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军队代表抵达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会议(图片来源: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经济下行、失业率攀升、社会流动性受限、年轻人普遍感受到“上升无门”的无力感。在这样一个矛盾密布的社会背景下,中共政府并未选择全面反思体制弊端,反而频繁借用民族主义、民粹情绪和对外敌意来掩盖内部问题,以维持社会秩序与政治稳定。这种策略看似暂时奏效,实则埋下了更深的社会危机。
以中美贸易对抗为例,近期中共政府高调宣布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大幅提高关税,声称要“坚决反制美国的经济霸凌”,并通过新华社、环球时报等官媒不断放大“斗争到底”的强硬立场,塑造出一种“国家意志不可撼动”的宣传气氛。这些官方话语并非仅仅用于对外,它们更多的是面向国内,用来强化一种情绪——中国正被外部包围、国家必须团结一致、必须无条件支持政府。
然而,这种以对外敌意转移内部矛盾的做法,其本质并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借助民族情绪来为当前政权的困境背书。贸易战对中美两国经济都有负面影响,但在中国,代价由谁承担?是本就捉襟见肘的制造业出口商,是需要进口设备和技术的中小企业,是最终承受物价上涨的一般消费者。而在宏大的“对抗”叙事中,这些个体的声音被刻意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要忍辱负重”的官方说辞。
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中,大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而中共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更多体现为维稳优先,而非真正解决民生问题。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崩盘影响深远,公务员系统扩张无度而基层财政早已吃紧。而对内的任何批评声音,动辄被贴上“境外势力”、“煽动颠覆”的标签,反而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信息封闭、理性退场的可怕氛围。
更严重的是,这种操弄情绪的方式已经渗透到教育、媒体和社交网络之中。对外封闭的信息环境,使得公众在不了解真相的前提下,愈加容易被情绪所裹挟。在一部分人眼中,“国家的敌人”无处不在,“颜色革命”的阴影随时来临。理性被妖魔化,批评被定性为“背叛”,任何温和的反思都可能被打上“不爱国”的标签。
中共政府对外采取强硬姿态的同时,对内却回避制度问题。对外关税斗争解决不了就业问题,民族主义的喧嚣掩盖不了养老金缺口与地方债危机。当“对抗”成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支点时,实际上说明其内部治理已经出现了信任危机。
国家的长治久安从来不靠恐惧与封闭,而靠制度的公平与正义。真正稳固的社会秩序,不是靠煽动民族仇恨维持的“统一”,而是靠一个透明、可问责、以民为本的政府。在当前全球变局与国内矛盾交织的关键阶段,执政者是否愿意直面问题,改革体制,释放社会活力,而非一味打压异见、封锁舆论,将决定中国的未来走向。
民族主义可以是团结的力量,但被滥用时,也可以是自毁的烈焰。面对国内危机与国际博弈的双重压力,任何掩盖矛盾、激化对立的短视手段,都只会使中国距离真正的“稳定”越来越远。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