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纪念堂令中共高层进退两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Georgio/wikipedia/CC BY-SA 3.0)
奥琳埃娜.法拉奇女士是一位擅长捕捉时机采访新闻的意大利记者兼作家。1980年8月21日,她在中南海单刀直入问邓小平:“毛主席纪念堂不久是否将要拆掉?”
邓小平将手一摆,说:“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建是不妥当的,如果改变,人们就要议论纷纷。现在世界上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邓的意思是说:1.不该建(原因没说);2.不能拆,因为“已经有了”,又怕世人(借此发表不利于中共的)议论;3.全世界都乐见中共拆掉纪念堂,但中共说“不”。
香港《争鸣》杂志2016年8月号披露消息称,当年6月下旬,中共政治局高票通过了王岐山发起的议案,要求将纪念堂迁离至湖南韶山。据说习近平也表了态说,纪念堂的问题早晚要解决,不能以任何理由保留下去。
综合上述可见,在邓小平眼里,或在后任中共高层眼里,纪念堂大概相当于一块得之不该、弃之有悔的“鸡肋”?
接下来,我们来看为给中共建这个“鸡肋”,江苏吴县人都经历了什么?
毛泽东“下课”,“鸡肋”上马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刚刚有望稍事消停喘息的中华大地,一场因毛死而生的穷奢极欲、横征暴敛、暴殄天物的狂飙却平地而起——
为了稳定国内的各种局势,以华国锋为主的中共高层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为毛修建纪念堂。资料显示,全国29个省市的珍贵石材、玉石、树木、花草等等,被指令限期无偿征用。本文将向大家讲述的是当年发生在江苏吴县的故事。
吴县石材有来历,无偿贡毛没商量
吴县,这个坐落在江苏省东南部,离北京两千里之遥的芝麻小县有个天池山,因为蕴藏着丰富的花岗岩资源,也没有逃过毛纪念堂“猎石人”的眼睛,被指令为原材料供应地之一。毛纪念堂工程总指挥部更是派了杨云怀和沈文川两位专家,亲自到天池山挑选花岗岩。最终,细砂和菜籽砂两种花岗岩被专家看中。
据史料记载,吴县花岗岩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被开采的历史。尤其是在清代兴起了用花岗岩取代石灰岩作为主要建筑原材料之后,天池山的花岗岩被运往了全国各地,是十分珍贵的矿产资源。
“采石令”令命名为年度“一号工程”
采石令从京城传到吴县的时候,因中共多年神化毛泽东而引发的“国病”,把采石任务命名为年度“一号工程”。
为了尽快优质完成采石令,吴县县委决定在县里征集最有经验、最有能力的老矿工。1977年3月7日,吴县的头头脑脑们分别在藏书、金山和枫桥三个公社召开动员大会,2450多名矿工从吴县的各个村庄冒了出来,在县委大院的门口差点挤破头。甚至绝大多数的人还自带了各类设备参与到了“一号工程”当中。
石材标准太夸张,难坏当地老石匠
吴县需要提供给纪念堂的花岗岩不仅需要工件斑纹均匀,且每个石体都不能存在裂缝,哪怕是隐裂也不行。并且还不能具有白矾石带,就连黑色云母斑点的直径也不能超过2.5毫米。
甚至,前往吴县亲自挑选原材料的杨文怀等人还直接在现场绘制了一个“比色板”,要求所有花岗岩的颜色,必须要符合“比色板”的颜色范畴。
光是这些要求,就已经要筛掉采石现场开采出来的大部分的岩石。但是即便是经历了这些流程之后的花岗岩,距离北京专家的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除了开采时的挑选,在加工过程当中,工人也要细之又细,严之又严。这些被采集而来的花岗岩不仅要根据总指挥部提供的尺寸和规格进行统一的加工,还需要保证所有加工出来的花岗岩正面及四侧上半部分全部甲级錾细,底面和四侧的下半部分又要为丙级双细。
不仅如此,四侧上半部分的錾细平面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更不能存在超过1毫米的缺陷口。而下半部分的双细也不能出现粗糙的颗粒。
彼时,吴县需要给纪念堂提供的建筑石料一共为4344块,总重量一度达到了3020.8吨。这样浩大的工程,对于当时的吴县矿产开发实力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即便汇集了这么多的能工巧匠,天池山花岗岩的开采工作也并不顺利。首先是“一号工程”对矿石的要求太高,导致在工程的一开始,绝大多数被开采出来的矿石都没办法使用,做了太多无用功。
再一个就是被选为了原材料之一的菜籽砂在经过多年的开采之后,天池山这种类型的花岗岩的储量已经变得非常稀少,只有少部分地区还有这种矿石资源。
