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示威高呼中共滾出去 高達9成韓民眾反中(圖)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遭到民眾示威,抗議者吶喊著「中共(CCP)滾蛋」、「消滅共產主義」和「習近平下臺」。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遭到民眾示威,抗議者吶喊著「中共(CCP)滾蛋」、「消滅共產主義」和「習近平下臺」。(圖片來源:@kizw225166「X」帳號)

【看中國2025年7月21日訊】據德媒報導,近年來,對中國持負面態度的韓國民眾的比例已逐漸增加,在前總統尹錫悅宣佈戒嚴令之後所引發的政治動盪中,發生反中的聲浪也此起彼落,主要與中國的擴張主義政策,致使韓國國安、經濟及文化風險升高,而引發韓國民眾不滿有關。

7月20日,根據《德國之聲》報導指出,自從去年12月初,韓國前保守派總統尹錫悅宣布實施戒嚴令之後,其支持者開始發動示威,其中有部分抗議者將矛頭直指中國,並高呼「CCP OUT」(中國共產黨滾出去)的口號。即使在進步派李在明在今年6月4日當選就任總統之後,此些抗議活動仍依然持續不斷。實際上,在戒嚴令頒布之前,韓國就已有零星反中示威活動,不過規模僅數十人。但如今的反中示威已經擴大至數百人規模,且示威者敲鑼打鼓在街頭遊行。對此,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在7月9日向首爾當局提出了交涉,還提醒在韓的中國人注意安全。

尹錫悅因為實施戒嚴,而遭到不少外媒批評,指已「反民主行為」,不過其支持者並沒有因此退縮,反而轉向更為強烈的反中態度。其實這並非偶然,因為他們認同尹錫悅對抗中共的立場。而尹錫悅於任內亦確實一再地強調韓美日三邊合作,此與前任進步派文在寅總統的對中國「三不立場」(指不參與美國全球飛彈防禦系統、不追加薩德部署,以及不建立韓美日軍事同盟)形成鮮明的對比。

英國科芬特里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 )的畢業生沈宰弘,曾經在6月中旬參與了中國駐韓大使館前的示威活動,他在受訪時表示,韓國有90%的油輪必須需經過台灣海峽。如果中國武力統一台灣,那麼韓國的經濟將會嚴重依賴中國。而中國也意圖在韓日扶植親中政權,來確保在入侵台灣之時,韓日兩國不會介入。

當時一名要求匿名的首爾漢陽大學的抗議學生指出,韓國必須與美國、日本、歐洲和北約建立一個強大聯盟,來捍衛自由民主。但新任總統李在明卻是傾向與中國、俄羅斯和朝鮮結盟,這也正是我參與這次遊行的原因。

濟州國立大學學生Lee Nurim也參加了示威活動,他認為,中國正在通過購買地產、文化滲透,以及技術間諜等手段,在包括韓國在內的世界各地持續擴張其國際的影響力:「其實我們反對的,並不是中國,而是中國共產黨和其『中國夢』,主要因為其意味著世界霸權。」

報導中稱,這些抗議活動的產生,有其深層的原因,再短期內恐難以平息。韓國的反中情緒究竟有多麼嚴重?據韓媒《每日經濟》的數據顯示出,2015年對中國持負面態度的韓國人只有佔16%;2020年就上升到了40%。由其他研究機構的數據來看,同樣也呈現相同的趨勢。韓國首爾大學亞細亞研究所在2022年的民調顯示,對中國持負面態度的韓國民眾比例已經達到了91%;同時2024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類似民調結果,甚至還高達97%。

在韓國輿情中有不少的意見認為,現今韓國反中情緒的產生,主要歸因於近期中國的擴張主義政策,而2017年發生的「薩德事件」(中國反對韓國部署美國的薩德飛彈防禦系統)扮演一個關鍵催化劑角色;此事件引發中國對於韓國實施經濟制裁,而讓眾多韓國民眾第一次意識到,中國不僅是一個經濟夥伴,也可能將會成為制裁者。

此外,時任韓國總統文在寅在2017年12月15日於北京大學演講之時聲稱「中國是大國,韓國是小國」,而對中國採取卑屈立場,這個舉動引發韓國民眾(特別是保守派支持者)的不滿。文在寅跪中已經對於自尊心極強的韓國社會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擊。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後,中國旅客於免簽區濟州島等地方發生的不文明行為,比如:亂丟垃圾、偷拍澡堂和涉及刑事案件,而讓韓國媒體爭相報導,因此而更加深了「中國人不守秩序」的一個刻板印象。



責任編輯:王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