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中共的“旗子”到“棋子”再到“弃子”(图)

作者:陈静 发表:2025-10-06 22:2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鲁迅
 1967年中共发布的鲁迅邮票。(图片来源: Adobe stock图)

鲁迅的一生,是被中共利用的一生。他一生并未入党,然而在他逝世后,却被中共塑造成意识形态的工具。从“旗子”到“棋子”,再到如今逐渐成为“弃子”,鲁迅被利用了数十年,他的尖锐批判被断章取义,用来作为中共宣传武器;毛泽东借此统战知识份子、打击国民党,并将鲁迅神化为“民族魂”。死亡让鲁迅失去辩驳的机会,也让他更容易被套上政治的外衣。

鲁迅(1881—1936),被说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一生曾热烈赞美十月革命,翻译东欧与苏联文学,与质疑革命的人唇枪舌剑,甚至被人误解为“拿了苏俄的卢布”、“成了俄国女婿”。但事实上,鲁迅直到去世都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并非没有机会入党。鲁迅早年结识了中共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晚年更是生活在共产党人环绕之中,左联的茅盾、丁玲、夏衍、周扬、陈荒煤,还有最亲密的朋友冯雪峰、柔石、胡风,乃至知己瞿秋白,全都成了党员。换句话说,如果鲁迅想入党,他的门路比谁都顺。可他偏偏选择不入。

鲁迅从热烈赞美到冷眼旁观

在十月革命刚刚爆发时,因为不了解,鲁迅不乏赞美之词。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鲁迅开始敏锐察觉到共产党的暴力本质与山大王气。

1931年,毛泽东的诗词被冯雪峰拿给鲁迅看。鲁迅一眼就看出那股“称王称霸”的气息,准确地说,是“山大王气”。

鲁迅说过:“假如你们的革命胜利,我第一个要逃跑,因为要杀的恐怕是我。”这并不是单纯的玩笑,而是他对未来的深刻预感。

鲁迅的预感来自于对历史的洞察。他见识过清末帝制、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也看过列宁、斯大林如何对待知识份子。他太清楚“强有力的政治与自由思想是不相容的”。

鲁迅眼中的共产党 从希望到恐惧

在鲁迅看来,强有力的政治必然要求“服从、服从、再服从”。而党的誓词就要求“牺牲自我,服从党纪”。对于视独立精神与自由批评为生命的鲁迅来说,这是窒息性的枷锁。

左翼作家常把“打打打、杀杀杀”当成文艺。鲁迅敏锐指出,这种“先立题目,再造文章”不过是八股换皮。真正的文学,应当是从心中自然流露的真诚与趣味。若入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文学独立,成为组织的“肉喇叭”。这对鲁迅而言,比死亡更痛苦。

预见知识份子的命运:鲁迅早就说过:“强有力的政治跟自由思想是不相容的。”

他看过俄国知识份子在革命后被整肃的下场,也知道一旦共产党夺权,最先倒霉的就是像自己这样敢言的知识份子。正因如此,他才告诫朋友胡风:“萧军不要入党,进去了就这样死了。”

鲁迅的警觉与孤独:鲁迅虽然同情工农、厌恶军阀与官僚,但他更清楚革命很容易被地痞流氓、投机分子利用。他笔下的《阿Q正传》不只是写辛亥革命,更是对未来三十年“中共流氓化政治”的预言。

革命中涌入的并非理想主义者,而是“食人花”般的暴力分子;无产阶级专政不会带来思想解放,只会带来新的奴役;知识份子在任何强权下,都将沦为最先被清算的对象。

因此,当毛泽东听到鲁迅的说法后,哈哈大笑地说:“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时,而鲁迅心里想的却是“恐惧”。

鲁迅不入党的原因分析

保持失去了文学的自由:入党意味着必须接受政治命令,把文学变成宣传。鲁迅视文学为生命,断不可能为了“组织需要”而扼杀真诚。

对“山大王政治”的警惕:鲁迅早就嗅出毛泽东的“称王气”。他见过太多王朝与独裁者,明白这种力量一旦坐大,最先被牺牲的就是知识份子。

真正的知识份子不能随波逐流:左翼作家们今天喊这个口号,明天喊那个口号,看似“天天进步”,实际不过是迎合权力。鲁迅认为,真正的知识份子的思想,不可能如此轻易转向。

鲁迅的一生,从激情到警惕,从赞美到拒绝,走过了一条痛苦的认识之路。他曾经对苏联怀抱希望,也曾经受苏联宣传的误导,但最终,他靠自己的敏锐与诚实,看清了共产党的本质。

