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谘商心理师林萃芬。(图片来源:时报出版提供)
专业谘商心理师林萃芬的著作《从说话洞察人心》(时报出版)提到,为了避免人际关系出现摩擦,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隐藏想法,或是包装说词,在这个讲究“包装”的时代,每个人都难免会夸大一点,不然,别人就会觉得你讲话的内容“不够有趣”、“不够分量”。也因此,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第一个要做的功课就是测出对方的“说话的可信度”有多高?
《从说话洞察人心:摸透对方心理,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轻松驾驭人际关系》的平面书封。(图片来源:时报出版提供)
要知道一个人的可信度有多高?林萃芬心理师提出了三种检测法。
检测法1:先把他话中所有的“形容词”删除 再重新组合“事实”
这个方法是,首先把对方话中所有的“形容词”删除,然后再把“事实”重新组合一遍。假如直觉告诉你:“哪有这么夸张的事情?”或是“这件事情的过程太不合逻辑了。”你就要想办法印证:对方说的话和事实有多大出入?是全部捏造?还是部分夸大?
倘若发觉对方讲话常常会“夸大其词”,那就要对这个人说的话“打点折扣”,不要照单全收;尤其是跟工作有关的事情,更需要再三印证。
检测法2:从细节说明判断出真相
林萃芬心理师解释,她有一门课程是在教授企业的人资部门“如何判断求职者的危险行为因子”,很多从事人资工作者都很苦恼,如何在面谈的过程中判断正确:求职者“所说的”跟未来工作时“所做的”是一样的,而不会在面谈时把自己说的很厉害,可是实际工作后却发现是吹嘘夸大,造成公司的损失。
有次看到电动车特斯拉(Tesla)的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分享他面试求职者的心得,对于怎么分辨对方是“吹嘘”还是“事实”的技巧,非常值得参考。
马斯克每次与求职者面谈时,必定会问一题:“请告诉我:你遇过最棘手的问题,以及你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因为马斯克发现:“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讲得出细节,他们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另外他也清楚:“真正遇过棘手问题的人,绝不会忘记当时痛苦的情况。”
从对方说明处理细节的过程,还可以适时提问,倘若对方的回答都是“很简单”,或是“很快就排除困难”、“时间太赶才会无法完成”,就需要再印证一下。
举个例子来说,曾经有科技业的人资应征写程式的工程师,其中一个求职者做到一半后表示“由于时间不够充裕”,所以没有全部完成,当时人资部门跟单位主管都认为,这个求职者的专业程度还算足够,也很认真完成一半,便邀请他进公司,但之后这个同仁的工作却始终都无法完成,总是做到一半,经过一段时间才找到真正原因,事实是他只会写前半段程式,而不会写后半段的程式,如果他坦承自己的困境,公司其实可以协助他解决困难,但他却总是把问题推给“时间太赶,才会做不出来”,而且会把做不出来的责任推给催促他的人身上。
检测法3:注意说话者是否受到听众反应所左右
另一个测量方法是,我会注意说话的人会不会受听众反应所左右?通常一个喜欢吹嘘夸大的人,都非常在乎听众的反应,当听众的反应越热烈,他们就讲得越起劲。
讲话有时候就像写作文,写记叙文的时候,自然要夸张一点,多用一点形容词,要不然,就像在记流水帐,完全吸引不了别人的注意力。不过,在写论说文的时候,就不能太过吹嘘,需要符合事实,才能避免让别人觉得说话不够真实,可信度很低,不利于信任感的建立。
换个说法:将“夸大的说法”换成“具体描述事实的语句”
发现自己讲话有夸大的倾向时,试着删除与主题无关的形容词,学习具体描述客观事实。譬如,有人请你帮忙找工作,原本想说:“我认识一堆上市上柜公司的大老板,帮你安排职位,只要打通电话,比叫外送还要快速简单,等着听我的好消息。”不妨换成具体描述事实的语句:“我朋友的公司可能有一些工作机会,我先打听看看,再给你消息。”
过度夸大自我实力,很容易提高别人的期待,届时若做不到,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长久下来,也会降低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感,反而失去渴望的友谊。
(本文节录自时报出版的《从说话洞察人心:摸透对方心理,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轻松驾驭人际关系》一书)
责任编辑:袱唯 来源:时报出版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