可模擬伊朗射向美國的遠程彈道導彈。到2014年的攔截試驗,GBI攔截彈首次成功攔截這種靶彈。LV-2是一種典型的模擬遠程彈道導彈的靶彈,但遠程彈道導彈的英文縮寫為IRBM,容易誤譯為是中程彈道導彈,所以有報導認為美國之前攔截的靶標都是「中程彈道導彈」,但實際並非如此。需要指出的是,在綜合飛行試驗階段,GBI曾攔截過洲際彈道導彈改裝的靶彈。2010年7月14日的試驗中,從範登堡空軍基地發射的TLV靶彈是基於「民兵-2」洲際彈道導彈改裝而成,該彈可以將一個400公斤的彈頭打到4000公里(縮短後的射程)外。

星球大戰計畫發展歷史

1967年,時任美國總統的約翰遜下令部署「哨兵」系統,這也是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前身,主要用於保護美國本土的人口密集地區。一年後改名為「衛兵」防禦系統,保護的目標由人口密集地區改為美國的戰略核力量。美國會於1969年批准部署「衛兵」系統。但由於「技術原因」,該系統於1976年被關閉。1983年3月,里根政府提出發展導彈防禦武器系統的「戰略防禦倡議」 (SDI),要求20世紀末之前,在空間或地面部署以定向能武器為主、包括攻擊衛星和截擊導彈的新型反彈道導彈系統。這項計畫後被稱作「星球大戰計畫」。美國當年設想的「星球大戰」計畫,旨在通過發展各種先進的非核高能防禦武器,建立一套太空和地面相結合的多層次、高效率的空間立體防禦網,對來襲導彈進行多層攔截,並摧毀於到達美國本土之前,從而「使核武器成為無效的和過時的武器」。1987年9月,美國開始「星球大戰」計畫第一階段的構造設計。

後來,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瓦解和蘇聯解體,美國認為俄羅斯已經無法繼續與美國在軍事上進行抗衡,克林頓總統於1993年5月宣布終止「星球大戰」計畫,開始著手「彈道導彈防禦」計畫。該計畫包括兩個部分:用於保護美國海外駐軍及相關盟國免遭導彈威脅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system -- TMD) 和用於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導彈襲擊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system -- N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使一個地區免遭近程、中程或遠程彈道導彈攻擊的綜合性武器系統,而後者則是保護美國全境不受任何彈道導彈攻擊的戰略防禦體系。1994年6月,美國防部成立「彈道導彈防禦體系辦公室」,統籌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1996年初,克林頓政府把「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計畫由「技術準備計畫」改為「部署準備計畫」,即「3+3」計畫。該計畫決定,在前3年發展「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所需的各種技術和進行綜合試驗,後3年隨時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1999年3月17日和18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相繼通過了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法案,該計畫終於以法律形式得到確定。1999年10月,美國軍方對用於「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導彈攔截技術進行了首次試驗,並獲得成功。2000年9月,克林頓宣布,由於對「技術和實用效能」缺乏「足夠的信心」,克林頓政府決定暫不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至於何時開始部署,將由下一屆總統作出抉擇。
「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主體是陸基導彈攔截系統。布希總統上臺後,加快了研製和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步伐,並將擬議中的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擴展為由陸基、海基和空基攔截導彈組成多層次防禦體系;並謀求建立一體化的導彈防禦系統,將克林頓時期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合二為一,統稱導彈防禦系統 (MD --Missile Defense) 。

由於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違反了美國和蘇聯於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反導條約》),布希政府先是尋求修改這一條約,遭俄方拒絕後於2001年12月決定單方面退出。2002年6月13日,布希政府正式退出《反導條約》。2002年12月17日,美國總統布希宣布,他已經下令軍方著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以預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造成的「災難性破壞」。根據美國國防部17日公布的初步導彈防禦系統計畫,美國軍方將在2004年底以前在阿拉斯加州格裡利堡基地部署6枚陸基攔截導彈,在2005年底以前在該基地再部署10枚,在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部署4枚,另有20枚標準-3型海基攔截導彈將部署在三艘裝備有宙斯盾系統的軍艦上,百餘枚空基「高性能愛國者-3型」(PAC-3)導彈將在全球範圍內部署,以攔截中短程彈道導彈。

2004年,美國軍方在阿拉斯加州的格裡利堡基地和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開始部署遠程導彈攔截裝置,正式啟動了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2007年前導彈攔截裝置總數將達到20個。此外,美國在東歐建立反導系統計畫包括在波蘭部署10個導彈攔截裝置以及在捷克建立反導雷達預警基地,聲稱是為防範來自伊朗等國的潛在威脅。與美國合作導彈防禦系統的國家還包括英國、澳大利亞、丹麥、法國、德國、義大利、以色列、印度、日本、荷蘭以及烏克蘭。2013年3月15日,美國下令軍方在美國西海岸新增14個陸基導彈攔截裝置,以應對來自朝鮮的導彈威脅。這14個攔截裝置將部署在阿拉斯加州,部署計畫預計在2017財政年度之前完成。