正因如此,鲁迅至死未入党。毛泽东后来要把他封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郭沫若甚至把他捧到“比孔子还伟大”的位置,这不过是利用鲁迅的声望做政治包装。鲁迅若泉下有知,恐怕只会冷笑。

鲁迅说过:“假如你们的革命胜利,我第一个要逃跑”。这既是自嘲,也是他对未来最深的悲哀与洞见。

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的一书中记载:1957年,毛主席曾在上海请几位文化界人士座谈。罗稷南在座谈中问道:“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么样?”毛泽东沉思片刻之后,回答道:“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

尽管如此,中共还利用了鲁迅70多年,直到近年来,才将他抛弃,从课本里删除他的作品。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呢?中共为什么还要利用鲁迅这么久呢?,说起来一批几大原因:

鲁迅的成为中共的“旗子”文化地位无可替代

他的批判笔锋,让他成为“中国最会骂人的文人”。

鲁迅敢骂、敢批判,中共正需要一个“精神资源”,来证明自己站在正义与人民的一边。

国际影响:鲁迅翻译苏俄文学、赞美十月革命,在世界左翼文坛有知名度,方便中共向苏联“交代”:中国有与国际共运接轨的文化巨人。

鲁迅就像一面“旗子”,插在那里就能说明:我们这个政权,是文化正统、是民族正统的继承人。

鲁迅作品的“批判性”成为可被利用的“棋子

鲁迅一生写了大量揭露黑暗、批判专制、鞭笞麻木的文章。这些文章本意是针对中国的整个权力结构与民族劣根性,但中共有意识地选择性使用:

把鲁迅对清末、北洋、国民党的批判,说成是对“旧中国”的全盘否定;

把鲁迅的“革命热情”强调为对共产党革命的支持;把鲁迅的“人民观点”包装为“天然的布尔什维克”。

鲁迅本来是批判一切权威的人,但中共把他“修剪”成专门批判国民党、帝国主义的工具。

毛泽东的政治需要他

毛非常清楚鲁迅的价值。1940年代延安时期,毛就提出:“鲁迅是中国文化新军的最伟大的先锋。”

毛知道:在知识份子中,中共缺少真正能服众的文学巨人;

利用鲁迅,可以统战知识份子,告诉他们:“看,鲁迅站在我们这边,你们也该跟上。”

毛甚至把鲁迅定性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这种“拉拢”方式既抬高了鲁迅,也为中共披上一层文化合法性的外衣。

用鲁迅对抗国民党和异议知识份子

对外宣传:鲁迅代表进步文化,国民党代表落后专制。这样的对比,极具宣传效果。

对内压制:如果有知识份子批评中共,中共就用“鲁迅精神”来压人:鲁迅那么犀利、那么革命,你怎么敢不跟进?

郭沫若的转变最典型:鲁迅在世时,他骂鲁迅是“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鲁迅一死,毛一指示,他立刻改口“孔子不如鲁迅”。

鲁迅被塑造成一个“工具化的圣人”:既能打击敌人,又能驯服知识份子。

“死”后更方便被利用 最后成弃子

鲁迅1936年去世,其实让中共更好利用:死者无法辩驳:鲁迅本人没法出来说“我不入党”,所以中共能随意解读。

形象可塑性强:鲁迅本人的文字里有大量激烈批判,容易被断章取义;可以神化:毛时代甚至把鲁迅抬到“比孔子还伟大”的高度,封成“民族魂”“革命导师”。

今天的鲁迅为什么会成为“弃子”?

鲁迅太犀利了:他的文章刀刀见血,批判愚昧、揭露专制,这些文字如果对照今天的现实,容易“对号入座”。

不好控制:鲁迅本质上是独立知识份子,不是谁的附庸。他的真精神和当代政治话语是矛盾的。

时代宣传需要变了:如今官方更喜欢“正能量”“伟光正”的故事,而鲁迅的笔触太尖锐,不符合“和谐”叙事。

所以,利用了70年之后,鲁迅作品被削减、淡化,然后从课本中移除。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