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軍隊代表抵達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會議(圖片來源: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近年來,中國社會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經濟下行、失業率攀升、社會流動性受限、年輕人普遍感受到「上升無門」的無力感。在這樣一個矛盾密佈的社會背景下,中共政府並未選擇全面反思體制弊端,反而頻繁借用民族主義、民粹情緒和對外敵意來掩蓋內部問題,以維持社會秩序與政治穩定。這種策略看似暫時奏效,實則埋下了更深的社會危機。
以中美貿易對抗為例,近期中共政府高調宣布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大幅提高關稅,聲稱要「堅決反制美國的經濟霸凌」,並通過新華社、環球時報等官媒不斷放大「鬥爭到底」的強硬立場,塑造出一種「國家意志不可撼動」的宣傳氣氛。這些官方話語並非僅僅用於對外,它們更多的是面向國內,用來強化一種情緒——中國正被外部包圍、國家必須團結一致、必須無條件支持政府。
然而,這種以對外敵意轉移內部矛盾的做法,其本質並不是為了真正解決問題,而是藉助民族情緒來為當前政權的困境背書。貿易戰對中美兩國經濟都有負面影響,但在中國,代價由誰承擔?是本就捉襟見肘的製造業出口商,是需要進口設備和技術的中小企業,是最終承受物價上漲的一般消費者。而在宏大的「對抗」敘事中,這些個體的聲音被刻意淹沒,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要忍辱負重」的官方說辭。
在如此壓抑的環境中,大眾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而中共政府對這些問題的回應更多體現為維穩優先,而非真正解決民生問題。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地產崩盤影響深遠,公務員系統擴張無度而基層財政早已吃緊。而對內的任何批評聲音,動輒被貼上「境外勢力」、「煽動顛覆」的標籤,反而讓整個社會陷入一種信息封閉、理性退場的可怕氛圍。
更嚴重的是,這種操弄情緒的方式已經滲透到教育、媒體和社交網路之中。對外封閉的信息環境,使得公眾在不瞭解真相的前提下,愈加容易被情緒所裹挾。在一部分人眼中,「國家的敵人」無處不在,「顏色革命」的陰影隨時來臨。理性被妖魔化,批評被定性為「背叛」,任何溫和的反思都可能被打上「不愛國」的標籤。
中共政府對外採取強硬姿態的同時,對內卻迴避制度問題。對外關稅鬥爭解決不了就業問題,民族主義的喧囂掩蓋不了養老金缺口與地方債危機。當「對抗」成為政權合法性的重要支點時,實際上說明其內部治理已經出現了信任危機。
國家的長治久安從來不靠恐懼與封閉,而靠制度的公平與正義。真正穩固的社會秩序,不是靠煽動民族仇恨維持的「統一」,而是靠一個透明、可問責、以民為本的政府。在當前全球變局與國內矛盾交織的關鍵階段,執政者是否願意直面問題,改革體制,釋放社會活力,而非一味打壓異見、封鎖輿論,將決定中國的未來走向。
民族主義可以是團結的力量,但被濫用時,也可以是自毀的烈焰。面對國內危機與國際博弈的雙重壓力,任何掩蓋矛盾、激化對立的短視手段,都只會使中國距離真正的「穩定」越來越遠。
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