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像,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团氿东岸、新蛟桥西北侧。(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前段时间,台湾小成本犯罪剧情片《周处除三害》,火爆了大陆电影市场,不但票房狂揽6.6个亿,还获得金马和金像奖的多项提名,连影片导演都感到非常意外。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也很有意思,它把“周处除三害”这样一个我国西晋时期的典故,翻译为:The Pig,the Snake,and the Pigeon。意思就是:猪、蛇和鸽子。为什么叫这么个四不靠的名呢?个人认为,这是编剧的一个巧思,因为在影片里谈及了很多佛教的概念,而在佛教中,把贪、嗔、痴认为是三毒,并把鸽子作为贪的代表,蛇呢,作为嗔的代表;而猪呢,就是痴的代表了。如此一来,就让影片多出了一层内涵,就是:把“除三害”的概念,从具体的人与人、人与事的对抗,升华到个人祛除“贪、嗔、痴”心魔、历练心性的层面上去了。而且,也正暗合了历史上,周处这个人物的人生经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处是什么样?他有哪些铲除三害、自我升华的故事呢?
西晋,是一个动荡混乱、异人百出的时代。这个时期发生的故事,要么神奇玄远,要么黑暗残酷。而周处作为这时代的一员,更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的整个人生,都像生活在一个黑暗丛林中,这丛林是如此的浓密,以至于很少有人性的光亮能照耀进来。
“周处除三害”的典故主要是来自《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中学教科书里把它塑造成古代历史中“浪子回头”的经典案例。但浪子何以成为浪子,回头以后又成为了什么样的人,经历了什么样的事,却鲜有提及。
周处,字子隐,西晋义兴阳羡人,也就是今天江苏省宜兴市人。他的父亲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关内侯、鄱阳太守周鲂。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的时候,黄盖诈降,烧了曹操的大营;而这个周鲂,把诈降的计谋对着曹休原样用了一遍,又成功了,大败十万曹军,史称“石亭之战”。
周处继承了父亲的良好基因,从小就天生神力,勇武过人。由于周鲂去世的早,所以周处从小没有父亲的管教,渐渐就成了纨绔子弟,整天纵马打猎,骚扰乡里。所以,乡民们私底下都把他和长桥下的蛟龙、南山上的猛虎,合称当地的“三害”。
周处虽然少年顽劣,但内心是希望能像父亲那样功成名就,造福家乡父老的。他听说家乡有“三害”,于是就上街打听到底是哪三害,好除之而后快,为乡亲们做点好事儿。谁知从街头走到巷尾,也没有人敢告诉他。周处怒了,一把揪住一个街边的老汉,厉声问道:“说!三害是什么?到哪儿能找到三害?”老汉战战兢兢,说:“周公子莫急,这三害呀,诶,就是那南山上的吃人的猛虎,和城外长桥下的恶蛟啊。”
“不对呀!老汉不识数吧?这才俩,还差一个呢?”“这个嘛……您要是能同时除掉这前两害,我估摸着,这第三害也就差不多了。”
周处没听明白,但还是放了老汉,直奔南山。上山后不久就遇上了那只吊睛白额的大虫。“呔!哪里走!”周处二话不说,扑将上去,经过一番惨烈的撕斗,最终杀死了老虎,满身是血的扛着老虎就回城了。乡亲们见状都围上来,对着他和老虎是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有的说:“咳,这老虎怎么这么不争气啊?打输了。”还有的说:“咳,反正除了一害,都是好事儿。”周处一看,还以为大家夸他呢,正得意洋洋的时候,人群里有人就说了:“周处,你不费吹灰之力就杀了老虎,真是厉害。不如一鼓作气,把那长桥下的恶蛟也除了,如何啊?”“对、对、对!”“同去、同去。”周围的人立马也跟着附和了起来。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