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领导人 。(图片来源: 合成图 今涛拍暗)
赵紫阳在软禁中曾说:“我真正明白了,问题不在于哪个人主政,而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而这个制度就是共产制度,它是最邪恶的。百年红潮一路杀,不仅是对外也包括对自己人的清洗,从这一点来说:共产制度就是魔鬼的化身,其本质是嗜血的。
赵紫阳的那句反思,是对后人发出的沉痛警告:不要再相信改良可以拯救一个根本邪恶的体制;因为魔鬼不可能改造,只能终结。请记住中共没有资格给谁平反,只能是解体和清算!
赵紫阳的沉默
1989年5月19日深夜,北京天安门广场灯火通明,一位头发花白、面容疲惫的老人,在众多守夜校生面前轻声说出:“我来得太晚了,我已无能为力……你们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这句话成为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最令人动容的一幕之一,也成了中共体制内最后一位真正站在人民一边的领导者——赵紫阳的政治绝唱。
赵紫阳不是叛徒,也不是理想主义者,而是体制中少数具备现实改革意志与人道精神的政治家。他的沉默,不是懦弱,而是拒绝同流合污;他的被软禁,不是失败,而是体制不能容忍良知的明证。
农民的儿子走进高层
赵紫阳出生于河南农村,少年即投身革命。他不是政治宣传口的理论家,而是实实在在的“搞经济”的人。1970年代末,赵在四川提出“要吃米,找紫阳”的口号,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四川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增产省份,引起高层注意。
1980年代,赵成为总理、副总理,后升任总书记。他延续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经济路线,并对政治体制改革也有所涉猎,推动党政分开、行政透明、反对个人崇拜。
他主张“改革不仅要在经济上进行,更应包括政治制度的改革”,这一思想在《人民日报》1986年末的几篇社论中已可见端倪。在当时党内,这无疑是极为敏感甚至危险的言论。
赵在其晚年口述回忆中坦言:“我之所以支持学生,是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本质上是我们自己也应该解决的问题。”
八九之夜赵紫阳与一场“无法服从的命令”
1989年春夏之交,胡耀邦逝世引发学潮。起初中共高层内部意见不一,赵紫阳主张与学生对话、回应诉求,并派出中共智库、团中央干部尝试“沟通”。
但以李鹏、邓小平为代表的强硬派坚持“动乱论”,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在1989年5月16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上,赵明确反对动用军队,指出“血洗天安门将成为我们民族的永久耻辱”。
赵紫阳的坚持,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孤军奋战。邓小平最终下令清场,李鹏负责执行,而赵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5月20日戒严,赵随即失势;5月24日,被撤销职务;6月初,天安门流血,赵彻底被软禁。
美联社当时评价:“赵紫阳是中国最后一位尝试用和平与妥协方式面对群众运动的领导人。”他选择良知,背叛了权力;他拒绝镇压,选择了沉默。
长达16年的软禁沉默的抵抗
赵紫阳被软禁在北京富强胡同6号的住所,前后长达16年,直至2005年去世。他未曾接受媒体采访,未能出国探亲,甚至不被允许公开悼念胡耀邦或六四遇难者。
然而,他并未放弃思想的表达。他在家中秘密口述回忆录《改革历程》,通过家人和友人传出境外,于2009年出版,引起巨大反响。书中坦率承认:“我是支持民主改革的,我反对六四镇压。历史会有公正评判。”
赵的沉默,是一种不合作的抵抗。他没有像其他领导人那样写悔过书、请求复出,也未曾在六四问题上“反省错误”。他没有公开反对中共,却用一生的沉默,表明对“正确路线”的拒绝。
法国《世界报》称赵为“中国的戈巴契夫”,但与苏联不同,中国未曾容许这样的改革者在历史舞台上完成使命。
对赵紫阳是软禁还是判刑?
