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称为“三伏天”?

作者:心语 发表:2010-07-26 07: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个伏日,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天,故又称为“三伏日”、“三伏天”。
民间有句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意思是说,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三九天,最热是三伏天。那么,为什么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称为“三伏天”呢?

据《史记.秦本纪》中载︰“(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另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由此可知,伏日的说法历史悠久,最早是源于秦国。

此外,三国魏张揖《广雅.释诂四》曰 ︰“伏,藏也。”及《广韵》:“伏,匿藏也。”这是古人对“伏”的解释,那么何谓“伏日”呢?有下面三种说法。

一说是,据《历忌释》上记载 ︰“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

此说是以“五行生克”与“四季”变化之道为依据。根据五行学说,古人认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四季交替循环。因此,立春为春之木代冬之水,水生木;立夏为夏之火代春之木,木生火;立冬为冬之水代秋之金,金生水,如此循五行相生。

其中唯一不同的是立秋,夏属火,秋属金,故夏、秋的交接非五行相生,而是相克,就是火克金,又庚属金,所以到庚日就是金气要潜伏的日子,“伏日”之说由此而生。

另据《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因为小暑之后,接着就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也是阴气被阳气所压制而隐藏时期,故称为“伏日”。

还有一说,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孟康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认为黄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为酷热时节,劝人在此段日子隐伏避暑,故称“伏日”,此说简单易解。

谈完伏日的由来、含义,我们再谈何谓三伏?古人怎么推算三伏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约在西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之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太阳直照的日子并非一年中最热的,当夏至后,每天地面吸收太阳的热气多,散发的热气少,地表层的热气就越积越多,也就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后,地表层累积的热气达到最高峰,因此天气就最热。

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相配的“干支纪日法” 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在十天干中排第七个,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因此,自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称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三伏”。如《阴阳书》中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通常初伏、中伏、末伏各为十天,但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时,中伏为十天,出现五个庚日则为二十天。故中伏至末伏有时十天,有时为二十天,而初伏、末伏都为十天。这三个伏日、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十天(或四十天),故又称为“三伏日”、“三伏天”。

伏即藏伏,所以最热三伏天,就是说在伏天要用隐蔽伏居的方式来避开盛暑之热,而且不要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生活饮食起居的卫生,才能防止中暑或引发其它疾病。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