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的原型江竹筠。(图片来源: 网络图片)
在中共宣传的众多“英雄模范”中,江姐江竹筠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她不仅被写进了红色小说,还频繁出现在电影、歌剧以及学生课本中,最著名的如小说《红岩》。江姐的原型江竹筠,1920年8月出生于四川自贡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就读的学校中担任地下党组织负责人。
1943年,江竹筠按照中共的指示,成为重庆市委领导彭咏梧的助手。两人假扮夫妻,以掩护地下党在重庆的秘密工作。次年,她又被安排考入四川大学,“以普通学生的身份从事党的工作”。1945年,江竹筠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及对外联络。三年后,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牺牲,江竹筠主动接替丈夫的工作,最终被捕,关押于重庆渣滓洞监狱。
官方宣传称,国民党对江竹筠施以“各种酷刑”,意图逼供地下党情报,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还说,“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死于渣滓洞,终年29岁。
然而,中共宣传中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描绘的江竹筠形象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进入四川大学的特殊“任务”
江竹筠在四川大学期间究竟是如何“以普通学生身份做党的工作”的?2011年,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前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执行院长聂圣哲教授在微博透露:“1981年我入川大时,听两位近八十岁的老教授说,江姐思想活跃、不安分,且风流成性。她每与一名男同学发生关系,就要求对方入党,闹得满城风雨。时任校长曾对她说:‘江竹筠你风流是你的事,但用这种方式强迫信仰是不对的。’”这似乎揭示了中共交给她的特殊“任务”。
假戏真做,与有妇之夫结婚
早在此之前一年,江竹筠与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假扮夫妻,二人之间发展出婚外情。彭咏梧是《红岩》中彭松涛的原型,1915年生于四川云阳,1938年加入中共,1941年秋奉命赴重庆,公开身份为国民党中央信讬局职员。
彭咏梧早在家乡已婚育有子女,妻子谭正伦15岁嫁给他,甘愿与丈夫共度贫困动荡的岁月。彭咏梧赴重庆后,曾写信让妻子带儿子团聚,但因儿子患麻疹,谭正伦回信推迟。此后六年,她未收到丈夫音讯,写信寄钱均石沉大海,只能独自抚养儿子,忧心忡忡。
彭咏梧失踪之谜
谭正伦的回信让中共极为紧张。彭咏梧被介绍为中央大学毕业、北平银行职员,云阳是他革命的老家,许多人认识他。若国民党获知谭正伦的来信,彭咏梧身份将暴露,地下党处境危险。故中共命令彭咏梧断绝与妻子一切联系,并于1943年为他安排“假妻子”江竹筠。两人日久生情,假戏真做。江竹筠与多名川大学生的关系与此时间上重叠,局面颇为复杂。
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共在彭咏梧未离婚的情况下,承认了他与江竹筠的关系,并于1945年批准他们正式结婚。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4年4月,中共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禁止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但他们自己却不遵守。显然,在中共眼中,法律是用来管控他人的,而自己可以例外。
远在家乡的谭正伦对彭江结婚毫不知情。六年后,她终于得知丈夫再婚并育有一子彭云。因彭江二人要离开重庆,不便带小儿,便托她“顾全大局”,帮忙去重庆看望孩子。谭正伦心情复杂,但最终答应。到重庆后,她未见到彭咏梧和江竹筠,因他们已去他处策划武装暴动。1948年,彭咏梧暴动失败被国民党处决;随后江竹筠被捕,并于1949年国民党撤离重庆前被杀。
江姐受尽酷刑?
江竹筠被捕后,《人民日报》宣称国民党“用尽各种酷刑”;《红岩》描述“竹签子钉进江姐指尖”;还有传言称“渣滓洞有‘中美合作所’48套刑罚,关押的中共‘革命者’无一不遭酷刑折磨”。这些说法是否属实?
根据部分史料和证言,这些酷刑多为编造。2014年《炎黄春秋》杂志刊文《渣滓洞刑讯室考》指出,当年中共军管会公安部侦察员孙曙接管国民党西南特务机构时,未见渣滓洞有皮鞭、烙铁、电刑、老虎凳、竹签等刑具。1949年12月,孙曙到渣滓洞时,男牢和看守用房已被两次焚烧,未见刑具残骸。1950年初,他从五灵观接管少量枪支和手铐,仍未发现刑具。重庆大同路渝女师举办的“磁器口大屠杀烈士遗物展”也未展出国民党刑具。
2007年,76岁的孙曙重访渣滓洞,质疑展出的刑具来源及真实性。文章还透露,1963年重庆市博物馆陈列部一名姓张的职工参与复原“刑具”,首批“夹手指的竹筷子”由他制作。上级只是笼统地说:根据部分老同志的回忆,以及《红岩》的描写内容,“竹签子钉进江姐指尖”。但又并无一个人亲眼看见该过程。因无第一手资料,复原完全凭想像,依据仅为部分老同志回忆和《红岩》描述。张工最终用削细的竹筷代替“竹签”,心想“就这样吧”。
文章作者孙丹年回忆,1964年小学四年级时读《红岩》被吓坏,参观渣滓洞时寻找“竹签”,只见几根粗糙灰黑竹筷,难以想像如何钉进手指?许多同学也有类似疑问。现今渣滓洞、白公馆展出的刑具,多为1960年代以来各地征集及仿制,主要服务中共宣传。
《红岩》主创罗广斌的悲剧
示意图: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菁英被揪斗。(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这些真相在当今中国鲜为人知。中共借江姐“英雄事迹”,成功激起民众对国民党的仇恨,而小说《红岩》功不可没。但《红岩》主创罗广斌也未能幸免于文革浩劫,被打成“叛徒”,经历抹黑和逼供后跳楼自杀。
罗广斌,原为重庆市共青团市委常委、重庆市统战部长,也是《红岩》的主要作者之一。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和他的代表作《红岩》很快成为批判对象。《红岩》被指为“修正主义文学”,被批评为美化国民党、淡化阶级斗争,罗广斌本人则被贴上“叛徒”“内奸”的标签,甚至被诬陷向国民党投降。
1967年初,重庆两派群众组织斗争激烈。1月31日,罗广斌被扣上“叛徒”“周扬黑线人物”“山城头号政治大扒手”等多重帽子。2月2日,重庆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下令逮捕罗广斌。2月5日,八一五派的红卫兵将他从家中带走,囚禁在沙坪坝马家堡附近的一栋小楼里。
在被关押的五天里,外界几乎无人知晓罗广斌的具体遭遇。2月10日清晨,他在关押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八一楼三楼坠楼身亡,年仅42岁。官方很快宣布其“畏罪自杀”。
罗广斌的妻子胡蜀兴坚决否认自杀说法。她回忆,丈夫去世前一天还写纸条让她带钱和粮票去,显示他并无自杀念头。胡蜀兴赶到现场时,只被允许远远看一眼遗体,不许靠近。她看到罗广斌头部有大裂口,要求验尸未果,遗体很快被火化。现存的文革资料照片显示,罗广斌右侧头部严重损毁,面部有长达27.5厘米的裂口,左眼瞪大,场面极为惨烈。
直到1978年秋,罗广斌才得以“平反”。
责任编辑:文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