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整个中共高层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在这场风暴中心,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因公开同情学生、反对武力镇压,而被迅速边缘化。他的政治命运在事件过后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推上审判台。与此同时,赵紫阳的秘书鲍彤也被牵连,被判刑七年,以示对“反党活动”的清算。
会议期间,中共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以王震为代表的元老派,坚决主张对赵紫阳采取强硬手段。他们认为,赵已经越过了党的“政治红线”,其行为等同于勾结外部势力,动摇了党的根基。在他们眼中,这不只是路线之争,而是生死存亡的斗争。王震等人强烈要求仿照审判“四人帮”的方式,公开审判赵紫阳,将他送进秦城监狱,以正党风、肃党纪。
然而,作为中共实际掌舵者的邓小平,尽管支持武力清场的决策,但在如何处置赵紫阳这个问题上,显得格外审慎。他深知,如果对赵采取公开审判的方式,不仅可能引发国内外更大的舆论风暴,也将进一步暴露他们镇压学生运动的血腥与残暴。
为了自己和党的利益考虑,邓小平最终选择了一种“中间路线”——将赵紫阳免职并实施长期软禁,而非送进监狱或进行公开审判。这不仅是出于维稳考量,更是一种政治手术式的“控伤止血”。对邓而言,软禁虽然同样剥夺了赵紫阳的人身自由,但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却有所不同:这样的处理既能压制异议,又不至于激化矛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宁愿保留一丝政治缓冲空间,而非完全铲除对手。
从这个角度看,赵紫阳的软禁,不只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中共政治生态中一次典型的“斗而不破”案例。这种处理手法既维护了高层的集体形象,也暗藏着对未来可能不稳的局势的防范。邓小平虽然铁腕,却也深谙斗争艺术,他选择让赵紫阳“沉默”,而非“消失”,正是这种权力计算的体现。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清除李克强,恰恰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雷,也加速了自己的倒台时间,可以说是更加愚蠢的作为。
被掩盖的记忆与不灭的影响
中共官方从未为赵紫阳恢复名誉。每年1月17日,其逝世纪念日,数十位访民、前体制内人士仍悄然前往墓地献花,常遭维稳人员阻拦。
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赵是谁。但在部分知识份子、老一辈改革派心中,赵紫阳代表的是中国本可以走的一条路——开放、透明、和平变革的路线。
“如果赵当年成功,中国未必是今天这个样子。”这是许多人的感慨。赵的命运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国家改革路径被中断的象征。
开头赵紫阳说的一句话:“我真正明白了,问题不在于哪个人主政,而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这句话是他自己一生深刻的反思,懂得了中共体制的运行逻辑后道出的真言,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它不仅是对自身政治生涯的忏悔,也是对整个共产专制极度失望与清醒认知。
赵紫阳曾身居高位,历经改革高潮与政治风暴,最终却因为坚持对“六四”学生运动采取非暴力对话、反对武力镇压,而被打入冷宫,终老于软禁之中。
他的这句话是从体制内部的高度看到的:真正的问题并非某一个“坏人”掌权,而是这个制度天生就无法容纳善良、理性与人性。
他醒悟的还是有些晚了
如果在六四之前就明白呢,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当然会不同,因为魔鬼的所有的伪装,就是怕人们认清它的本质。
“这个制度”,指的正是共产制度,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仇恨为动力、以暴力为手段、以谎言为基础的极权体系。百年红潮席卷全球一路杀戮,不仅在国际舞台上输出暴力革命和颠覆渗透,而且在其统治范围内,对本国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清洗与镇压。
它吞噬的不只是敌人,更是自己人。从苏联的大清洗到中国的反右、文革,再到六四镇压、迫害法轮功、新疆集中营、香港打压——这一连串血腥历史清楚表明:共产党最擅长的不是建设,而是清算;不是治理,而是斗争。
从这个角度看,共产制度并非普通的政治体制失误,而是一种有计划、有逻辑、系统性地毁灭人性的机制。它所制造的苦难,不是偶发的政治错误,而是其运作的必然结果。用赵紫阳的觉悟来说,正是这个制度把人变成魔鬼,把社会变成战场,把国家变成绞肉机。
其实魔鬼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不明真相的人们,还把魔鬼当成救世主。就象他们在国际歌里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而中共就担当了“救世主”和“皇帝”的角色。
因此,共产制度的本质,不仅是邪恶的极权,更是魔鬼的化身,是披着“解放”“平等”外衣的嗜血机器。它以人民的名义行压迫之实,以“共同富裕”为幌子行掠夺之道,它不是拯救人类的“乌托邦”,而是吞噬灵魂的深渊。
沉默未必意味着遗忘
赵紫阳死后,北京并未为他举行公开追悼。许多媒体在其逝世时甚至讳莫如深。但网络上、流亡者中、思想界里,他的名字始终没有被忘记。
2005年1月,《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赵紫阳未曾倒下,他只是静静站在那里,像一面镜子,照出这个体制不敢面对的灵魂深处。”
历史也许会沉默,但它不会失忆。赵紫阳的选择,是对中共“正统叙事”的一次温柔却坚定的挑战。他用沉默为无声者发声,用软禁表达了不屈。今天,当人们再次回顾他的一生,正是希望不再沉默的起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