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的心力交瘁磨掉了我買房的執念(圖)

作者:人間 發表:2025-02-19 09: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房地產
2024年1月29日,人們走過北京一座部分營運的恆大商業綜合體內已關門的餐廳。營運成為國家經濟困境加深的象徵。(圖片來源:GREG BAKER/Getty Images )

【看中國2025年2月13日訊】2020年7月,我碩士畢業留在上海工作,男朋友博士在讀,預計比我晚一年畢業,我們是校園戀愛,感情穩定。為了方便外出實習找工作,男朋友打算從博士公寓搬出來和我合租。由於疫情的緣故,從回校打包行李、領取畢業證、租房只有短短3天時間。

上海的夏天驕陽似火,我們頂著烈日跟著中介暴走了一天,中介滔滔不絕地講著疫情後房租降了不少,經過幾輪比價,最後我在豆瓣上轉租了一套1居室,省下了一筆中介費。房子位於上海內環邊上配套成熟動遷房聚集區,到陸家嘴需要地鐵6號線轉2號線換乘,這種需要換乘的房子會比2號線沿線房租要便宜一些。

隱約記得中介給我的推薦房源的傳單上寫著:1994年建成的某某五街坊50平左右的一居室,房價大約在250萬,單價約為5萬元/㎡。當時我對周邊的房價沒有認知,只是覺得房齡和我年齡差不多大,卻要賣這麼貴。

後來到自己買房的時候才明白,想在上海買房,對大多數的小鎮做題家而言,意味著要掏空兩代人的6個錢包,共同湊上一份首付,年輕人再馬不停蹄地捲上二十年,其間要時不時擔心房價下跌,上車晚的人,要時刻焦慮房價會不會上漲。

當一套房子被賦予了巨大的期待,承載過多的壓力時,「有房」便成了橫亙於大多數想要扎根於此的滬漂面前難以跨越的一座大山。

2017年起,我在上海讀研究生,那幾年上海的房價一直在震盪盤整,當時由於還在上學,沒想過買房的問題。沒想到2020年下半年,上海房價在沉寂4年後迎來一輪暴漲,二手房價開始水漲船高,尤其是次新房和優質地段的學區房,平均漲幅超20%,一些房子的漲幅甚至高達30%~40%,在高基數的影響下,20%的漲幅可能意味著要多支付100萬的購房成本。連當年的五街坊這類非學區老破小均價漲到了6.5萬元/㎡。

每次聊到買房的話題,身邊的老同事都會語重心長地勸我說:「佳佳,在買房這件事上,你一定要把槓桿加到最高,全家上槓桿,從歷史來看是房價一直會漲的。」「對啊,2015年買對一套房,等於少工作10年。」

那時看著日漸高漲的房價以及周邊已經買房享受到紅利的朋友同事,我的內心既羨慕又焦慮。

我的身邊有不少在2018年—2019年買到新房的朋友,當時7萬/㎡買到的新房,交房後轉手就可以掛牌10萬/㎡,而且在上海買房子或多或少會向銀行貸款,在槓桿加持下的財富效應更為顯著。面對巨大的財富效應,上海新房市場開始熱度上升,新房逐漸變得一房難求。在狂熱氛圍下,我和男朋友開始商量買房的事情,他老家有一套閑置的婚房,當時房子還有租客,因為我們還在上學,並沒好意思催家裡賣房籌款。

過去20年裡,一線城市的房子具有很強的金融屬性,房價上漲的趨勢足以沒上車的人後悔沒早點上車,捶胸頓足,在車上的人感嘆自己的眼光獨到,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大家彷彿形成了一個共識:早買房早享受,提升居住體驗的同時可以享受房價上漲帶來的資產增值。在這種氛圍下,當時的感覺就是一定要盡快買房,晚買一天彷彿要損失一個億。

