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做天在看 全民反迫害都成福尔摩斯 (视频)

作者:陈静 发表:2025-10-09 22:3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最近的于朦胧坠楼事件还在持续发酵,20多天里,全民都在挖真相,每个人善良的有良知的人都是福尔摩斯,真相一点点被挖了出来,虽然期间会有人搞鬼放假料,这都没有关系,阻挡不了全民挖真相的洪流。

回眸最初的爆料疑云重重

于朦胧的死讯是9月11日公布的,那么最早的消息不是官方发布的,而是9月11日上午11时25分,微博帐户“名侦探小宴”发帖引述知情人士说:

“于朦胧9月10日和五六个好友在朋友家吃饭,9月11日凌晨2点多于朦胧回卧室睡觉并把门反锁了,凌晨6点左右朋友散场没看到他,走到楼下发现了尸体,有个遛狗的邻居看到并报警,据悉他兜里还装着朋友的两个劳力士手表,纱窗被于朦胧扣开了,目前警方已排除刑事案件,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

同日12点24分,“名侦探小宴”修改了帖文,把有关“劳力士手表”那句删除。到了当日下午四时许,整篇帖文都被删了。自此之后,“名侦探小宴”就没再更新微博。如今回看这第一条资料,所有能够查核的内容,都证明是千真万确,包括于的非常灵通。

“名侦探小宴”得到的知情人爆料,包括死于朦胧亡、时间、地点、警方排除刑事嫌疑等消息是正确的,但是很多情节让人猜测是知情人在爆料而已,比如:“9月11日凌晨2点多于朦胧回卧室睡觉并把门反锁了,凌晨6点左右朋友散场没看到他,走到楼下发现了尸体,有个遛狗的邻居看到并报警,据悉他兜里还装着朋友的两个劳力士手表,纱窗被于朦胧扣开了,这里的情况,除了有个遛狗的邻居看到并报警海油块劳力士手表是真的外,其余都是凶手们在借助“名侦探小宴”来曝料,而且走到楼下已经发现了尸体,为什么要等遛狗的报案呢?这本身就是疑点;而劳力士手表有可能是他们想栽赃于朦胧的物证。

而且查核不到的部分才是重点,比如死亡过程是什么?公众不知道。最重要是,那“五六个好友”是谁?在正常社会,一个名人若在酒局中意外丧生,而其他朋友又确实没有责任,那根本就无需隐瞒什么。现在于朦胧离奇死了,警方几乎马上排除刑事可能,连当晚有谁在场亦不公布,“好友”全数噤声,光凭这点,已可推断案中有案,于的死因极可能跟在场“好友”有关。官方把关键资讯压下来,自然是因为“好友”中有特殊人物,这样的推断绝对不是异想天开。

网友挖出“6人聚餐名单”

然而官方不公布名单,但网友也挖出来了网上流传出来的名单。9月12日,便疯传一份“6人聚餐名单”,名单上除了包括导演程青松、编剧极光光(原名李明,被挖是李鹏的的孙子)外,还有于朦胧的经纪人及助理。截至今天为止,依然没有人承认身在现场,恰好相反,一直在撇清关系,说不认识于朦胧,当时不在场,还给自己找出了各种证据。名单上一些人的反应来看,还是有些蛛丝马迹可寻的。于是网友们都在不停地挖真相。

程青松两次在微博上否认曾经参与此次酒局,还发了四个微信聊天记录证明自己另外有约,当时不在现场。田海蓉还因此发声明:不认识于朦胧,还要控告程青松,把自己的聊天记录公布与众等等。

更耐人寻味的是,9月11日上午11点12分,程青松突然发了一帖微博,只诡异地写上“好吃”两个字,随后即删除了,幸好有网民截图留底。

另一个榜上有名的极光光,事后不但没有回应传闻,还直接删了微博,令人觉得他“心虚”。9月11日,有人在案发现场楼下拍照,显示除了警方外,还有两个男人一站一坐,站着的黑衣男子拉着白衣男子的手,疑似在安慰对方,后来网友拔出来是他的同性男友老公。

据《南方娱乐网》9月12日报导〈于朦胧饭局成员被扒,疑似编剧极光光的家,本人连忙删博关评〉,那白衣人的发型、穿搭都极像极光光,网民还比对了极光光之前的家中自拍,发现格局跟事发现场非常相似。

