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香港公立醫院醫生訓練。(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處)
【看中國2021年2月6日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2月4日公佈一連串具爭議性的立法,欲趁議會沒有反對聲音之際從速通過。其中一項立法是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有建制派議員進一步提私人條例草案倡當局進一步降低門檻。香港醫療界的不滿聲音強烈,擔心香港醫療水準將會下降,也質疑當局此舉是為了鋪路引入大陸受訓醫生來港。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林鄭提出就非本地培訓醫生引入立法,有三大重點:「非本地培訓醫生」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須在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畢業,並在當地獲醫生註冊資格或專科註冊;日後須在一段時間内在香港公營醫院執業,不能直接私人執業。
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計劃曝光後,香港食衛局星期四晚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在負責香港執業醫生註冊及紀律規管的「醫務委員會」(醫委會)以外,另立一個新的委員會,決定哪些非本地醫院是「認可外地醫學院」。
該委員會的成員包括衛生署署長、醫管局行政總裁、醫委會主席、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兩間醫學院院長及政府委任的其他成員。但是,現有機制中的選舉代表則一律刪除,包括醫學會選舉代表、醫生全民產生代表,以及病人組織業外委員等。這意味著港府將直接跳過醫委會機制,掌握決定哪些外地醫學院能列入認可名單的大權。
中國醫生執業試合格率低 卻獲許免試執業
另一個關鍵點是新機制變相令中國及各地醫生無需經過執業試,便能夠擁有在港執業資格。香港醫學界普遍擔心新機制或拉低香港醫療水準。
翻查醫委會近年的執業資格試資料,中國醫生的合格率偏低,只有約一成半至兩成,遠遠落後於英、美、加、澳考生的四至六成。在醫學英語技能水平上,中國考生的合格率處於五成至九成範圍。
身兼醫委會委員的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擔憂,新設的委員會未必能為香港醫療水準把關,也看不到此機制如何能有效挑選適合香港醫療前線工作的外地醫生,亦不相信挑選前線醫生是委員會的著重點。
馬仲儀舉例說,醫學院的大學教授,可能會選擇一些科研成就比較高的大學,借此吸納他日能幫助做科研的醫生;衛生署可能想吸納做公共行政的醫生,「甚至可能使香港公共衛生政策越來越國内化,他們或者想找在這方面的醫生。但這些不是我們説的人手不足、門診等很久。」
醫學生憂新機制造成醫患不信任
實習醫學生Alex(化名)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新機制對香港本地醫學生不公平,擔心允許中國或其它地區醫生免試執業,或增加醫生之間的磨擦,及醫患之間的不信任。「中國醫生的水平比較參差⋯⋯可能香港和中國培訓出來的醫生,會因為能力差異的問題而帶來磨擦和不信任,始終醫生都要講求合作。病人也是,他們都會擔心中國醫生未必是最好的,醫生和病人的關係可能會越來越差。」
Alex未來有意在公營醫院執業,不過坦言對前途不樂觀,「即使工作量可減少,但始終要學習如何和外地醫生溝通,因為他們不是由香港醫療架構培訓出來,我日後可能又要對病人,又要教他們」。
張宇人倡更低門檻 醫學界轟政治決定
另一邊廂,自由黨飲食界議員張宇人星期五就《醫生註冊條例》提出私人草案,建議進一步降低門檻,讓食衛局局長「認可」水平不低於「執業資格考試」,或本地醫科畢業生水平的外地頒授之醫科資格;以及容許取得該等資格的香港永久居民或永居民的子女,畢業後可回港實習,享有與本地醫科畢業生同樣的免試執業路徑。
他又建議在衛生署、醫管局或兩間大學工作的外地註冊醫生,連續受僱不短於5年後可免考執業試,取得正式香港執業資格。據《立場新聞》報導,張宇人的家人正是海外醫生,他在2019年4月於電台節目透露,他女兒和女婿在美國公立醫院任職專科醫生,女婿原數年前計劃回港執業,但香港未有放寬海外醫生回港執業的制度而打消念頭。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對張宇人的修例表示失望,質疑是政治決定,要求就此舉行公聽會。他又強調,醫生註冊考試的成立是由於97年香港主權移交,質疑修例後免試是否要回到97前?他希望政府真正聆聽醫學界的訴求,「政府用如此大動作,改一個行之有效的考試制度,不知道對未來的醫療水平帶來多大影響,可能會得不償失。」
責任編輯:李家宏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