天不遂人願,我們的買房路上充滿坎坷。

首先是2021年1月出臺了新房購房積分政策,社保年限越久額外積分越高,家庭比單身基礎分高10分。新房的積分兩極分化,高倒掛的新房積分至少需要65+,甚至有樓盤需要80+。60分是新房品質的分界線,60分以下的新房會存在離地鐵站遠,倒掛少等問題。積分高的新房一般和周邊二手房價存在20%~30%的倒掛,這就形成了套利空間。很多本地有房家庭把房子出售或者過戶給親屬,在積分政策的加持下,他們有更高的概率入圍優質新房,享受到打新紅利。

作為剛工作的新上海人,我和男朋友在社保年限上毫無優勢,就如同眾多新上海人自嘲的那樣:「新政是要我們接盤老上海人的房子,他們既享受到了房子帶來的巨大財富效應,又可以享受到買到「高分好房」的優先權。」在這種背景下,分數不夠結婚來湊,結婚之後可以多加10分基礎分,而為了買到更好的房子,增加入圍概率,我和戀愛4年的男友開始考慮結婚的事情。有人為了買房子假離婚的,而我們是為了順利買房,腦子一熱真結婚。

2021年6月男朋友博士畢業,同年10月他拿到上海戶口,我們開始緊鑼密鼓地推進買房事宜,陸續關注了多個買房公眾號,加了買房互助群和中介的微信,一邊研究可以選擇的地塊,一邊張羅年底兩家見面,推進結婚的事情。

而就在2021年8月時,上海推出三價合一政策,即貸款評估價、網簽備案合同價、房管局計稅評估價三者取其高,這導致很多二手房的首付比例提高到50%附近,並且二手房要承擔較高的稅費。我們盤了盤可以湊到的錢總共在250萬左右,買二手房的話只能買500萬左右的房子,在當時的上海,可選的房子比較有限。

綜合分析下來,打新房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為了湊足250萬首付,需要把男朋友老家的婚房賣掉。男朋友老家位於華東地區某三線城市,房子是2013年左右買的,2021年的時候可以賣到8000元/㎡,位置在市區重點高中附近,預估可以賣90萬左右。

由於當時上海房價的行情比較好,我們對老家房子的價格也比較樂觀。但現在回看當時已經是二三線房價的高點,作為當局者,對房價的高點是沒有任何判斷的,陷入了房價會一直上漲的錯覺,沒有預料到後面房價會進入長達3年的下跌區間。

2022年過年,我們安排了兩家家長見面,飯桌上男友爸爸問起:「你們家想要多少彩禮,你們養女兒不容易,我們盡量滿足」。我們家對彩禮的事情比較佛系,見面前內部商量就是想要湊好首付。我爸按照約定的話術回答到:「上海買房子不容易,我們只希望孩子過得幸福,彩禮就算給我們,我們也會給孩子,我們就希望孩子能有房子住,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你們能湊出首付。」「沒問題,首付我們肯定會盡力滿足。」聽到爸爸的話,我心裏感到酸酸的,對於普通三四線城市的家庭而言,上海的首付相當於大半輩子的積蓄,著實是掏空了6個錢包,即便是這樣,最後買下來的房子,其居住環境也難言舒適。

男朋友的爸媽回到老家就聯繫中介把房子挂了出來。沒想到過年後上海從3月開始封城,這段時間上海的新房交易如火如荼,封城期間御橋博翠開盤,這個盤前期換過開發商,前面兩期沒有產證,三期交付出現延期。封城期間這個盤線上開盤選房,竟然基本售罄。據說售樓處的小姐架子很大,一副愛買不買的樣子,令人嘩然。果真在賣方市場的背景下產品力、安全性都不是大家考慮的因素。

解封之後,上海的房產交易迎來一波小陽春,封城期間壓抑的需求得到釋放,我和男朋友在解封當月便申領了結婚證,領取結婚證的過程還有個小插曲,本來我們找大師算了良辰吉日,在隨申辦上約好了時間,結果到了日子我們被封在家裡,我們只能換到6月領證。積分買房政策真是提高結婚率的幕後推手。