为了保障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吴县县委只得同意施工队扩大开采范围,寻找足够多的矿石资源。
毛纪念堂采石与保护文物狭路相逢
采石工程队的负责人为了尽快地完成任务,不仅用工具将天池山上许多岩石层炸得七零八落,就连附近一些应该在春天抽枝发芽的植物也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再这么蛮干下去,山上的莲花峰、石鼓峰、“老僧礼佛”等景观,还有天池山上的石屋和石造像等文物,根本经不起这么强烈的折腾,一旦这些文物受到了伤害,对于当地珍贵的文物与历史保护工作,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而采石工程队甚至都没有向当地的文物保护机构进行报备。
时任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张志新,偶然从天池山脚下经过发现“有情况”。当时张志新只感觉那些炸山的火药炸开的不是花岗岩,而是他的脑袋。张志新当即就跑到了山下的寂鉴寺,寻找住在这里的几位僧人询问具体情况。
没想到寂鉴寺的几位僧人却告知了张志新一件更加让他心碎的事情:“寺门口的六棵大椐树已经被挖倒了,因为运石头需要大树修筑栈道。”
张志新知道,这六棵大椐树早已有了五六百年的历史,是省级文物。这样严重的破坏文物的“案件”,怎么能不让他这个吴县文物保护负责人感到震惊呢?
在随后的谈话当中,张志新了解到,僧人们也曾想过和工程队的人员们进行交涉。可是吴县县委征调来的这些工人们,大多是中年壮汉,受到小时候家庭条件的影响,几乎都没怎么上过学,对于文物保护更是一点认识都没有。
僧人们几次三番地想要向他们科普文物的重要性,可是工人们的反应让僧人们只觉得自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无论怎么解释,在这些人的眼里,什么事情都没有为毛主席修建纪念堂重要。
就这样,僧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好不容易长了五六百年的大树轰然倒下。
张志新听了僧人们的描述,差点七窍生烟。这些年来,省里、市里和县里为了保护这些文物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如今多年来的努力毁于一旦,这怎么能不让他心痛呢?思前想后,张志新决定将这些问题整理好,汇报给吴县县委和江苏省文管会的专家们。
在做好了要和工程队负责人大吵一架的心理准备后,第二天天不亮的时候,张志新就摸黑爬到了山上,找到了正在施工的队伍。没想到当时在现场的总指挥一听到张志新的来意,就有些无奈。他一边十分熟练地分拣石块,一边抱怨:
“你们老说保护文物,可是在我们这些人眼里,这些佛像就是个摆设!……我们的任务是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寻找最好的石料,不是保护文物。”
张志新被总指挥气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明白为什么,保护文物和“一号工程”会成为一件矛盾的事情。
张志新的汇报,让吴县县委的领导人得知了天池山上发生的事,当即就派了工作人员到山上处置:“现在只有天池山的这块地方有石料,别的地方都找不到了,大家时间紧任务重,总要相互体谅。能在不损坏文物的基础上完成采石任务,是所有人的心愿。大家不要‘针尖对麦芒’嘛!”
听到工作人员的调解,总指挥也放缓了自己的态度:“只要我们能在别的资源找到矿石资源,保证不动这里的所有文物。如果实在没办法,我们也会采取措施保护石屋和石像的。”
有了总指挥这句话,张志新也算察觉到了这件事的转机。他相信,天池山上总会有其它地方同样蕴藏着菜籽砂的。
幸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总指挥的带领下,石匠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翻越了好几个山头之后,终于在天池山北侧的太阳山找到了符合要求的石料矿脉,这才让吴县人世代引以为傲的宝贵文物与自然景观免遭险厄。至此,张志新悬着的一颗心才全部放在了肚子里。
结语
记述当年毛纪念堂在全国征用名贵石材史实的一份文献中说,“珠穆朗玛峰的岩石、四川石矿精挑细选的枣红色花岗岩、山东泰安产的特殊的青花岗岩……都被整车整车的拉到了北京,供专家组挑选……”
真没想到,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石材堆起来的毛纪念堂,到头来反成了砸在中共手里的“鸡肋”——共“匪”嘛,就是这么罗刹国!我们似乎从中领教了成语“匪”夷所思的另一种内涵。
责任编辑:文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