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亏599亿怎没人心痛?

作者:邱林 发表:2014-05-06 13: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4年05月06日讯】中国被公认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截至2013年12月末,中国央行持有的储备资产3.88万亿美元,对外净资产1.97万亿美元,但1.97万亿美元的净资产却换来了599亿美元的投资亏损,投资亏损率为3%。创出30年来的次高,仅次于2011年的-853亿美元,比2012年扩大70%。

此次国外投资亏损599亿美元,再度激起业内人士对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结构的讨论。但不管如何争论,现实是无法改变的。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5000亿美元;2014年第一季度外储增加1300亿美元。有分析认为,以此速度,今年外储将增加5000亿美元。届时中国外储或达4.5万亿美元左右。

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大印钞票,中国照单接收,什么时候是个头呢?用一些专业人士的话来说,中国一分钱外汇储备也不应该增加了。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年份中,中国对外投资净收益(中国对外投资与FDI利润轧差)多是负值。

例如,2013年这一投资净收益为-599亿美元,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则分别为:-352亿美元、-853亿美元、-381亿美元、-157亿美元、222亿美元、37亿美元。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除了2007年、2008年投资盈利外,其余年份均为亏损。

那么,导致中国对外投资接连失败的原因何在呢?美国《纽约时报》日前发表的文章认为,2012年,在标普作出不利于美国国债的评级后,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预计遭受的投资损失就将高达20%至30%。

据美国官方统计,截至2014年2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为1.272万亿美元。如果将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1.272万亿美元,以最低下跌20%进行计算,将会损失约2544亿美元。

这印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一个观点,不管发生那种情况(美元贬值或美债评级下降),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将遭受的投资损失最终恐达20%至30%。中国已经使它自己陷入了一个美元陷阱,而且既无法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也无法改变先前使它陷入其中的那些政策。

出人意料的是,面对599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承担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内相关机构却显得格外冷静。一名接近中国监管部门的人士辩解道,要辩证看待投资收益为负。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由于经验缺乏,相关配套制度滞后,扩大对外投资也不可能走得太快。改变现状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

然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由于空中楼阁式的国外投资规模扩张令中国元气大伤。中国投资机构在购买国外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之所以屡战屡败,不可否认它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但这些机构的管理者在决策上似乎太快了。

我们甚至对这些投资机构的身份感觉到模糊,因为我们看不出它是投资机构还是政府机构。事实上,这些投资机构所做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级别因素在起作用,而不是纯粹市场化的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估的结果。那么,中国投资机构投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欧洲的投资屡次失利的根源,就是它这种模糊的内在原因。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投资收入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趋势如不逆转,可能在未来10年中,中国将成为“国际打工仔”。因为贸易顺差所得到的收入将完全用于支付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收益,而不是用于输入产品、资源和技术。一旦出现这种局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终结。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中国出现国外投资亏损599亿美元的局面,谁会为此而痛心呢?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由于中国的资产大多集中在相关管理机构手中,使决策层少数领导在购买国外资产上经常出现“拍脑袋”决策,甚至凭一时的冲动或个人喜好作出决策,往往造成财富的巨大浪费。因此,这些决策者都不痛心,普通百姓痛心又有何用。

 

来源:看中国来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