男朋友家裡陸續給我們轉了100萬,但是老家的房子一直沒有賣掉,這筆錢沒到賬我們手裡的錢不夠參與意向的樓盤,因為賣房的事情,很少吵架的我們,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我埋怨他:「我們不領證就不賣房,為什麼不早點賣房子。」他理直氣壯地解釋說:「我問你要不要買你自己說不著急的,這房子我們又不是不想賣。」我氣得直哭:「我們又沒結婚,我怎麼好意思讓你賣房子。」好在情急之下的爭執並沒有影響我們,男朋友還是安慰我道:「別著急,不行可以找家裡人週轉一下,我再問問老家的朋友,看他們身邊有沒有人有購房意向,我們家那邊很多買房需求都是上海打工回去買房子的,封城之後流動性不好自然會難賣,不是不想賣,我們再等等。」

從年後開始掛牌直到7月份,來看房的人寥寥無幾。房子挂價88萬,和去年的高點相比已經便宜了7萬。後面又降價到80萬,終於有人出價75萬想買,經過幾輪討價還價,最後以77萬成交。當時感覺是不是賣便宜了,糾結要不要再等等。男朋友說:「我們著急買房子,還是賣了吧,反正我爸媽也不住,他們不喜歡這套房子。」

今年5月份聽說同小區樓層差一點的樓層,以45萬成交,價格基本回到了2015年。聽到這個消息無比唏噓,暗自慶幸於在次高點賣了房子。

湊好首付後,我們結合積分情況和未來的現金流,明確了自己買房的目標。首付大約有230萬,我們打算買600萬左右的房子,這個價格在上海只能買到中外環的新房,目前基礎分是60分,我社保2年,大約有2.4分的加分。有一次有個朋友提醒下,我才發現我們算錯了社保積分,應該用我男朋友的社保基數,博士讀書期間算社保年限,他工作1年疊加博士3年,大概有4.8分的額外積分,為此我們錯過了2個盤的搖號。對於離地鐵站遠,周邊配套不好,規劃不確定的房子我們會明確放棄,由於新房打新需要準備很多材料並且要去現場排隊,所以對於公眾號或者新房銷售明確表示我們分數不夠的房子,我們都不參與打新,出於自住和投資的考慮並不想撿漏有瑕疵的房子。湊好首付之後,我們租車考察了上海待上市的土拍地塊,標出值得參與的目標新房。

我加入了一個群友主要是新上海人的買房群,群裡會討論買房攻略,分享自己買房的情況。每當有群友成功上車,大家都會在群裡接好運,送上祝福。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個群友著急上車,買了唐鎮王港的新盤,均價6.5萬/㎡,沒有地鐵,2019年附近1.2km的新房開盤價在4.5萬/㎡,這個盤明顯安全墊不足。樓盤第一期竟然觸發了5年限售。群友買到新房後在群裡開心分享,隨著後面幾期這個盤不僅不要積分,還啟動了中介分銷,後面群裡聊起這個樓盤,買到的群友在群裡自我安慰,大家對他也從祝福變成了安慰。目前小區周邊的次新房價格已回到了5萬/㎡,不知後續這個小區的二手房要如何定價。

和前同事M聊天,他已經踩線上車熱門新房,房價7萬/㎡,周邊均價9萬-10萬/㎡,他的搖號靠前,買到了不含裝修的心儀樓層,當時我和老公回老家探親,覺得自己的積分不夠就沒參與,看到前同事成功上車,內心充滿了羨慕和嫉妒。隨著周邊買到房子的朋友越來越多,而我們還在原地踏步,全是理論沒有實踐。

後面我們租到了同事M家附近的公租房,今年偶然和他聊起後面住得很近,週末有空可以聚聚,他說:「如果可以租一輩子房子,我也不想買房。」此時,新房周邊二手房均價也從9萬+回歸到7萬+。

