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不示人!助產工具「產鉗」被當作寶物?(組圖)

作者:譚健鍬  發表:2018-01-22 19: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祕不示人!助產工具「產鉗」被當作寶物?
文獻記載,法國著名產科醫師莫里素,發明了一把可以刺穿胎兒顱頂的利剪。(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人類早就想過使用器械幫助產婦度過難關。限於科技的發展水準,一開始的工具往往只能用血腥和恐怖來形容。難產和阻產都令醫師和助產士傷透腦筋,母嬰雙亡則是最失敗的結局。死胎是由於胎兒頭部過大或腦積水,使得胎頭無法通過骨盆,造成胎兒滯留骨盆,最終因為產程太長和缺氧而導致胎兒死亡。十七世紀前,產鉗和剖腹產手術還未正式出現,當時的人只能採取碎頭的方式結束分娩,盡量保住母親的生命。

碎顱鉗剪只為救母

文獻記載,法國著名產科醫師莫里素(Francois Mauriceau)最早描述使用儀器刺穿死去胎兒的頭顱,然後拉出死胎。他發明了一把可以刺穿胎兒顱頂的利剪,使腦漿流出後顱骨塌陷,然後用另一個器械拉出死胎。這可能是最早的碎顱鉗剪。

十九世紀後期,此器械基本定型:一把寒光閃閃的大鉗子,兩個可以張開固定的側葉中間,赫然是一把鋒利的鑽子--必要時可穿入死嬰的腦袋,把腦漿攪爛,然後鉗子收縮,將頭部壓扁,繼而拖出整個胎兒遺體!一切只是為了挽救母親。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產鉗和真空抽吸技術的推廣,還有後來剖腹產技術的成熟,這些碎頭工具慢慢成為醫學博物館的古董,碎頭術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這種方式不僅殘忍,對產婦的產道也會造成重大傷害。

不過,我們應該對前人寄予同情,難產時如不及時積極干預,很可能換來一屍兩命的災難性後果!

產鉗祕不示人之因

十六世紀末,張伯倫(Chamberlen)家族由於宗教原因,從法國北部被迫移民到英國定居,他們世代行醫,尤其擅長外科和產科。這個移民家族的第二代出了兩位名醫,名字都叫彼得,史稱大彼得和小彼得。

據考證,大彼得・張伯倫在十七世紀早期已發明了產鉗這種助產工具。為了壟斷這門技術,他們一直將其視為寶物,祕不示人。有哪一家請他們助產,張伯倫家便帶著用箱子包裝好的產鉗進入產婦家中,並將家人一一阻隔在產房門外,更誇張的是還用黑布蒙住產婦的眼睛,防止她偷窺到神祕的器械。

分娩時,產婦家人在門外常聽到乒乒乓乓的金屬撞擊聲,卻對裡面的情況一無所知,百思不得其解。

這種器械的使用確實減少了很多悲劇的發生,自然也促成了很多喜事,於是人人仰慕張伯倫家族,富人更是不惜一擲千金。張伯倫家由此致富,成為靠技術賺錢的富豪典範。

祕不示人!助產工具「產鉗」被當作寶物?
早期的產鉗技術不太成熟,使用的風險依然不少,醫師們很多時候還是仰仗天命。(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產鉗的真面目終示人

到了十八世紀前中葉,隨著張伯倫家族的沒落與最後一位家族成員離世,紙終於包不住火,世人終於得以一窺產鉗的廬山真面目。緊接而來的就是這種技術的廣泛應用。擅長統計和分析的西方人還早早寫出了許多篇論文,總結產鉗技術的利與弊。

從發明到現在,產鉗的基本形制和設計理念大體一致:主體結構分為兩個扁平稍稍彎曲的葉,兩葉之間可形成與胎兒頭大小類似的空間。將胎兒頭環抱保護在其中,以免胎兒頭部受擠壓。當產鉗的葉片被鎖住後,將輕柔且牢固地套住胎兒頭部。助產者隨即手扶鉗柄,輕輕向外牽拉,幫助產婦將胎兒頭分娩出來。一旦直徑最大的胎兒頭部產出,身體其他部分娩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當然,早期的產鉗技術不太成熟,使用的風險依然不少,醫師們很多時候還是仰仗天命。就拿十八世紀使用產鉗聞名的威廉・吉法德醫師來說,在他最後十二個月的行醫紀錄裡,二十一名嬰兒出生後就夭折。三十七名存活的嬰兒中,他本人承認有五名受到產鉗造成的各種外傷。

產鉗的後續發展

在產鉗的發展史上,人類先後使用過高位產鉗、中位產鉗和低位產鉗,前兩者已在現代社會成為歷史,畢竟它們進入母體的位置過深,造成的創傷太大,對母嬰同樣不安全。低位產鉗適用於胎兒頭骨已到達骨盆底的情況,目前仍有使用價值。除了雙葉,也有人使用單葉產鉗,拯救母嬰於水火。無論怎樣設計,產鉗的優點和缺點都同時存在,對操作者來說,它的技術要求很高,非熟練者無法完成。

產鉗助產適用於以下情況:胎兒子宮內缺氧、產程停滯、母體出現併發症(如心臟病、高血壓病等)、巨大兒、瘢痕子宮、臍帶脫垂、真空吸引術失敗等需要盡快結束分娩的時刻。產鉗助產術對避免胎頭在盆底過度擠壓造成缺氧、顱內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等嚴重併發症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在積極縮短產程方面,低位產鉗有剖腹產及胎頭吸引術無法比擬的優勢,主要是因為準備時間較短,對新生兒窒息的盡早復甦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如此,真空吸引和剖腹產沒有辦法在手術能力不足的小醫院完全取代產鉗來助產。

當然,產道撕裂傷和胎兒頭面部的損傷,也是產鉗術無法徹底避免的。放置產鉗前,將產鉗的凸凹面均勻塗上潤滑油,置鉗動作輕柔,順應骨盆壁的形態及胎頭輕輕滑入,置鉗及卸鉗時盡量把作用力貼向母體骨盆側,將能減少部分併發症的發生。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從總體趨勢來看,產鉗的使用的確愈來愈少,甚至有些歐美國家已禁止使用,但由於其特殊優勢,仍是不少國家和地區的產科必備工具之一。

(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譚健鍬著作的《世界史聞不出的藥水味:那些外國名人的生老病死》一書)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来源:時報出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