网友在挖出来“17人聚餐名单”

之后网友又挖出来“17人聚餐名单”,有人认为,挖出来的人越多,就越能分散注意力,大众也会感到资讯疲劳,渐渐就没精神时间寻根究柢了。可事实上恰恰相反,可不能够小瞧全民挖真相的力量,就连笔者自己,一个从来不追星的人,也加入到了挖真相的行列中来,想想都很神奇,每个人都不仅仅是为了于朦胧在挖真相,也是为自己,为所有的人。

上面提到的有一个群体,26年来一直在讲真相,很多人并不在意,可是看起的不在意,到今天大家认识到真相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给大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链接,人人都是福尔摩斯,人们慢慢的都认识到了,真相就是一切。

9月15日左右,案情却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捩点:一个叫“辛奇”的人忽然被疯传是整件案的“大佬”,还有人指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的私生子,原名辛晓雄。

尽管消息来历不明,但这个“辛奇”的确值得一谈。不少人以为中国网络已删光他的资料,其实不是。网上仍有辛奇的报导,百度百科依然有他的词条,豆瓣有他的专页(包含照片),微博也可搜到他的名字(尽管不是他的帐户)。

综合各方资料看到:辛奇出生于1991年,是湖北十堰人,现任十堰铸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十堰市铸邦艺术团法人代表。值得留意的是,他20岁已经入行,从事娱乐行销、艺人经纪、影视策划制片工作,参与多部影视专案总策划;2015年底转轨道,开始制作新媒体短片,加入名导贾樟柯新媒体公司“以上传媒”,担任高级合伙人及副总经理。

年纪轻轻,已能够成为娱乐圈的制片、出品人,24岁还跟贾樟柯当合伙人,你说辛奇没有后台,没有人会相信的。但是辛奇那个后台是谁?

换作一个普通人被抹黑,总会循例发文澄清一下,对不对?但辛奇这样一位有头有脸的影视界人物,却好像连社交平台帐号也没有。即使近日出了大事,他的名字轰传海内外,辛奇始终不发一言。这样的反应,怎么看也是非同寻常。

于朦胧之死,已经不是单纯的娱乐圈新闻了,因为很多中国人都逐渐明白:如果有2000万粉丝的于朦胧也能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那一介草民又会如何?正如一位中国网民一针见血地指出:“于朦胧事件不是娱乐圈桥段八卦,它是没背景没靠山的底层善良孩子,被权贵玩弄致死的恶性社会事件。”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于朦胧。

全民都是福尔摩斯 网络成为抵制并审判凶手的法庭

在“于朦胧坠楼案”尚未真相大白之际,17名关联人物之一的高泰宇,竟选择在舆论风暴的中心开启直播带货。或许他以为“黑红也是红”,趁热度割一波流量韭菜;却没想到,这场直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审判的网络公开法庭。

开播几分钟内,直播间涌入了数十万观众,ID如潮水般涌现,弹幕密密麻麻——“杀人凶手”、“还于朦胧一条命”、“给出监控!”。那一刻,虚拟的聊天室不再是娱乐场,而是情绪与道德的审讯台。

高泰宇还想强撑镇定,嘴角带笑、语气挑衅:“网友造谣,公安已立案,真相自会水落石出。”然而,网友不买帐。没人听他辩解,没人关心他推销的商品。弹幕像密集的枪火,一轮又一轮地击中他的神经。

镜头里,他开始频频喝水,喉结颤动,眼神闪烁。那一抹勉强的笑意逐渐崩塌。当萤幕上“监控在哪?”“于朦胧怎么死的?”的字样一遍遍滚过时,他终于慌乱地下播,逃离了自己亲手打开的“审判现场”。

没有法槌没有法官也没有律师

却有千万双眼睛,在数据与情绪的洪流中构筑起一座新的网络法庭,我们权且成为:民意法庭。

在这个全民审判的时代,舆论取代法条,道德替代证据,网络不再只是发声的平台,而成了一个即时审理的公堂。

尽管相关部门对于朦胧事件采取了严格的舆论管控,相关话题频频被下架、关键词被遮罩,但民意并未因此沉默。人们不愿意错过网际网络的每一个角落:微博、短视频、影视平台的评论区……,都成了悼念与质问的出口。