美國導彈防禦系統近期建設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11年前,美國在歐洲完成部署海基神盾武器系統、SM-3型攔截裝置以及諸如AN/TPY-2型雷達監視系統等感應裝置,以應對潛在的伊朗導彈威脅;第二階段,美國在2015年前完成部署陸基和海基攔截裝置以及更先進的探測裝置,擴大應對短程、中程導彈威脅的防衛範圍;第三階段,在2018年前完成部署以應對短程、中程及中遠程導彈威脅;第四階段,在2020年前完成部署以應對中程、中遠程導彈威脅及洲際彈道導彈對美國本土的威脅。

在里斯本首腦會議上,北約成員國領導人決定建立歐洲導彈防禦系統,並把美國和歐洲防禦系統相連。按照計畫,這套系統在2011年∼2020年間分階段實施,建成後能夠攔截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按照計畫,歐洲反導系統將在2020年部署完畢,大約440枚攔截導彈將分布在43艘軍艦以及位於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兩個陸地基地上。由於部署分四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不會對俄羅斯構成威脅,但從2018年開始,隨著「標準-3BLOCK IA」型攔截導彈的部署,將威脅到俄羅斯戰略核力量。

近年來,日本政府在美國的推動及國際形勢的影響下,研製和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步伐越走越快。美國積極推動日本研究、開發和部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一則是需要日本的雄厚資金和先進的技術,二則是想藉助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雙方的密切關係,使導彈防禦網伸展到亞洲各地。目前日本已能依靠美國獲得預警衛星傳送的彈道導彈發射預警信息;已擁有4艘裝備宙斯盾雷達的驅逐艦,並計畫再採購4艘;將研製探測能力更強的新型「未來警戒管制雷達」(FPS-XX);對已有的愛國者PAC-2型反導系統進行了改進;正在和美國共同開發一種以標準-3-2型導彈為基礎的海基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另外,日本計畫為「愛宕」級安裝彈道導彈防禦系統。2010年10月28日,一枚SM-3 Block 1A導彈從日本「霧島」號驅逐艦上發射,成功擊中夏威夷海岸的中程彈道導彈目標。「霧島」號是日本改裝的第四艘「金剛」級驅逐艦。日本政府計畫把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宙斯盾」驅逐艦的數量從4艘增加到6艘。迄今為止,4艘「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已經安裝上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據《導彈防禦內情》報導,日本已經開始考慮在「愛宕」級驅逐艦上安裝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日本計畫在2013年4月前發射15枚虛擬導彈,以此來提高日本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探測能力,該測試程序預計耗資近1.06億美元。日本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要求戰艦發射海基「標準-3」攔截彈,在太空對入侵導彈進行中段攔截。若攔截失敗,將採用陸基「愛國者-3」攔截彈,在大氣層內對入侵導彈再次進行末段攔截。韓國國防部稱,韓國導彈防禦系統(KAMD)旨在追蹤和攔截來犯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提高軍隊防禦能力。按國防部設想,韓國導彈防禦系統包括在宙斯盾驅逐艦上安裝艦對空導彈系統和經過改良的愛國者PAC-3導彈攔截系統,可攔截低空飛行的短程和中程導彈。韓國2006年開始購入愛國者導彈和遠程預警雷達,「自主構建」導彈防禦系統。韓國聯合通訊社報導,國防部在報告中把朝鮮軍隊設為「假想敵」,把構建導彈防禦系統的矛頭指向朝鮮。

BMD的戰略影響

中國導彈技術專家、量子防務首席科學家楊承軍表示,美國的這一戰略武器的成功試驗對其他大國的撒手鐧武器帶來很大威脅。當談及中、美、俄之間的戰略關係時,彈道導彈防禦(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簡稱BMD)比大部分其他問題都更具影響力。從美國計畫將「分段適應方案(phased adaptive approach)」自東歐擴展至亞太地區到中國近期的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BMD正逐漸被納入對區域和全球戰略穩定性的戰略考量中。一位美國專家解釋稱,面對冷戰期間以進攻為主導的核威懾手段,美國和蘇聯於1972年簽署了《反彈道導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簡稱ABM條約)以限制導彈防禦部署對戰略穩定性的威脅。另一位美國與會者補充道,隨著里根時代的到來,美國開始探討以防禦為主導的威懾方式,而這種方式主張採用BMD體系。

在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為擴展部署導彈攔截器而尋求修改《反彈道導彈條約》,但由於擔心其對戰略穩定性的影響,俄羅斯並不願接受這項修改。這是美國於2002年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並在阿拉斯加部署了30部導彈攔截器和8個發射井的原因之一。由於無法直接命中再入飛行器,所以早期的BMD裝配了核彈頭。目前,俄羅斯部署的BMD系統仍沿用以核武器為基礎的模式,但美國的BMD現在已經開始採用常規武器,而這種革新要部分歸功於動能攔截或「碰撞殺傷」的技術進步。美國已經成功克服了諸多在BMD測試和甄別中曾遇到的挑戰。更為先進的天基預警系統使美國反導系統能夠攔截洲際彈道導彈,同時一位俄羅斯專家還援引空間跟蹤與監視系統(Space Tracking and Surveillance Systems,簡稱STSS)和精密跟蹤和空間系統(Precision Tracking and Space Systems,簡稱PTSS)加以說明。STSS屬於2020年之後PAA計畫的第四階段,就跟蹤和甄別而言,STSS實際上更加雄心勃勃。一位美國專家強調,儘管俄羅斯和中國有所擔心,美國的BMD系統可能足以應對戰區導彈的防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吳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