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凌杰逝世五週年 香港市民雨中悼念(圖)

發表:2024-06-15 19: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19年的6月15日梁凌杰穿著背上寫有「林鄭殺港 黑警冷血」的黃色雨衣以死明志,終年35歲,成為反送中運動中首名死者。(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2019年的6月15日梁凌杰穿著背上寫有「林鄭殺港 黑警冷血」的黃色雨衣以死明志,終年35歲,成為反送中運動中首名死者。(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4年6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懷橘綜合報導)今年6月15日是香港義士梁凌杰逝世五週年。2019年當日他穿著背上寫有「林鄭殺港 黑警冷血」的黃色雨衣以死明志,終年35歲,成為反送中運動中首名死者。之後每年的6月15日,都有香港市民帶上一束白花來到金鐘悼念他。今年亦不例外。

圖為2019年12月15日,梁凌杰去世半週年時,市民在他去世的地方留下字句。(攝影:龐大衛/看中國)
圖為2019年12月15日,梁凌杰去世半週年時,市民在他去世的地方留下字句。(攝影:龐大衛/看中國)

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每逢梁凌杰忌日,警方都派員駐守,現場氣氛緊張。有市民感嘆,如今在香港,悼念都成為一種罪。

今年6月15日,金鐘太古廣場外有大批警員駐守,仍然有市民到場以自己的方式悼念

據ReNews報導,其中一名市民杜先生,在「祭壇」前默站並三鞠躬。他說,近年警方的處理方式都是一放下鮮花就會發告票,或由食環清走,「很影響心情」,所以今年選擇這個方式表達哀思。

另有一對情侶,在警察注視下在「祭壇」放下兩枝白玫瑰,隨即被警員要求帶走鮮花並抄身份證,但沒有向他們發告票指控他們亂扔垃圾。他們表示對警方做法有心理準備,「他們怎麼做是他們的事,我悼念是我的事。」

也有人帶著鮮花,在附近踱步或默站,在太古廣場對開的行人天橋上,有人在欄杆上放上電子蠟燭和掛一個小燈箱,燈箱上畫了一件黃雨衣,寫上「沒忘記」。

夜晚大雨滂沱之下,陸續有市民到場悼念,在太古廣場花槽附近,手持鮮花默站致哀。

一名身穿黃色雨衣的女士特別引人注目,她去年也有到場。今年,她手持黃色雨傘默站,並為旁邊一名手持白花默站悼念的男子遮擋雨水。

有港人留言說,今晚雷鳴大雨,老天爺都記得當年。

網民Wah Kong Wong感觸表示:「燃點星火,卻是微不足道」,此心、彼心皆為陷於牢獄受苦難的一群的期盼,沉重無力感每天糾纏忐忑難奈,在人海,雙方看似素未謀面但又似曾相識,他們無私挺身揭露了當權者違背民意的醜態,敢於逆向濁流而遊走,守護憲制法律,並承受當權者對他們自身造成的傷害……感激每位旁聽師、探監師、追車師、寫信師,寂寂無名默默肩負起鼓勵激勵在囚人士的承擔,雖則姓氏各異但信念堅決不忘貫徹初心,懂得刻苦才會領略別人的痛楚,能聆聽被傷害的遭遇,良善的心越發寬厚,重光之日聚首之時不離不棄!

還有港人留言感嘆:「正是風雨同路見真心,月缺一樣星星襯。高潔情操,雨中更亮。」「烈士激起千重浪!天地為愁,景物皆悲。」「五年了,我們沒有忘記!五年後,我們仍然心痛!」

五年前的6月15日,下午4時許,梁凌杰穿著背上寫有「林鄭殺港 黑警冷血」的黃色雨衣,在金鐘太古廣場的臨時工作平台上示威,他還在棚架外掛上「全面撤回送中,我們不是暴動,釋放學生傷者,林鄭下台,Help Hong Kong」的橫額。

在晚上9時,梁凌杰突然爬出棚架墮下,被送往律敦治醫院搶救後證實不治,享年35歲,成為反送中運動中首名死者。警方在梁凌杰遺物中發現兩封遺書,其中一封為控訴書,內容闡述尋死原因是與訴求反對修例有關,另一封遺書則交待身後事。

事件引發翌日(6月16日)的二百萬人大遊行,港人對政府的冷血表示憤慨:已經有人以死明志,但政府仍不肯正式宣布撤回修例。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