在我們踩過的眾多樓盤中,有一個位於凌空路的新房,我們的積分肯定夠,房子6.4萬的均價,離地鐵站不算近,沒有倒掛,周邊的動遷新房只要4萬/㎡左右。我們去踩盤的當天,售樓處人山人海,銷售小哥忙不過來,我驚訝於這種地段還能如此火爆。最後我和隊友還是理智戰勝了買房的焦慮,沒有參加,後面隨著房市遇冷,這個盤的三期已經開始降價分銷,周邊的新盤也沒有去化。

2022年10月,閔行外環邊某高端社區開了新盤,這裡2020年開盤的小區B,開盤均價6.8萬/㎡,100平米小三房均價在6.2萬/㎡,到了2022年小區已經可以掛到9萬+/㎡,投資回報率十分可觀。相較於B小區離地鐵站僅有1000m的距離,新盤離地鐵站步行2.7km,99㎡的戶型均價在6.5萬/㎡。小區雖然周邊環境很好,但是對於需要地鐵通勤的我來講,著實增加了通勤成本。雖然成功案例就在眼前,但是我自己還是下不去手,總覺得這個盤賣不出9萬/㎡的均價。群裡有個很活躍的群友W也打算參與這個盤,我們加了微信,他是做晶元設計的,他和我們一樣剛結婚不久,比我早工作2年,迫於媳婦的壓力需要盡快買房。這個盤入圍比只有1:1.3,只要入圍就有較高的概率搖中,看著認購群裡的人數很快到了500人,我感覺這個盤我的分可能不夠,加上距離地鐵站過遠,我們放棄參與認購。W最後壓線入圍,順利搖號上車。我內心複雜地對他說:「恭喜恭喜,周邊的學校也蠻好的,總算對你老婆有交代了。」他說:「謝謝,希望你們盡快買到心儀的房子。」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閒聊了幾句,W的老婆生了娃,他問我:「房子買得怎麼樣啦?應該已經買到了吧。」,我回覆道:「我還在躺平觀望。」他羨慕地說:「現在看樣子房子一段時間都不會漲了,你們可以慢慢挑了。現在已經是買方市場了。」他羨慕我無債一身輕,我羨慕他人生大事搞定,後面安心搞錢就好。

2023年初,全國放開口罩管控,房地產三支箭齊發,大家對經濟和地產充滿了期待,上海房價迎來了一波小陽春。我們關注很久的樓盤要開盤了,房子位於浦東外環某綠地旁,一條馬路把城市分成兩個界面,一面是動遷房聚集,房子6.8萬/㎡,一面是國際社區,房子可以賣到10萬+/㎡。樓盤是鎮政府和城投聯合開發,分三批上市,第一批在中間位置性價比最高,第二批沿河最貴,第三批靠馬路。由於疫情的緣故,浦東是小程序預約認購,線上拿號填寫資料,由於某些緣故第一批房子在小程序預約階段,銷售不理,線上取不到號,無法參與認籌。只有少部分「幸運兒」搶到了預約名額,沒搶到號的買家憤怒地把小程序的開發商投訴到了12315,這個小程序就這樣被下架了。

自此以後,新房認購要現場排號,一個特殊時期的產物就此終結。第二批沿河而建,河上有一個水閘,作為金融從業人員喜歡流動的水但不喜歡攔住水流動的水閘,不想每天睜眼能看到水閘,加之第二批比第一批平均每套貴了50萬,我擔心買入價高後面賣出時優勢不大。儘管銷售預判搖到的概率非常高,本著買房子我要住半輩子的想法,也由於水閘和價格的原因沒有參加認籌。

