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低迷,国家强制社保政策。(图片来源:Cheng Xin/Getty Images )
【看中国2025年8月13日讯】8月1日,中国最高法院丢下一颗不大不小的炸弹──正式宣布,员工和雇主之间那种“不缴社保”的私下协议一律作废,9月1日起全面实施。意思很简单:只要你是用人单位,就必须给员工交社保,否则就得补、得罚,还可能被员工要求赔钱走人。
乍一听,这是保护劳动者的好事,跟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强制社保差不多。但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反响却不怎么正面──有人抱怨这是“割最后一刀”,有人调侃“等来的不是全民双休,而是全民社保”。为什么本应保障权益的制度,落到现实中却变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负担?答案要从中国的社保结构、高昂费率,以及当下的经济处境说起。
中国的“五险一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再加上住房公积金──在全球范围内费率算是高的。企业要交、员工要交,加起来占工资总额35%甚至40%以上,这对大企业还能撑,但对小公司、夫妻店、初创团队,几乎就是生死线。更扎心的是,高费率并不等于高回报:养老金计算公式决定了普通职工将来领到的金额有限。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不仅缴费基数高、年限稳定,还有额外的职业年金保障。浙江大学的研究估算,全国每月领超过1万元养老金的人有600到700万,其中六七成是公职人员。普通人这边,可能交了一辈子,退休后每月拿到的还不够一线城市的房租。
如果把镜头拉近,看看一个普通打工人的处境,你就能理解这次司法解释为什么惹反感:一个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轻人,工资可能每月7000到8000元。交完社保和公积金,实发就少了1500到2000元。对他来说,这笔钱能付房租、能买生活必需品,是活生生的生活空间。灵活就业的人更惨──比如外卖员、网约车司机,他们的收入不稳定,缴社保要自己承担全部费用,一个月几百甚至上千。这时候,交不交社保已经不是“长远保障”的问题,而是“明天吃不吃得起饭”的问题。再加上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信任度不高,很多年轻人担心等自己退休时制度已经撑不住,那现在缴的钱不就是白白被扣走?在这种心理下,强制性反而会被当成抢钱。
对企业来说,社保缴费是刚性成本,不能砍,不能拖。当经济形势好时,企业可能咬牙交了,但现在订单下滑、利润被挤,这笔钱立刻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中小企业主在网上抱怨:“全额交社保,就等于多养了一群人,但收入却在跌,还不如裁员”。结果就是──用工(聘雇劳工)转向短期合同、非正式用工甚至地下用工市场,反而让正式岗位(职务)更少。换句话说,司法解释的初衷是让更多人享受社保保障,但落到现实中,很可能导致正规岗位减少、灵活就业比例上升,社保基金反而收不上来。
在经济向上的时候收紧社保征收,社会反应可能不会太大,因为收入增长能抵消一部分负担。但现在,中国的经济正在面临几个麻烦:GDP增速放缓,就业市场低迷;房地产行业衰退,居民财富缩水;青年失业率升高,灵活就业成为常态;民营企业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低。在这种时候,全面堵住“不缴社保”的漏洞,就像对一个正在喘气的人再压一块石头。政策制定者的考虑可能是“基金缺口太大,必须扩大覆盖面”,但社会感受到的却是“你不帮我过难关,还来搜刮我的口袋”。
总之,这场关于社保的争论,不只是经济技术问题,更折射出中共统治当前面临的结构性困境:高龄化与财政压力;分配不公与社会情绪;成长模式的转型困难。这三点如果不解决,单靠司法解释去“硬推”社保,只会让反感情绪累积,并进一步侵蚀社会信任。中共推这项政策,是为了维持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也是在守住它的社会稳定底线。但问题在于,没有公平与弹性,没有信任与透明,这个底线可能守得越来越艰难。强制可以让基金短期回血,但长期的稳定,需要的不只是法律的硬度,更是制度的公信力──而这,正是当下最稀缺的东西。
(本文为《上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上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