让那些坏人想不到的是,凶凶民意下,人们涌入于朦胧曾参演的影视作品下方留言,影片弹幕与评论早已不再讨论剧情,而是齐声要求“立案调查”、“还原真相”。

这种自发的集体行动,形成了一股难以忽视的社会压力。即使官方试图封堵资讯流,新的帐号、新的评论仍如洪水般涌现,显示出网络时代“删帖难灭声”的现实。

民意汹涌 想黑红的涉事者惨遭滑铁卢

当舆论的浪潮一次次被压制却仍重新涌起,这股民意的力量就显得尤为凶猛——它或许无形,但足以震撼。

于朦胧事件曝光以来,在网友的积极努力下,多位被指“涉及事件”的艺人迅速被下架。比如:宋伊人主演的新剧上线仅两天便紧急下架,宣发全面停滞;而范世奇在成都举办的个人演唱会,原本宣传铺天盖地,最终却仅售出十五张门票,不得不临时取消,主办方损失惨重。

如今,轮到了另一位艺人焦麦奇——原定于10月4日在北京举办的粉丝活动《今天真是兴奋的一天》宣布无限期延期,票务平台上出现了大量退票记录。这一连串事件,并非来自官方处分,而是民间舆论的自发反应。

网络舆论的“冷却效应”比任何行业禁令都更直接、更致命。

在事件真相未明的情况下,公众的道德审视已率先做出了“选择性封杀”,观众用点击率和票房,表达不信任与抗议。

这并非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一场由网民主导的集体行动。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审判机制:当法治程式缺位元或资讯不透明时,网络舆论便成了最即时的“问责工具”。

无论真相如何,这场由民意推动的抵制潮,已经深刻改变了娱乐产业的生态。

明星不再仅靠演技与作品维系形象,而要面对公众对其道德、行为与社会责任的审查。

这场网络民意的汹涌,彻底击碎了演艺圈长久以来那条“黑红也是红”的观念。以往人们对于负面新闻、争议炒作早已见怪不怪,甚至默认这是流量生态的一部分;然而这一次,民意的愤怒如潮,让娱乐业的“灰色游戏”失灵了。

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之下,部分艺人试图借事件热度“翻红”的行为,反而被公众视为挑衅与冷血。

网民不再只是围观者,而成了“数位时代的陪审团”。社交平台的留言区、视频弹幕、新闻评论栏,都成了公开审视与质问的法庭。人们不再接受娱乐化的遮掩,而是要求“真相”“透明”“负责”。

同时娱乐圈正的能量也在汇聚和上升。最震撼人心的篇章,发生在9月27日晚的南京,当晚是中国殿堂级歌手韩红的巡回演唱会,在万众瞩目下,她深情地演唱了那首由她自己作词作曲的经典歌曲——《天亮了》。

在南京的那个晚上 这首歌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当韩红几度哽咽,含着眼泪唱着《天亮了》这首歌时,她身后巨大的舞台背景上,出现了一个男孩正在坠落的画面,而左右两边,伸出了两只巨大的手,将孩子保护了起来。这个画面,这首歌,瞬间击中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虽然韩红从头到尾没有提于朦胧的名字,但在场的歌迷,和网络上亿万的网友都看懂了,舞台上下坠的男孩就是于朦胧。

许多歌迷当场泪崩,甚至在现场高喊于朦胧的名字。

韩红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于朦胧生前,一直默默地向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捐款,他甚至设置了每月自动转帐,直到他离世后的9月20号,捐款还在自动扣除。这样一个善良的人,韩红作为基金会的负责人,采用这样的方式纪念他,为他的冤屈鸣不平,也渴望这件事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而这场演唱会上,《天亮了》这首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也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正义之火。

而韩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于朦胧的好友歌手华晨宇,在他的音乐节上演唱《好想我回来啊》这首歌时,舞台背景出现了坠落的白色身影,碎片玻璃和散落的变形的手表的样子,这番巧妙设计是有力而无声的语言,并暗示好友是被黑手害死的。

另一位好友,歌手居来提,更是在新疆的演唱会上,直接对着所有观众说:“这首歌是写给我的朋友,我的好兄弟的,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他,他叫于朦胧”。然后为他演唱了自己写的歌《你在听么》?用歌声为自己的朋友发生。

其实于朦胧事件爆发后,演艺圈里第一个打破沉默的,那个勇敢的人是香港艺人陈晓东。事发仅两天,他就发文质问:“坦荡荡的那么难吗?怎么没有一个在场的真情流露,全都在删删删,真难过”。