我們參加了最後一批的新房認籌,我和男朋友下班去交材料,交完材料回家已經半夜2點,我們在小區周邊閑逛時夢想著可以有個小家。搖號結果出來,一共400套房子,我們排了866號,數字很吉利但意味著我們和房子失之交臂。回憶起來,如果當時搖到了房子估計就上車了,我認識的2個朋友都搖到了該小區,回看當時搖號的時點正是這波房貸利率的高點,之後不久上海房貸利率開始下降,買到房子的朋友抱怨「剛買房貸利率就降了,真是無語。」

這個小區第一批開盤時,我和男朋友過來踩盤,當時附近還有一個高端小區在開發,物業費12元/㎡,對外宣傳的後續規劃和服務非常誘人。周邊小區都在5萬/㎡的均價,高端小區的樓盤均價要8萬/㎡。正在亂逛的時候,有個大爺帶著他的泰迪小狗叫住了我們,大爺用不標準的普通話對我們說:「這個樓盤周邊全是拆遷房,不靈的。我兒子買了那個(高端小區的)樓盤,我們賣了三套房子,1500萬買的那裡的房子,那裡很好的,有學校,還有高端商場。那裡才好呢,這裡全是拆遷戶,我都看不上。」說罷大爺帶著他的小狗揚長而去,小狗昂著頭看著我們,彷彿在說:「我這隻狗都比你們有錢。」我問男朋友:「大爺這是要表達什麼?」男朋友聳聳肩:「估計是買了房子無處炫耀,想找人炫耀吧。」

這種大爺在售樓處裡算是常態,經常會聽到大爺大媽大聲地交談:「我滿分,我把家裡的老房子賣了,打算全款換個新房子住。」大爺大媽掌握著生產資料和金錢,還要憑著制度優勢搶佔更好的資源。

一直到2023年下半年,上海的二手房市場開始降溫。老破小樓盤的價格出現跳水,上海法拍房數量增多,新房市場依舊火熱。因為我和男朋友都是金融民工,2023年陸續傳出降薪、降佣的恐怖消息,我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和職業發展前景都持有謹慎態度。在多重利空因素的加持下,我的心態慢慢發生了轉變。房價上漲時我每天都想要盡快上車,每天都很焦慮,覺得錢放在手上一天都是在貶值,房價開始下跌讓我有了持幣觀望的打算。

2023年10月,我們幸運地申請到了公租房,就在浦東某國際社區,全新小區,當年開盤的時候是80多分的熱門樓盤,小區物業費8元/㎡。我們是第一戶入住,房子是60㎡的小兩房,房租5000元/月,房租包含物業費。租到公租房讓我們終於告別了和房東打交道的日子,上海人把「租房子」稱為「借房子」,對此我其實一直很不理解,租客又不是沒付房租,為什麼還要說是「借」的?

在上海這麼多年,奇葩的房東Z女士還是給我們上了一課。她的房子是陸家嘴附近的一個80年代建成的老破小,到陸家嘴核心區步行20分鐘,沿江而建地段非常好。看房時她的口頭禪就是「我是個好人,我所有的租客都覺得我是個好人。」面對她們家用了15年隔斷板都壞了的衣櫃,她會說:「我家這個傢俱很新的,當年買都是好東西。」碰一碰都掉渣的櫃子,她會打開櫃子感嘆道「這個裝修當年用的都是最好的料子,現在看都很不錯。」和Z女士的相處的過程並不愉快,她給自己發好人卡的行為讓我非常不適。租之前說好修理損壞的水管,自如上門修理只要80元,她死活要給我快遞工具讓我自己修理,最後是我自己付的錢。Z女士總是擺出一副家長的姿態教育我說:「年輕人,我是為你好,你們為什麼不知道省錢不知道自己動手嗎?你這是和長輩說話的態度嗎?」還好我們只租了1年,租約結束的時候她要我去全是灰塵的信箱裡找水電燃氣的賬單和她對數,要不然就扣我押金,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也讓我渴望有自己的房子,至少可以公對公溝通的房子。

