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國留學生的網上出版物《北美留學生日報》(Jon Han/自由亞洲電臺)
【看中國2019年8月24日訊】近年來,微信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人,包括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們的主要信息來源。有美國媒體起底一家針對留學生群體的中文自媒體,披露他們如何通過捏造「報導」吸引讀者,以達到宣傳愛國主義的目的。
《紐約客》雜誌近日發表長文,介紹了中國留學生獲取信息主要渠道之一——《北美留學生日報》微信公眾號。
北留成「愛國」公號 中國官方也推廣
報導說,《北美留學生日報》微信公眾號有160萬訂閱人數,日活躍讀者量超過100萬。
值得注意的是,《北美留學生日報》的推送內容從早期的留學生生活指南,逐漸在2016年美國大選後轉變為帶民族主義色彩的中國新聞。雖然該公眾號與政府沒有直接關係,但中國官方媒體卻經常轉發或匯總《北美留學生日報》的內容。
旅美作家凌滄洲接受本臺記者採訪時分析說,在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環境下出來的人士非常容易自發地為中國官方進行宣傳:
「第一個是商業目的。如果這個自媒體粉絲多,流量大,他會帶來一些收入。第二政治投機。這種所謂的愛國主義,把愛強權置於愛自由、人權之上。」
據悉,《北美留學生日報》成立於2014年,最初由創始人林果宇在北京以個人的名義運營,2017年底完成融資,其中一個主要投資方是微信母公司騰訊。截至目前,《北美留學生日報》在紐約的辦公室有15名員工;北京則有30人。
用詞有嚴格標準 「辱華」是常規內容
《紐約客》的文章提到,《北美留學生日報》的辦公室的牆上,貼有包括「法輪功」、「達賴喇嘛」、「巴拿馬文件」在內的禁用詞清單,還有圖片選擇規範,要求員工不要使用國家領導人照片。
與此同時,「辱華」是《北美留學生日報》文章裡的熱門詞彙。截至今年2月,已被使用了至少145次。
記者在瀏覽《北美留學生日報》公眾號時發現,公眾號內很多涉及熱點事件的文章立場與中國官方宣傳口徑一致。以香港「反送中」抗爭運動為例,所有文章無一例外地批評香港示威者為「港毒」、「廢青」,讚揚「愛國青年」的一系列「對抗」行動。
凌滄洲認為,「辱華」文章的背後是愛國青年們的集體無意識和集體歇斯底里:
「在集權體制下的個人卑微。這些人只好去所謂的強大集體。‘辱華’這個詞就是偷換概念。還有就是利益決定腦袋。大多數留學的人非官即富,是既得利益者,當然是從骨子裡擁護這種體制。另外一部分的貧寒子弟是出於盲從的目的、被裹脅的。不要認為到了西方世界就會看西方的媒體或者一定會覺醒。」
目前在美國的前重慶師範大學副教授譚松也告訴記者:
「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個成功。就是從1989年之後,把很多學生培養成新一代帶有毛澤東紅衛兵特色的青年人。只要有人說祖國或共產黨什麼不好,他們就要跳起來維護黨的領導和祖國的尊嚴。」
他還補充說:「中國共產黨的大外宣在海外的滲透非常成功。通過留學生群體、社交平臺、甚至行政手段,把中國那套放到海外。」
北留發文反駁 《紐約客》起底文
面對《北美留學生日報》的「成功」,《紐約客》的文章指出,這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該公眾號缺乏直接的競爭對手。中國留學生除了很難從當地中文報刊中找到吸引他們內容外,很多人認為英文報導很難讀懂。《北美留學生日報》的推送內容則是利用集體主義這種中國特質,來贏得留學生們的「心」。
然而,《北美留學生日報》的其中一位文章作者卻表示,那些能引起大批讀者共鳴的文章「純粹是捏造的」。
《紐約客》的「爆料」促使《北美留學生日報》採取行動作出反駁。該公眾號的最新一篇文章表示「切實體會到了西方媒體如何一步步斷章取義,把白的說成黑的‘神奇技術’」。
凌滄洲表示,《北美留學生日報》這樣的公眾號是利用西方的言論自由來進行不平等的信息傳播:
「一方面歐美國家在言論自由上面不設防;另一方面,在中國的網際網路高牆下,信息不可能自由流通。兩邊的信息傳播是不對等的。」
譚松強調,西方社會繼續以言論自由的原則來包容中國式愛國主義宣傳是錯誤的行為,國際社會應該制止這樣的紅色宣傳在全世界蔓延。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