这条帖子虽然很快被删,但却像一颗信号弹,点燃了公众追问真相的勇气

事隔半月,网络上又流传一篇据称是陈晓东发出的贴文,内容直指“没有一个人在乎他,全部都在假装一路走好,明明被害根本走不好”。

这篇贴文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被广泛解读为陈晓东二度为于朦胧发声。

不过,由于该帐号并未获官方认证,陈晓东也亲自在留言区回复“fake(假的)”

否认出自本人,但即便如此,他先前的真实发言,仍被视为整起事件中少数公开喊话,勇于追问真相的声音。

另一位巨星胡歌,据网友翻出的一段胡歌的视频,他曾说“我要不转型就没命了”,据指这是在为于朦胧发声;

评论家宋祖德不断发声

还有于朦胧的恩师,评论家宋祖德,在微博被屡次封禁后,他用小号持续发声并怒斥到:“恬不知耻的老妖最近东躲西藏,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不会放过你”

随后一度短暂失联,他又出现了,并且发出了一篇极具法律专业性的文章。

指出如果家属签了保密协议,但提出保密的一方涉嫌违法犯罪。

那么这份保密协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可以作废,这几乎就是明示于朦胧的家人,很可能已经被威逼利诱,签下了封口协议。

于朦胧低调的慈善家 离世后20天粉丝增加100多万

于朦胧坠楼事件之后,网友在挖凶手的同时,也在不断挖掘于朦胧生前的足迹来怀念他,他们发现于朦胧是一个极其低调的慈善家,除了给韩红基金会的月捐,他还曾默默地给山东自闭症基金会,捐款250万元人民币,并要求不要提名,(直到他离世了)基金会才披露出这些资讯。

从2018年开始,他还一直在各地搭建公益图书馆,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却从未宣扬过。于朦胧的善良和他不明不白的离去,引发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同情和关注。他离世当天,微博粉丝数为2600多万,到10月2号,其粉丝数量已增长到2771.5万,短短20多天内增加粉丝超过百万人。

国际媒体也纷纷关注于朦胧事件

当然,这股舆论的力量早已不止局限于国内。随着事件在网际网络的传播,国际媒体也纷纷关注,从亚洲的港台、韩日新闻网,到欧美的主流媒体,都在聚焦中国网络舆论的爆发与民众对资讯透明的期待。

全球舆论的加入,让这场舆论风暴变成了一场跨国的公共讨论——讨论的不仅是一宗娱乐事件,更是公信力、道德与资讯控制之间的角力。

如今,人们在网络上搜集线索、比对时间、讨论细节,仿佛每个人都化身为“民间侦探”。

网络不再只是娱乐与消遣的场所,而是被重新定义为全民追问与审视的公共法庭。

这场由民意驱动的审判,或许不能立即改变现实,但它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看待权力、真相与正义的方式。

与此同时,舆论的战线早已不再局限于中国国内。当中国网友夜以继日地搜集资讯、对比细节、分析矛盾时,全球媒体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这场风暴。从最初的香港、台湾媒体深入报导,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的新闻频道接连转载,如今,西方主流媒体也正式介入——英国《BBC》推出特稿追踪,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头版关注,美国的多家主流媒体,甚至包括国际权威期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都对此事进行了长篇分析与评论。

他们的报导不仅聚焦于事件本身,更关注背后的社会现象:为何在一个自称“依法治国”的体系中,公众却不得不在网络上自发寻找真相?为何一场普通的坠楼事件,会演变成全民调查、全球围观的舆论大潮?

在国际舆论的推动下 一场跨国的正义声浪正在形成

目前,已有超过二十万名全球网民通过联名请愿,要求中国官方公开案件细节,给出于朦胧死亡的真实原因。社交媒体上,(为于朦胧讨公道)成为热门话题标签,连欧美娱乐圈的演员与人权倡议者都开始关注此案。

这种跨越语言与国界的舆论压力,已经不仅是一次社会事件的延伸,而是一场全球公民正义运动。

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消息,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追查——截图、比对、实地探查、留言质疑……每一个网民都成了“福尔摩斯”。

于是,网际网络不再只是八卦的集散地,而变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全民法庭”。

在这里,谎言被逐层拆解,沉默被集体打破。这既是公众对真相的渴望,也是一场对制度诚信的公开审判。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