租到公租房以後,雖然通勤時間長了不少,幸福感確實有了明顯的提升,終於有了家的感覺,我想這可能是那麼多人願意花幾百萬買房子的原因吧。到了2023年底新房積分一降再降,原本75+的新房逐漸降到60+,甚至很多新房採取分銷變相降價等方式,縮短去化週期。過去一房難求的大虹橋倒掛逐漸消失,買一套房立賺200萬成為歷史,當年高攀不起的大虹橋現在也被人愛答不理。

3年時間不長,我們卻誤打誤撞見證了一輪上海房地產市場的牛熊輪動,高位拋盤的人吹噓自己強如巴菲特的投資水平,高位接盤的人捶胸頓足後悔買房。

後記

2024年金融行業進入了寒冬,我和老公在保住工作的邊緣徘徊,我們會暗自慶幸沒有背上300多萬的負債,如果上海混不下去還能帶著現金回老家。

隨著二手房價格的下跌,上海的新房由倒掛變為了正挂。貸款利率一降再降,上海房地產市場的限購政策打開了空間,2024年房地產市場的小陽春沒有如期而至,還在以價換量的階段。很多區域的二手房相較於2022年的高點跌幅達20%~30%,相較於高點的房貸利率,一個月可以省不少利息。當年的五街坊的房價也回到了2019年的價格,小區外立面做了美麗家園,除了房齡長了4年外,一切彷彿是一場輪迴。

年初的時候,沉寂已久的買房群裡有群友問:「群裡的朋友應該都上車了吧,還有人沒上車嗎?」大家對房地產的態度沒有了2年前的樂觀,交流的熱情不似從前,以前群裡天天都有人閒聊討論,現在最近一次有人說話還是5月。聽到關於房子的故事從買一套房賺幾百萬的神話變成了虧沒首付的傷心故事。

沒有人能精準判斷市場的底部,我的朋友J先生,他的工作是地產研究員,工作內容就是研究經濟情況和國家政策,J先生自詡對房子有深入研究,他覺得2023年下半年應該就是房子階段性底部,所以他上車了一套二手房。沒想到過了年,房價又跌了10%,J先生非常鬱悶,只能願賭服輸。

我的客戶L小姐,上海頭牌大學的博士,畢業之後去了某央企下屬研究院,她對我說:「自己就是個韭菜,2016年博士畢業,工作5年,攢下100萬,在2021年買了一套房子,現在首付跌沒了。每個月公積金還4000元,自己還4000元,剩下幾千塊錢省吃儉用。如果早知道是這樣,我寧可一輩子都租房子。」每次聽到這種故事,同樣打算買房的我心裏不是滋味,大時代的一粒沙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2年過去了,我還沒有買到房子,可能短期也不打算買房子了,但領取結婚證對我的職業發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領取結婚證後對職業女性來講身份會變成已婚未育,有經驗的前輩告訴我:「你要結婚的話最好盡快懷孕,已婚未育無論對跳槽還是職業發展都會產生影響」。我有時候會和老公自嘲:「你用買房子的理由讓我和你結婚,現在房子沒見到,我自己還搞的已婚未育,職業發展受限,你反倒好,人家看你已婚,覺得你是最好的牛馬。」

回看2年前的自己,既慶幸當年沒有搖到號,又擔心某天房價會不會突然上漲。公租房雖然可以讓我們不用和房東打交道,這畢竟不是我自己的房子,公租房只配有簡單的裝修和家電,沒有充足的收納空間,我不敢買大型傢俱以免後面搬家麻煩,買的收納箱都是帶輪子,方便搬家時帶走。雖然沒買房子也不敢消費,怕突然有一天看到心儀的房子想買房上車。我還是會持續關注房價的變化,關注房子的政策,刷買房APP,關注房價走勢來緩解內心的焦慮。雖然對買房子已沒有執念,還是希望能有一個自己親手設計的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博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